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灵石县驻军情况
文摘
2024-11-18 15:25
山西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于1936年2月下旬,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率领东渡黄河抗日,总部曾驻本县双池镇西庄村,由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在文殊原、雷家庄、平泉、原头一带驻扎;红一军团、红二师、红七十三师,由肖华、宋时轮率领,在双池、回龙、梁家墕、王禹、南关一带活动。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军队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不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红军在灵石地区宣传革命主张,发动群众抗日,发展党的组织,组建革命政权。在境内活动两个多月,给灵石播下革命火种。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1937年冬,由张文昂、韩钧率领进抵本县境内,开展抗日活动,灵石青年踊跃参加决死队者甚多,双池地区在张文昂的领导下,以共产党员赵家声、侯德常为首组织的抗日少年先锋队,以双池高小校长毛达三为首组织的抗日学生连,参加了决死二纵队,编入五团一营,活跃在灵石山区,成为一支抗日劲旅。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简称陈支队):1939年由支队长陈士榘,副支队长黄华、政委林枫率领进驻本县西山地区,本县青年学生和农民加入陈支队者不少。赵家声在灵石组建的“赤锋部”共100人和洪赵支队灵石大队400余人,全部编入陈支队,于1940年夏渡过汾河,开赴山东抗日前线。洪赵支队(代号陇海部):1938年成立,是洪赵特委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约1000余人,活动在灵石、汾西、隰县一带。1939年“十二月政变”后,配合本县人民武装开展反顽斗争作出贡献。1940年共产党与阎锡山达成协议,以汾离公路为界,实行南北分治。当时,灵西县委为了保存实力,开展游击战争,将县区干部、公安队、游击队改编为小洪赵支队,共4个连,500余人,于1940年6月撤离灵西,转移到灵石东山地区军寨、曲陌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到1941年9月并入晋西南工委领导下的洪赵纵队,继续在灵石地区进行游击战争,保护党政机关和群众生产,开展敌占区的武装斗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太岳一分区新七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灵石、霍县、赵城县大队改编为太岳一分区新七团,团政委周力、团长徐生芳、副团长李成春,一营(原赵城大队)、二营(原霍县大队)、三营(原灵石大队),三营营长夏金仁(四川人,老红军),教导员张耕夫(本县张家庄人),七连连长王虎安、指导员白尚壁,八连连长郭子安、指导员韩福旺,九连连长冯文达、指导员王海,全营共300余人,新七团活动地区在灵石、介休、沁源、霍县一带,于1947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2旅64团,以后调离山西,渡过黄河,参加了淮海战役。1939年“十二月政变”后,李子法叛变人民,投靠阎锡山,于1941年在灵石成立阻击队,以后改为保安团,下属三个营,每个营辖两个连,共有800余人。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占据县城,该军随阎政府驻双池镇西庄村,这支反动武装经常活动在灵西地区,1945年,日军投降时,随阎县政府进城受降。以后,依仗阎锡山的权势,在灵石不断扩充部队,到1947年4月改编为阎锡山的34军45师1团,全团共1000余众。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这支反动武装常驻灵石县城,并经常出发到东、西两山骚扰,与人民解放军作对,袭击人民政府、地方武装及民兵,杀害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灵石人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侵华日军:1938年2月27日,侵华日军第二十师团(川岸师团)占据灵石县城,并在同蒲沿线重要村镇设立据点派兵驻守。1939年驻灵石日军为独立混成第三旅团三元支队,相当一个团的编制,1942年到1945年间,驻灵石日军为第六十九师团的目泽大队,相当一个营的编制。驻灵日军,平时除在县城驻扎外,还在铁路沿线以及东乡、西乡、南乡修碉堡,设据点,每个据点派驻日军一个班7—10人,伪军一个排20—30人。另外,还有日本宪兵队,专管抓人,审讯,杀人。伪警备队:日军侵占县城后,于1938年5月,成立伪县公署,后改为县政府,同时成立伪警备队,以后改为保安大队,有300余人,下设三个中队,分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直到日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