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晚清中兴名臣,自然就会想到湘军,想到曾、左、胡,还有李鸿章。前三位是湘军大佬,李鸿章虽然也曾服务于湘军曾国藩幕中,但后来却成了淮军领袖,若论辈分,李是曾的弟子,应该比曾、左、胡低了一辈。
如何评价这四人的历史地位呢?也就是盖棺定论。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因为朝廷在他们四位身后都颁给了谥号,曾国藩谥号文正,胡林翼李鸿章谥号文忠,左宗棠谥号文襄。说到谥号,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真是聪明,仅仅两个字,就能说透你的品行功业,并且第一个字比如“文”,还只是说明你的功名出身,关键还是第二个字。当然第一个字对有些人比如左宗棠就太重要了。
曾国藩谥文正,人臣褒奖无以复加,再加,那就得封圣了,相信没人敢有这个奢望。论“文”字,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当然当得起这个“文”,虽然曾国藩的进士有点水分,是个同进士,但好在点了翰林,功名成色也就足了。
曾国藩无大才,无捷才,左宗棠就是也样认为的,曾自己也说“润之之才,十倍于我”。可见曾国藩是有自知之明的。曾国藩以丁忧之身奉旨办团练,最后平定长毛之乱,然后自剪羽翼,裁撤湘军,为君父解忧,功高不赏。且为官清廉,品行方正,家教严谨,文正谥号,的确当得起。
胡林翼谥文忠,胡林翼的功名在这三人中最是过硬,举人进士,连捷而中,由此可见胡林翼的才情。做官要靠人脉,靠运气,但这进士翰林的功名,就得靠真学问,总不会你屡试不第,都因运气不佳吧。且胡林翼还年少荒唐过,蹉跎过岁月,可一旦浪子回头,功名手到擒来,曾左二人不得望尘莫及?且胡林翼出身官宦之家,老丈人又是两江总督,所以对官场,对政治,起点就高出了曾左二人一大截。这方面,曾国藩从胡林翼处学到了不少。且胡林翼对曾左二人既有知遇之恩,又有伯乐之雅,多次举荐左宗棠;还让贤两江总督于曾国藩,可以说胡林翼才是湘军的元良和灵魂。
为何胡林翼没能得到文正谥号呢?胡林翼输在了寿考,去世太早,功业上差了曾、左二人一截,且年轻时太过荒唐,据说做翰林时因为逛八大胡同曾被都御史老爷抓过。为官时身段也过份柔软,比如对湖广总督官文。因此这个“正”字,胡林翼还真是当不起。二等谥号“文忠”,体现了朝廷的公正,恰如其分。
再说左宗棠,文襄的谥号如果他泉下有知,应该是既满意,又不满意。不满意者,居然落后于曾国藩,也落后于胡林翼,还落后于李鸿章。满意者,毕竟有个“文”字,朝廷如果真的认起真来,你左季高不是两榜进士,更没有点过翰林,哪里能够得上这个“文”字?这可是原则问题,你左宗棠能不服气?据说老对头李鸿章曾促狭嘲讽左宗棠,说明成祖朱棣万年后都逃不过这个“篡”字,而左宗棠怕是要逃脱这个“文”字了。功名正是左宗棠的死穴,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因为没有进士功名,自然在这些进士翰林面前矮了半截,人家李鸿章说的又是实情,如之奈何?还据说曾国藩死后朝廷颁下谥号文正,左宗棠看到曾国藩是文正谥号,当场发飙道“他谥文正,我难道要谥武邪”?可见左宗棠内心的嫉愤。好在朝廷体恤下情,左宗棠在平叛新疆中途,突然上奏皇上太后,要告假回来考进士,慈禧看后估计哭笑不得,于是下旨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终于为左宗棠身后解决了这个“文”字问题,没有让老对头李鸿章看到笑话。
那为何朝廷不给左宗棠文忠谥号呢?首先,给了“文”字,已经是朝廷格外开恩了,再说,据说左宗棠未出仕时曾想投靠长毛,并为石达开定下了排满灭清之策,但石达开当时没有采纳。此事如果属实,左宗棠当然就当不起这个“忠”字,更别说“文忠”了。所以“文襄”谥号,对于左宗棠已经算高配了。
至于李鸿章的“文忠”谥号,无可挑剔,凭其领袖淮军灭长毛、剿捻军的功业,再几次受屈辱、担骂名与洋人周旋、议和、签约,替君父分忧,“文忠”谥号当然恰当。但李鸿章在清廉二字上有所欠缺,远不如恩师曾国藩,“文正”谥号,朝廷是不能给他的,他也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