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姻制度(一夫一妻)走到现在,已经有摇摇欲坠之势,比如在欧洲,传统的婚姻家庭正在解体,大多数人不再结婚。如果你问一个意大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他会反问你:为什么要结婚?法国白人男性的结婚率只有3%,前总统奥朗德就和同居女友育有四个孩子而一直没有结婚。即使在相对保守的美国社会,据统计单身人口已经突破了51%,也就是说结婚已不再是主流的生活方式。
在东亚,日本是全球闻名的“单身大国”,50岁之前未结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23.4%,女性比例约为14.1%。近年来,韩国大有反超日本之势,20-29岁和30-39岁人群的未婚率已先后在2005年和2015年赶超日本。
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目前20-29岁的韩国人中,未婚率达91.3%,超过日本的79.7%,30-39岁韩国人中,未婚率为36.3%,高于日本(34.8%)。
中国的单身人口也在快速增长,现统计已经超过2.5亿,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也日趋严重。步日、韩后尘已成大概率事件。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正在被颠覆。
婚姻是一种社会形态,它会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我国在封建时代就是一夫多妻(妾)制,且延续了几千年,而现在实行的一夫一妻制还不到百年。未来社会的婚姻制度一定还会发生变化,恩格斯就预言“共产主义社会不会是一夫一妻制”。
婚姻的本质是男女间的一种契约关系,但这份合同的缺陷是没有期限,如果当事人不申请离婚,这种契约关系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一方生命结束。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使家庭关系更稳定,社会也能更安宁。至于坏处,似乎一言难尽,因为吐槽婚姻的已婚人士太多。
婚姻一定是一头没有想象力的猪发明的。
——爱因斯坦
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张爱玲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冯小刚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
结婚是因误解而成立的。
——王尔德
有人说,美满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聋子男人缔成,我觉得此人对婚姻的了解可谓透彻。
——蒙田
为什么这么多已婚人士会对婚姻产生诟病呢?原因还是他们觉得婚姻压制人性,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婚姻没有截止日,就好比强迫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吃一道菜,顿顿吃,天天吃,吃到腻得一提菜名就吐,这种终身婚姻是人间最残酷的刑罚。且男女两性的思维模式差异很大,就如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一样,在一起生活久了当然出问题。所以才有了现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婚姻状态的变化。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也对当今婚姻制度提出了质疑: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婚后到死要经历40~60年面对同一个伴侣的婚姻生活,这太不符合人性。
其实中国的婚姻形态也有改变,比如形婚、隐婚、丁克婚、周末婚、无性婚、拼婚等,这都是对传统婚姻的挑战。还有不少已婚人士,因为觉得婚姻生活太过乏味,而又不愿离婚,就尝试换偶以刺激乏味的婚姻生活,而这类人往往还是社会上的高素质人群。至于出轨、离婚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了,中国的出轨率和离婚率已居世界前列。对于当下婚姻存在的诸多问题,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
据说前些年有一位法国女士,每五年和丈夫解除婚约,再让丈夫向她重新求婚,重办婚礼,在婚礼上重新宣读爱的誓言。说白了就是结婚证五年一续。在婚龄四十年的长河里,女士已经续婚了八次,目前正打算向全世界推广。即婚姻契约只有五年,五年后自动解约,是否续约要看两位当事人的意愿,如果一方或二方都不愿续约,则就如离婚一样。这样就彻底打破了婚姻终身制,既能保留婚姻的好处,比如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又能解放人的天性,避免长期相处的厌倦。还能提醒婚内人士要珍惜当下的婚姻,因为如果不珍惜,对方可能五年后拒绝续约。坏处是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在高福利的欧洲,这个问题似乎也能解决。但这种婚姻制度创新能否真的推广普及,还不得而知。
这样的婚姻制度创新在中国肯定会很难付诸实施,因为中国人常常会固化自己的思想,比如民国初新派人士提倡自由恋爱,大多数国人尤其是老人们就反对,他们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是绝不能随意改变的,即使现在,干涉子女婚姻的父母也不在少数。还有旧时代男人三妻四妾,国人也觉得很合理,如茶壶茶杯,无需改变。等到后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后,现在又认为一夫一妻最合理,不能再变。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法国女士的想象力,西方人在科技创新和制度文化创新能力上都强过中国,原因还是他们不会固化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一切,并有丰富的想象力。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即当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条件提高到一个层次后,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婚姻制度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它也会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人类后工业文明的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生产力也迅速提高,伦理道德和社会文化当然会发生改变,比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早已实现,高智能性爱机器人也开始生产,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是阻碍这种改变,否则我们就会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自身也不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