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清徐地方人民武装
文摘
2024-11-05 08:44
山西
抗日战争时期,清太徐地处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与敌占城市的接壤地带,属势力交错的游击区。在艰难的条件下,中共领导下的地方军事组织发展较为迅速,并做过多次调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太县抗日游击支队、清太边山工人基干游击队、清太徐游击大队、清太徐抗日救亡自卫总队、晋西北(晋绥)第八军分区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清太徐支队以及八路军敌后工作队(120师手枪大队)、清太徐敌工站、情报站等。这些人民武装随斗争形势不断演变,有的成建制地编入八路军和新军部队,有的几经改编扩充或合编。在清太徐地区与日伪军进行了百余次大小战斗,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阻击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同时给抗日正规军输送了大批兵源和给养,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清太县抗日游击支队:1938年2月,中共清太县工委和清太县抗日政府,以“战动总会”武装部和八路军120师输送的一批干部为骨干,陆续吸收自愿参加的当地农民和学生及零散武装,创建了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清太县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杨达发,政委刘永福,下辖3个大队。支队驻太原县西山杜里坪、杏坪等村,主要活动于清太边山一带,归中共清太县工委和县抗日政府领导。同年3月,该支队分别编入八路军715团和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2、清太县特务连(警卫连):中共清太县工委和清太县抗日政府成立后,为加强机关保卫工作,于1938年2月招收当地爱国青年组建了清太县特务连(警卫连),连长张承义,指导员杨治启。同年6月,清太县抗日政府撤销后,政府干部转入牺盟会,该连扩建为牺盟清太县游击大队。3、牺盟清太县游击大队:1938年6月,清太县抗日政府撤销后,转入牺盟会的原政府成员,以原县政府所属警卫连为基础,经过扩编组成牺盟清太县游击大队,大队长任悟僧,政治主任陈华。下辖3个中队约300多人,隶属牺盟太原中心区并受中共清太徐联合县委领导,驻杏坪等村。同年冬,该大队奉命编入决死四纵队游击六团三营。4、清太边山工人基干游击队:1939年秋,清太徐县联合工会以边山各煤矿工人游击小组选调的武装骨干为基础,经过整编组成清太边山工人基干游击队。该队队长李清云、刘有科。下设三个班(后扩为三个小队),队员40余人,受清太徐县委、县政府领导,主要活动于清太边山及部分平川地区。从1940年春到1942年春,县委、县政府曾先后三次将该武装的部分兵员随同枪支,成建制地分别输入清太徐县公安游击队和清太徐游击大队。1943年夏,该武装同交城边山工人基干游击队合编为清太交工人基干游击队,并配备指导员胡敬斋,活动范围随之扩大。抗战胜利后,该武装于1946年编入县支队。5、清太徐边山、平川公安基干游击队:1940年初,反顽固斗争胜利后,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工作团深入清太徐地区开辟工作。为保证重建抗日政府和筹粮、筹款、锄奸、反霸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于年初先后组建了清太徐边山和平川两支共70余人的公安基干游击队,隶属县公安局领导。边山公安基干游击队队长孙法(太原县公安局长兼);平川公安基干游击队队长梁军,指导员赵良佐。1941年10月,两支基干游击队奉命编入清太徐游击四大队。6、清太徐游击大队:1940年春,活动在清太徐地区的八路军独立营调走后,为加强和发展地方武装,奉上级指示,从八路军120师特务团派来一个正规连,以该连为基础,连同县警卫连和边山工人基干游击队的一部分,整编为一个营,于同年4月正式定名为清太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李林。下设三个连,初期有兵员200余人,半年后发展到500余人,仍为三个连的编制。