县域产业发展路径创新观察 | 县域经济季度交流会报告

创业   2024-09-06 08:38   北京  

引 言


我国的县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巨大,县级区域向下链接乡村向上链接城市,县域经济更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 县域产业发展挑战







挑战一:总体弱化

2023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里提到“四重压力”,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国内经济发展承压转型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与县域经济相比,城市经济在产业转型和改革方面做的更好。从县域GDP规模及在全国的占比可以看出,我国县域经济总量攀升但在全国GDP中占比下降的趋势,县域GDP从2015年的31.66万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46.69万亿元,增长了48%,但县域GDP占全国GDP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

2015年-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规模及全国GDP占比

数据来源:各年度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制图
县域GDP增速低于全国整体GDP增速。从2015年到2020年县域经济增速显著低于全国GDP增速,疫情三年全国GDP整体增速大幅放缓,县域经济短暂跃升是正常结果,也与城市严格管控有关。在目前经济整体下行、增量空间有限的形势下,县域经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总量扩张将更加受限。

2015年-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规模及全国GDP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各年度统计年鉴,各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制图


挑战二:内部分化

强者恒强,且逐步呈现围绕都市圈及城市群发展态势,县域之间发展分化加剧。
县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从数据上来看,最新的统计千亿县增至59个,全国1866个县(包含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不含市辖区),千亿县数量占比仅仅3%,覆盖国土面积占比1.2%,在县域当中人口占比7%,GDP贡献高达20%;超过2000亿的县只有10个,其中最强县昆山市GDP总量超5000亿,其经济密度高达5.5亿元/平方公里,作为对比,整合上海经济密度为7.5亿元/平方公里,而北京仅为2.6亿元/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广人稀的自治县经济密度可以低至1.5万元/平方公里。

千亿县样本数据情况

数据来源:千亿县数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制图

县域间的发展未来将会趋于更加的不均衡。经济整体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对于县域间的发展竞争也会变强。

千亿县多集中在东部都市圈、城市群地区,或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例如昆山、江阴、张家港;或拥有突出的资源禀赋的,例如神木县、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这种煤炭大县。绝大多数县域地区在交通联络、基础设施、产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较城市发展有较大不足。

2019年GDP超千亿县(市)是32个,2023年增至59个,但县域经济总量在全国GDP的占比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进一步集聚,经济增长向部分县域集中,县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挑战三:路径固化

区域传统经济增长过度依靠人口红利及低劳动力成本。我国已经连续两年的人口负增长,人口生育率持续保持在低位,人口老龄化也在持续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挑战。

从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在距离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50公里或者100公里范围内,人口流入的县城居多;在10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县城是势均力敌的;距离大城市300公里之后基本上人口减少的情况居多。

有统计也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人口增长超过13万的县城有36个,人口增长3-13万的县城有169个,其中,增长超过13万的县城大部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还有一部分为“专业功能县城”。这与县域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的。

县域人口整体呈现流出或减少的趋势,也存在分化现象。
都市圈周边及经济强县有一定的人口增加。对比县域2022年和2019年的人口变化,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县域人口从2019年的9亿减少到2022年的8.8亿,总量是下降的,选取户籍人口数量前100的县,对比2022年2019年人口增减变化,其中人口增加的占比38%,人口减少的占比57%,整体来看县域人口还是面临着较大的人口流失压力。从十强县的数据来看,人口普遍呈增长态势,增量较多的集中在都市圈周边的经济大县。

2022年及2019年十强县人口变化

数据来源:各年度统计年鉴,各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制图
县域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二产为主,产业基础不牢固,产业发展转型不足。

2015年-2022年,我国县域三产结构由2015年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疫情三年占比有所回落,但与全国水平相比,其比重仍然偏低。同时,结合我国“千亿县”的产业结构来看,“千亿县”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可见,第二产业是经济强县的发展支柱。

此外,大部分县域与“千亿县”乃至全国水平相比,传统产业仍占有重要份额,更多是农产品加工,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整体的产业发展转型不足,产业同质化倾向严重,多数县域制造业还是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加工业,例如纺织、皮革加工、木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在县域布局多于市辖区,对于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15-2022县域经济三产占比及2019年千亿县全国三产占比

数据来源:各年度统计年鉴,各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制图

 · 县域产业发展机遇






机遇一: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县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整体的产业环境和资源不足,要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抓住新质生产力的机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开放融合,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融合特性,县域经济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县域经济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要求县域经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自身县域产业特色和新产业的结合点至关重要。

