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前段时间单位工会组织疗养活动,去了兄弟地区的某个农文旅综合景点,那里有一片竹海,从高台远望,山峦层叠,多个山的轮廓像多条斜率为正、数值不一的曲线函数向右延伸开去,互为交叉遮掩,层林尽染冬绿,像是给山丘们披上了一件绿衣裳,大风吹过,衣裳上的毛线随风轻微地浮动,仔细一看,竟是漫山遍野的一片竹海,郁郁葱葱,密密麻麻。
将近傍晚时分,大家在高台的广场上拍了集体照后,工会组织了一些现场互动活动,我中途独自离开了,趁着天色将暗未暗,沿着景区的导引牌,到竹林里面瞧瞧。
沿着山体走了一段小路,转过某个弯后竹林的边界呈现眼前,不同于俯视图的郁郁葱葱,侧视图角度只见无数的长长的细细的竹竿互为平行线,垂直于地平线,直直地不枝不蔓地朝天指去,整棵竹子十分之八九都是光溜溜不带枝叶的绿竹竿——这绿给人一种干净和纯粹的感觉——只在顶端部分长了一捧竹叶,刚在高台看到的便是这无数捧竹叶紧挨着织成的一幅十字绣。这些都是毛竹,一根毛竹就像一把扫帚,哈利波特里那种飞天扫帚,只不过扫柄是超级加长版的。
刚进竹林,就见到当地一位农民在举锄挖什么,凑上前去,在旁安静地看着。挖了好几下,大叔用手伸进坑里拨弄两下,拔出一颗不起眼的灰扑扑的竹笋,别看它不起眼,大叔说现在可是冬笋的好季节,市面上能卖十几块一斤。
不是春天才长笋吗?我心想,于是问有没有夏笋和秋笋,对方回答这里只有春笋和冬笋。
叔似乎也锄得有点累了,顺势便跟我闲聊起来,原来这里是毛泽东时代号召全县的人来帮忙种下的万亩竹林,都是毛竹,毛竹经济价值高,全身都是宝,经济性生长周期也不长,一般两年左右的毛竹就可以砍伐商用了。
我心想,与沉香那种白木香甚至奇楠动辄十年、几十年的生长周期相比毛竹的周期确实短。
跟大叔告别后,我继续往竹林深处走去,一边走一边观察,一路下来整体上感觉这是一片很内卷的竹海。
竹子无一例外都长得很高,都是光溜溜不带半片枝叶的竹竿,在高度上没有体现年龄的梯队性,按竹子的繁殖特性,每年应该都有新笋新血液加入,按理说应该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才对。
继续观察,发现竹子确实也有老中青,它们年龄的梯队性主要体现在直径粗细度上,有些明显很细,也较嫩,应该是年轻竹。
但我比较好奇,为什么这么年轻就长这么高了,我们通常说长大,是指一个人在长高的同时长宽,这些竹子估计是先短时间内长到跟前辈们差不多高,然后再慢慢长粗。
存在即合理,肯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后面我看到一颗竹子失去了大半绿色,像是濒死状态,看粗细年纪应该不大,顶部只剩下干枯的枝丫,没有叶子了,它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不太高,可能只有常规竹子的三分二不到。
是呀,竹林里那么冷凉,竹子密密麻麻、竹叶郁郁葱葱,全覆盖的阳光竟也难以穿过来,长得不高纳不了阳便失去了下一步的可能,对于竹崽而言,只有先长高才有机会慢慢长粗,结合竹笋能够快速拔高的生长特性——一天能长1米,甚至1.5米到2米——竹子们拼命地卷,终于卷成了高高直直、林林立立的这片竹海。
当代我辈牛马内卷是为了升职加薪以便更好生活,而这些竹子内卷,只为生存。
竹子的笋生特性决定了它们下一代会长在前一代旁,但我看到竹子们大多是三四棵为一丛长在一起,其家族数量没有发展得太多,不知道是采笋农民控制的,还是由于阳光资源有限,家族本就容不下太多年轻人的诞生和崛起。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村边以及山林常见的一种竹,当地叫簕竹,它们低矮、不直不高、又枝又蔓,密密麻麻长成一灌一团一丛,褐色枯叶也落不到地面,就挂在枝丫间,与绿叶混杂一体,很不好看,它们所在处常常难以通行,这种既难看又难过的竹子生长地我们称之为“竹兜木冧”——显然是贬义词。
外界看,肯定是高高直直、林林立立毛竹林比“竹兜木冧”的簕竹林好一百倍,但站在竹子角度,簕竹们就这样躺在地上野蛮生长可能也挺舒服的,至少不需要为生存而内卷——当一颗竹卷的时候,不卷的竹子们只是羡慕和嫉妒,当整片竹海都在卷时,不卷的竹子们只能瑟瑟发抖于生存的危机了。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
求星标,别让盈白的文章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