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起草的本质是什么?

职场   2025-01-08 11:00   广东  

现实中,体制内愿写、能写且乐写的写手非常稀缺,导致一些单位不得不通过借调、遴选、选调、上挂学习等方式到处踅摸年轻写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一是畏写者有之,“宁可喝马尿,不要写材料”,大多都怕文稿起草的苦、累、难、重。二是鄙写者有之,有的认为写材料不过就是酸秀才简单地抄抄凑凑,但要让其“简单”地上手写写,却不敢再搭话了。三是厌写者有之,有的可能之前对文稿起草的苦深有体会,或者感觉没有意义,或者感觉没有前途,写得委屈了,写得不耐烦了。


其实,每个笔杆子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畏写、鄙写、厌写的经历。那么,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文稿起草的本质、缺写手的实质,厚植愿写的土壤,培育乐写的种子,让愿写、能写、乐写蔚然成风,让深度研究工作蔚然成风。


作为个人而言,说服自己持续执笔,并非易事;作为管理者而言,激励鞭策队伍执笔,难上加难。大家都知写材料难,挖个成手难,但对文稿起草的本质、缺写手的实质或者知之甚少,或者深有体会但却讳莫若深。很多时候,都在抱着寻找“老实人”的心态,不愿、不屑深挖根本。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不愿写材料、无人写材料的问题,唯有叩问初心,科学应对。

一、文稿起草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材料的本质,很多前辈给出的不同答案,都曾给愚拙很大启发。随着文稿起草的逐步深化,愚拙逐渐形成这么一种认识:文稿起草的价值在于研究解决问题,其本质就是将深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文字形式予以呈现。具体到某一文稿任务,就是在深度研究工作、研究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场合、背景,用恰当的体例、方式通过文字形式予以呈现。

总体看,要写好材料,离不开四个深度研究。

1.深度研究事

把事搞透是写好材料的基本前提。

写材料,重在研究事。材料拟写的深度、广度、温度,最终取决于对事的研究程度。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是“写”材料,不如说是“谋”工作。

只要能把工作搞透、兜全,即便写不出流畅圆润的好材料,也能提供翔实的一手素材,成为一域一地的业务通。这样的业务通,只要稍加注重理论的学习和不同体例文稿的研究,很快就能成为一域一地的笔杆子。

要成为综合领域的笔杆子,至少是半个业务通,或者具备短时间搞清搞懂业务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意志品质。

如何短时间熟悉陌生领域业务呢?

那就要迅速从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四个维度全面梳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大集成地动态梳理相关工作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理论前沿、形势问题、对策思路,确保材料始终站位高、视角广、思路新、措施实。

梳理过程中,不妨像写毕业论文那样做个文献综述。梳理明白了,弄懂弄透了,就知道大概怎么写了。

比如,写专项活动部署稿,就需要迅速梳理各级有关文件、讲话,做好理论储备;写总结稿,就需要把来龙去脉厘清楚,尤其是把做法成果兜全、厘清、提炼好。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成熟的笔杆子,不应让自己如此被动,而应把功夫下在平时。只有平时多研究业务,关键时刻才能从容执笔。相关实战经验,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的第5章“磨刀子”等章节中详述。

2.深度研究人

把人搞透是“写得好”的关键所在。

写材料,贵在研究人。要研究代谁写材料(讲者)、谁会听材料(听者)。在呈现共性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个性化差异。

要站在“讲者”角度,体现其站位、其思维、其关切。

要站在“受众”角度,见人说人话,说其能听得懂、习惯听的话。

工作中常见到,一些写手文字基本功和业务能力都非常好,对总结、方案、政务信息等公文可谓驾轻就熟,在单位里也算是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但一遇到稍有个性和难度的讲话稿、党课稿、理论中心组发言、生活会发言、致辞,就写得有些不尽如人意,难入领导法眼了。

原因何在?

就在于只停留在研究事的层次,而没有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人。

那么,如何研究人呢?