机遇二: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正在重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县域产业转型发展有力支撑。数字经济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正在县域层面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新业态的涌现,包括新基建的加速建设促进了县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县域经济从以往的传统产业、传统旅游、传统消费,有机会有路径去进行更高效的产业升级、构建农文旅结合的业态、促进新电商的消费模式

机遇三: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正在快速缩小县域与城市的差距。2022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据统计,已有21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21年的县域铁路发展报告力也显示已有32县进入高铁时代,交通设施的便捷和通达正在缩小县与城市的差距,这种基础设施的优化为县域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新基建加速建设的时期,县域信息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在县城同样可以打开数字经济的巨大空间:无论是对传统制造产业的数字化改造,还是基于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电商、直播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创业,都将空间无限。

 · 县域产业发展创新路径思考







路径一:融入都市圈发展

产业都市圈布局规律就是中心城市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向外辐射,包括产业、技术、人口等,沿轴形成产业聚集带,整体呈现圈层式的空间布局:

核心圈科创驱动核,凭借富集的科研、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禀赋,引领区域的创新发展,输出新知识、新技术、新设计,为产业的升级转型指引方向;
近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加速区域,无缝承接核心区域的创新成果,并将其落地成具体产品或服务,并承担市场反馈的纽带作用,为核心区的创新提供需求端思路;
腹地链条支撑区域,形成主要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为核心区和转换区提供完备高效的产业链支撑。

从目前县域产业发展来看,符合产业都市圈迁移或者承载的规律,都市圈周边的经济强县大多受益于此,十强县中7个都在都市圈范围内,GDP占比75%,59个千亿县,其中有37个位于都市圈范围内,GDP占比67%。县域产业转型的机遇聚焦于都市圈。

路径二:紧抓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正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新动能,并将重构县域产业价值链条。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县域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很多县域单元都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县域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45%的比例,将成为产业数字化深化发展的最大承载地,将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坚实的根据地。
新基建重构县域生产要素,重塑县域经济竞争优势。信息基础设施构筑起县域实时信息连接、数据处理及跨域协同能力,远距离高效协同办公、网上购物、线上娱乐、远程教育和医疗等更为顺畅,有助于提升部分区位较为偏远但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符号鲜明的县域和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拓展县域经济增长新空间。数字技术的突破和新基建的完善,也将培育县域新兴产业机会,电商经济、直播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都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个重要增长点。
怀来数据产业发展的选择遵循了都市圈产业的发展逻辑,依托北京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生态以及国内最大的数据中心需求市场,怀来凭借其区位优势、自然优势、能源优势、成本优势,顺势承接北京资源外溢,发展数据产业顺势而为。
怀来产业新城是华夏幸福环京开发的第三座产业新城,华夏幸福协助政府确立怀来发展数据产业的战略方向,并共同完成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规划、京津冀(怀来)零碳全维云网枢纽项目规划等落地性强的产业发展蓝图,引领怀来数据资产交易、智能算力交易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发展经验,为当地提供产业招商、投资咨询、园区运营、投后管理等全链条产业服务,助力怀来的大数据产业向着共享、互联、共融、零碳的方向稳步迈进。

路径三:创新特色经济发展

充分挖掘自身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当地产业优势,与新兴产业方向结合,借助信息化、数字化,补链延链形成链式产业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县域工业的提档升级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生态化、高端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发展特色旅游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立足乡土文化特色,创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曹县摸索了一条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曹县模式”,实现互联网+特色产业全覆盖,其汉服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并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内在因素在持续发挥作用,并在适当时期迎来爆发。一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汉服产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二是政府支持电商发展产业发达,助力了曹县汉服的市场推广。三是曹县演出服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汉服生产提供了产业链基础。


路径四:聚焦产业集群打造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经济特色化发展思路,确立拉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并结合原有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通过科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途径打造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它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化的集群打造。在大量的县域产业集群打造的实践中,华夏幸福总结出一套产业集群打造方法论,从前期对区域的价值发现,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和策略,到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借助数字化的平台进行招商,同时匹配载体建设和运营,一直延续到后期的营销推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华夏幸福先后服务了60多个县市,在县域产业创新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在国内经济发展承压的时机,县域经济发展肩负起更大历史使命。县域产业发展应当找准自身定位,充分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依托技术创新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科学谋划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系统性打造产业集群。



华夏幸福:联合多家机构举办中国县域经济季度交流报告会


全国样本县域债务情况监测报告 | 县域经济季度交流会报告


县域经济观察丨县域经济发展,难在哪里?





END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