该大队主要活动在清太徐平川,参加对日伪的较大战斗10余次,配合工卫旅参加了百团大战。同年10月,该大队大部奉命调走,留下200余人于同年12月整编入清太徐游击四大队。7、清太徐抗日救亡自卫总队:1940年5月,在各区、村普遍建立抗日救亡自卫队的同时,县委决定成立该总队,受县武装部直接领导,其任务是指导和协调各区、村不脱产的抗日自卫队。该总队成立后共有脱产干部3人,总队长郝耀。该队活动随形势的变化呈时动时停状态,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后撤销。8、清太徐敌工站:1940年7月,中共晋绥八地委组成了党政军主要领导参加的敌工委员会,并选派干部赴清太徐建立了敌工站。该站设站长、副站长,负责人先后为郑思化、胡耀东、黎洪;站长廖步云。工作人员逐步增至10人,驻清源白石沟一带。受分区敌工委和清太徐县委双重领导。9、太原情报站(清太徐情报站):1940年10月,中共中央社会部和晋绥军区调查局先后派干部组成太原情报站。该站职能是:以清太边山为依托,开展敌占城市情况的调查,收集敌伪军事、政治、经济、特工等情况,建立敌后交通联络网点,配合地方开展锄奸反霸等斗争。该站站长冯晋臣。先后属中共晋绥分局调查局情报交通科、晋绥军区调查局和晋绥公安总局领导。曾驻清源边山果子园等村。由于该站多年活动于清太徐一带,逐步成为当地军事组织体系的组成部分,故亦称清太徐情报站。该站延续至清太徐解放后。10、晋西北(晋绥)第八军分区抗日游击支队第四大队:1940年,晋西北八地委和工卫旅党委决定,将清源、太原、徐沟、汾阳、文水、交城等县的地方武装统编为晋西北第八军分区抗日游击支队,下辖5个大队。其中清太徐地区游击武装编制序为第四,故称清太徐游击四大队。经过筹建准备,同年12月,清太徐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组建该大队的有关事宜。会后,在太原县西山杏坪村正式成立了该大队。以二十一团三营班以上干部40余人为骨干,与决死四纵队清太基干连等地方武装合编而成。1941年10月,增设第四连,兵员增至700多人。同时还领导13支区级基干游击队。该大队成立的四年间,一直转战在清太徐山区和平川,既是工作队,又是战斗队,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其间,曾胜利完成了护送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129师师长刘伯承等一行40余人,护送“抗大”、“鲁艺”干部学员一行170余人路经清太徐的安全保卫任务;同时还在组织民兵联防、推广地雷战、破坏敌交通、改造村政权、锄奸反霸、瓦解敌军、开展年关政治攻势以及大生产运动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清太徐游击四大队受晋西(晋绥)第八军分区和清太徐县委、县政府双重领导。历任大队长徐光远、王冰、李晓邮、李奎年、任悟僧;政委肖靖。小娄峰事件后,该大队减员近半,其下辖组织进行过两次整编。1944年8月,该大队奉命编入清太徐支队。11、八路军120师清太徐敌后武装工作队:1941年3月,八路军120师民运部队从师直机关选调48名骨干,每人配备手枪一支,组成敌后武装工作队(别称手枪大队)赴清太徐地区开展工作。该队队长朱绍田,政委肖靖。受120师和清太徐县委领导,驻地不固定。1942年1月,该队在小娄峰事件突围中遭受重大伤亡。之后除少数队员转入地方工作外,其余调回师部。12、清太徐支队:1944年8月,奉晋绥第八军分区指示,清(源)太(原)徐(沟)游击第四大队与交东游击第三大队合并为晋绥第八军分区清太徐支队。该支队队长廖步云,参谋长马乐情,政治部主任杨德千。直辖四个连,每连百余人,主要活动于清太徐地区和交东地区,受军分区和清太徐县委的双重领导。同年10月,该支队编入晋绥第八军分区一支队。13、晋绥第八军分区第一支队:1944年10月,成立不久的清太徐支队与从冀中过来的警备旅一团合并为一支队,担负清太徐及交城部分地方的对敌斗争任务。该支队队长林子元;政委赵均益;参谋长原金沣;政治处主任杨德千;供给处主任肖杏林。下辖9个连,受军分区直接领导。14、清太徐平川武装工作队:1945年1月,中共晋绥八地委、晋绥第八军分区决定,选调10余名干部组成清太徐平川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队长马乐情,政委刘耀夫。武工队主要任务是配合武装斗争,开展政治攻势和建党建政工作,并负责组织领导各区武工队,驻地流动。同年9月,抗战胜利后,该队撤销,部分人员参加了同年10月组建的清太徐十七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