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族谱简介

文摘   2024-11-19 07:47   山西  
灵石“族谱”繁多,但历经变迁,保存无几,现存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静升《王氏族谱》:系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刻版,由王梦鹏(王氏15世裔孙)原纂,王中极(16世孙)编辑,原《谱》为14世(康熙年间)王尔康纂修。全书分20卷,前17卷为世系总图和各派世系图,卷18为“封典”考、“节孝”考、“名位”考;卷19为“坟墓”考、“宗祠”考、“坊表”考;卷20为“艺文”考。
据《王氏族谱》称静升王氏原为太原王氏宗裔,于元皇庆年间由禹门(夏门村)外沟营村(元时名小水村,今沟峪滩村)迁居静升,时已20余世,计大小3000余口。早年,王氏亦属平民,自雍正、乾隆年间开始兴旺,以经商起家,至第14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在河北、山东一带经商发迹,捐银买爵。静升王氏遂成为灵石县四大家族(两渡何氏、静升王氏、蒜峪陈氏、夏门梁氏)之一。
继《王氏族谱》之后,民国廿二年(1933年)五月,第21世裔孙王俊英,为节省篇幅、方便携带容易保存,将大谱摘要另编小册,曰:《王氏族谱要览》,在太原石印成书,分散族人,“庶今后纵不幸乱离,而吾宗系支派或不致散佚而莫由稽考”。
二、两渡《何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何思忠创修,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之木刻线装本,计6本,卷首为序、凡例、谱法四则,姓氏源流考。卷一世表,卷二世系图,卷三爵秩志,卷四谕祭文,卷五茔墓志,卷六宗祠志,卷七家训述,卷八行实志,卷九节孝录,卷十传志录,卷末为诗文杂志。是一部体例完备,内容详实,史料丰富的家谱。据《何氏族谱》考,两渡何氏成为官宦之家,三晋望族,是从第11世何思钧连中举人、进士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起始的,为灵石四大家族之一。
三、蒜峪《陈氏家乘》:为锻面宣纸手抄本,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6世孙陈子壮与子陈思贤合纂的。内容除序言、凡例外,有总图、世次、坟墓、家庙、懿行、艺文6部分。据《陈氏家乘》考,蒜峪村陈氏于明代从广西颖川迁来本县陈家岭村,后来分居蒜峪村,发迹于第6世陈子壮之后,世代中举,居官者甚多,一时鼎盛起来,成为灵石四大家族之一。
四、夏门《梁氏族谱》:为民国四年夏由第14世孙梁芹芳编撰的楷书手抄本。该谱源作于清嘉庆初年,同治十三年由梁子久分为“世系”、“家传”2本。梁芹芳续修时合编为“世表”1本。考《族谱》,梁氏家族祖籍陕西省渭南县,后迁居本县夏门村,祖辈皆平民,至9世梁绘星任安徽宁国知县,其子4人均科考得任,官至京畿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等职,为梁氏家族鼎盛时期,成为灵石四大家族之一。
五、张家庄《杨氏支谱》:系清咸丰年间(1855—1860年)由族人第11世杨献咸、杨奉清编纂的宣纸楷书抄本。该谱共8卷,内容除卷首的“谱例”、“谱法”、“姓氏源流考”、“宗派源流考”外,尚有卷一世系、卷二世表、卷三茔域、卷四祠堂,卷五职官,卷六事迹,卷七典范,卷八艺文。
据杨氏源流考,杨氏本陕西华阴人,汉太尉杨学震之后,至隋初,杨桐携二子徙居河东安邑大杨村,及大业年间,杨子崇伴帝巡幸北塞,因屡犯颜直谏,触怒炀帝,被贬为庶民,遂居汾滨,后迁居灵石城内。众姓以其人品端正,推为县首(在户籍中列为一甲一户)。历唐宋,有迁居洪洞、太原、大同者。灵石这支始祖杨连于清初迁居张家庄村,此后,杨氏官商并举而发迹,成为灵石八小家之一。
六、金旺村《裴氏族谱》: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裴德修所撰。裴氏由闻喜迁灵石县城又转迁河南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裴庆镛、裴思乾相继续修,裴氏分东、西、中3眷,河南村为东眷。
《裴氏世谍》系光绪三十二年裴庆镛从闻喜县袭康熙五年(1666年)手抄本,计4卷。卷一,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卷二,烈传、女传;卷三,裴氏历代所写奏议,杂文,诗赋;卷四,历代名化撰赠碑志、诗和事录。不计优劣,全部如实记载,是裴氏谍谱的一大特点,记至15世。
、梅印村《郑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本由郑瑞荣、郑述康编撰,为石印本,一函五卷。分为“世系总图”、“支图”、“横图”、“吊图”、“坟墓图”、“住宅形势图”等。考序,郑氏于宋代迁入长史庄(今属交口县),清雍正十年(1733年)迁入梅印村,已传至11世。这部《族谱》不仅体例别具一格,且记有当地矿产、果木,为其它谍谱所无。
、玉成村《吴氏宗谱》:系咸丰七年(1857年)由第16世吴西成编纂的楷书手抄本。《宗谱》按族系分为《中字支谱》、《和字支谱》两部分。序言载:吴氏原籍平阳府襄陵县,迁居灵石县南里八甲二户,定居玉成村,已历18世,支派繁衍,散处四乡。

周慧斌
寻觅故乡往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