搞综合的同志平时需要多花些功夫,深度研究领导的共性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锤炼领导共性思维,洞察领导日常关切,体验领导应有视野,对标做好储备工作。

写稿时,要带着强烈的角色意识。总体上看,领导讲话等材料通常是8分共性、2分个性,即:80%是通用的,与之相应,我们可花80%的时间、精力研究广义上的技法;20%是个性化的,与之相应,我们要花20%的时间、精力研究领导本人特点。

研究广义技法,可以动态跟进并研习不同层级的几个领导同志的讲话材料,这对于锤炼领导共性思维、开拓公文写作视野、研究有关业务工作、增强公文写作语感、做好平时资料储备大有裨益。

研究自己单位领导特点,主要是多收集领导以前的讲话等综合材料,多从领导的讲话、谈话中悟,多从领导参与的政务、事务活动中悟,多从领导阅读的书报、关注的信息中悟,多从领导批示、交办的事项中悟,研究其文风特点,研究其业务关注点,对标储备努力即可。相关实战经验,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第6章“定盘子”第2节“‘用户’体验第一!”中详述。


综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们在单位里可能是综合人员,但在上级单位眼里,就是业务人员了。

我们经常会接到为上级拟写专题业务类发言稿的任务。比如,处室人员为厅领导代拟发言稿,厅里人员为省领导代拟发言稿。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自身业务,去深入研究上级领导特点。

能不能写好这样的稿子,关键不在于自己是否足够专业(肯定比上级领导的文秘人员要专业),而在于对上级领导的站位、思维等体验是否准确。

愚拙曾代拟过一篇省长专项领域发言材料(见第6章第4节“一次代拟省长讲话稿复盘”)。当时,为了找到感觉,曾把一年以来有关省长的所有政务信息、讲话材料找来通读了一遍,把省长近几年相关工作论述搜来通读了一遍。当找到当省长的感觉时,才敢动笔去写,而且也写得相对从容、畅快。

除了要研究领导,研究受众也很重要。要搞懂他们的关注点,甚至要从中找到提纲的具体切入点。比如,拟写汇报稿,研究听者甚至比研究讲者更重要,因为他们是更大的东家。相关实战经验和全过程复盘,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第6章“定盘子”第3节“‘受众’感受至上”中详述。

3.深度研究体

写材料,要善于研究“体”。要想“写得像”“写得是”“写得好”,最基本的还是搞清体例,如此才能对路。

在网络发达的当下,研究体例不是一件难事。

平时可多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利用网络多去搜索和深度掌握15种公文、政务信息、总结稿、汇报稿等常用文稿的体例。

其实,即便是同一类型稿子,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需要,也会有不同的写法。
这就需要我们多去主动挖掘、积累,多去学习同一个稿子的N种写法。

只有平时多去琢磨不同的体例、形式,才能在关键时随心所欲,不拘于形式,不受所谓体例、形式的限制,真正做到内容大于形式。

另外,有时我们也会接到不常写的文种,这就需要现学现卖,利用好网络搜索功能,赶紧找几篇经典范例,琢磨其基本体例,以免贻笑大方。

一些文稿体例,我们将在中篇(实战篇)讲解一部分,更多的内容可到微信公众号“公文选萃”中查阅动态集锦,那里有鲜活范文。

4.深度研究景

写材料,要主动研究具体的场景、背景。
同样的事项,如面临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具体要求,拟写起来可能有很大不同。

这就需要多见世面,多些人情味,多些烟火气。

要有画面意识,多些走心的“现挂”。

要有发展眼光,体现出阶段性的现状和思考。

具体而言,就是要搞清具体背景、具体要求,把通知搞来,甚至打电话问问组织者,问清议程、时长、主题等有关情况,在文稿中集中体现。

关于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日常积累中多品味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稿,具体体会在表达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共性规律可供遵循,又有哪些个性化特色值得借鉴,以提升文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愚拙有个培养深度感知景、深度研究景能力的小技巧,那就是研读高质量的通讯稿、致辞稿。这类稿件通常融入具体场景,主动进行互动,多加研读是储备这方面技法的捷径。

5.结语

依靠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平时做好以上四个研究,多搜集材料,多琢磨共性的方法技巧,并运用到自身写作实践中,进而大集成地建构起自身写作体系,不断锤炼能时刻担当起完成单位大材料任务的能力,关键时刻就能写出既高大上又接地气,还有鲜明特点的材料。

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单位能叫得响的笔杆子,都是以上四个深度研究的最好践行者。

但是,做好四个深度研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舍得花精力、花时间。

这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多的时间、极大的心血。

所以,要成为笔杆子,不见得是天赋问题。没有一个材料是好写的。大家在写材料时遇到的困难,笔杆子们也会遇到。大家在写材料时面临的孤独,笔杆子们也都深有体会。


畏写、鄙写、厌写,说到底就是缺乏深度学习的勇气及支持深度学习的土壤。

好的材料,从来都是良心材料,都是基于深度研究事、人、体、景,把各方面情况搞清搞透,恰到好处地有机提炼,用相对合理的观点统率起来,且能够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面对不同受众,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盈白
①位我上者,灿烂星空②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