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县武术历史
文摘
2024-11-18 09:12
山西
从清代中叶起,阳曲县武术传习日趋兴盛,即以武强身健体、以武防身护院,渐成时尚。一些官宦富户为保护财产而延师教习子弟;村民为保家护身而崇尚习武,涌现出了许多习武之士。清乾隆年间,李家社康氏家族曾出过武举2人,武秀才18人,康大成曾任山东沂州千总,当地(现古交境内)仍有一地称“马道”,就是当年康氏骑马射箭的习武场;另一个习武之乡是神堂岩村,高家的形意拳世代相传,直至民国初年高氏后人高跃鱼的拳术仍颇有名气;此外,大川宋家庄、下庄、狮子河、盘道等村,均为闻名远近的习武之乡。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前,阳曲有武进士110人,武举370人,颇有名气的武士名人还有33人,可见当时武术之盛。民国年间,山西省成立了国术馆,县城(今太原市)武林高手云集。先后有武术名家王新午(省国术促进会副会长)、段树华(晋阳国术馆馆长)、马力伯(太原国术馆馆长),皆武功高超,聘有众多名师专家,广纳会员。形意拳家刘元亨、王福元,其传人驰名的有穆修易(阳曲县马庄人,今小店区马庄)、刘士荣、彭廷俊、齐振麟,时称形意“四大金刚”。穆修易授拳最负盛名,高徒有杨玉山(阳曲县人,青年时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后任山西毛织厂厂长)、王四海、穆峰等;刘士荣传人著名的有史可让、郑世桓等;彭廷俊传人有张万荣(阳曲宇文村人)、齐振麟。名扬省城的于鉴,曾任山西国术馆总教官,除收徒授拳外,还把三宝炮锤、八法拳传入并州。山西国术促进会教练郝学儒,授少林拳、械,名徒千余人。民国17年(1928),南京举行第一届国术考试,山西派出了阳曲县的张万荣、韩荣华等人参加。民国22年(1933)在南京第二届国术考试中,张万荣作为山西形意拳名师之一参试,获二等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曲县的有志之士借赶庙会、闹社火之机,用武术表演的形式宣传抗日,打击敌人。其中有许多习武之人不甘外辱,请缨从戎,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记载的阵亡将士就达80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刘权(曾任西藏某军分区副司令员)、吴润德(曾任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团政委)等。新中国建立后,武术活动得到了继承和发扬。1952年,泥屯人民公社松树管理区成立了农民武术队,他们自制器械,拜师学武,男女老少习武之人多达30余名,在参加省、市、县的武术比赛中,屡获优秀名次,曾获省、市体委银盾奖各1枚。《山西日报》曾头版刊登了《武术之乡——松树村》的文章,受其影响,思西、归朝、傅家窑、岔上、西凌井、北小店一带的武术活动也各有特色。1957年,西凌井乡西坪村的武术高手庞林太参加了在太谷举行的山西省武术观摩评奖大会暨摔跤赛,以优异成绩获一等奖;他4次出任中国武术代表团教练,出访过日本、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培养出张伶妹、原鸿佑、王冬莲、粟小平、原文庆、刘玉福等著名武术、散打运动员,并著有《飞虎拳》、《腿拳》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