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新民街的沧桑变迁

文摘   2024-11-19 17:31   山西  
太原新民街区在民国之前多为空地,或园圃,或菜地。进入民国,城市发展,此处属集中连片开发区,以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机构在此建立。新民即民国色彩极重的一个词。
1919年4月,阎锡山成立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杨兆泰任理事。8月又成立山西医学传习所(又称中医传习所),由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杨兆泰任所长,借用国民师范东院为校址建立起来。省政府每年拨款13000元。1920年又在新民中正街购地100余亩建校。1921年8月,山西医学传习所改组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杨兆泰。1928年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学制四年,纯授西方医学。1932年改名为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川至医专)。学校还设立附属医院,地址在川至医专东侧(即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由杨兆泰主持事务。1937年12月,川至医专教职员南迁晋南,后又西渡黄河至陕西三原县,后又迁至陕西宜川县秋林镇。1946年2月,川至医专迁回太原,改为山西医学院,后又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校址在侯家巷。太原解放后,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后又改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址即在当年的川至医专附属医院旧址。
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的医药学教育部分无中医药方面的规定,即所谓“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将中医教育排斥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传统中医药受到严重冲击,激起全国中医界的反对。在此背景下,阎锡山于1918年出台《山西民用政治实行大纲》,在职业教育一项中,明确提出设立中医改进研究会计划。1919年制定了《中医改进研究会组织简章》与《中医改进研究会拟定研究暂行规则》两大章程。4月20日,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正式成立,主张“改进中医及药学,使能成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会址暂设在山西省督军府西院会议室,阎锡山自任会长,名誉理事长赵戴文,理事长杨兆泰。理事13人,多为中医。8月,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传习所,杨兆泰任所长,所址设国民师范学校东院,并积极筹办有附设医校和附设医院。翌年2月,研究会在新民中街购地百余亩,建设新会所及附设医校、附设医院。5月建成。8月传习所迁入新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37年太原陷落前,不仅为争取中医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专业人才,奠定了山西现代医学的人才基础。
西医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医疗体系产生猛烈冲击,导致了“中医存废之争”。与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扶西抑中”,废止中医中药的卫生政策截然相反,阎锡山主张保留中医药,吸收西方科学,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1919年4月,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亲任会长,会员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会开展中医改进研究,举办了中医教育机构医学传习所和附设医校,医疗机构附设医院,并于1921年6月发行了近代山西第一份中医学术双月刊《医学杂志》。杂志于1937年7月被迫停刊,16年间出刊96期,每期发行量在千册以上。这是一份在民国年间分量厚重的杂志,闻名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医名流为其撰稿,可与当时在京创刊的同名的西医《医学杂志》媲美。
此处的教学机构也相当集中。
1920年,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将距学校较近、位于新民西街的阳曲县第一国民学校接收,改为附属小学。教员除原国民学校的校长郭叶三留任该校教员外,大部分为国师毕业生。国师附小建立后,有学生八百,教师三十六。该校横跨新民西街,路西为教学大院,路东为操场及学生宿舍与食堂。课程设置除部定课程外,另有经学、书法等课,还有工艺课、木工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高小有英语课。
查1935年的《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尚有新民西街,而1949年2月出版的《太原市城关图》,已将新民西街改为国师街。国师街小学位于新民四条中段西侧,其前身为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61年太原女子师范合并到太原师范后,改名为国师街小学。国师街小学1963年搬至新民四条,原校改为国师街二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评梅的父亲石铭到开办不久的山西大学堂工作,辛亥革命后,又到位于文庙的山西省立图书博物馆任职,因而石家自平定举家迁往太原。石评梅入学即在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毕业后,升入位于上马街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业。
私立太原平民中学位于新民北街16号,此校1922年9月1日在太原精营西边街正式成立,1924年8月在大北门街西二道巷后营坊街买到建校基地200亩,并在校门前路西设校园一座,植树造林,育花、种菜,美化校园环境。建校工程从1925年始,持续到1930年底,共建教学生活用房355间。平民中学是太原市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学校,学制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1937年,在校生有1093人。平民中学和私立成成中学、进山中学、省立第一中学,被誉为民国时期太原四所名牌中学。该校之后改名为育英中学,又改为太原二十六中,后恢复平民中学名称。
这一地区尚有一些军事设施,其中最为著名者,当数华北派遣军第一军总部。
2007年3月4日(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太原城北的一幢日式建筑忽被一把莫名的大火焚毁。据说,火是从下午4点半左右被发现的,大火一直烧到夜晚。
这幢建筑曾是当年侵华日军在太原的最高军事机关华北派遣军第一军,即山西派遣军所有,其司令官就是签订《何梅协定》的日方代表梅津美治郎,普通士兵进入大楼时,须脱鞋以示尊敬,而尉官和校官在进入不同楼层时,同样须脱鞋。其大样与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相似。除此之外,太原城内散落的日式建筑如今还剩几处,不过均无此构筑气势。它的构筑想必是为显示日军的威武与霸道,所以看上去森峻而冷漠,峭刻而阴鸷。后来,其一直延续着军事部门的用途,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屋顶挂上了红五星,改做山西省军区。
火戾之时,适逢西北大风,风助火势,助纣为虐也,北城上空为之浓烟滚滚,纵有夜色掩映,几十里外仍依稀可辨,焰火光芒为之黯然遮蔽,城南更是弥漫着一股焦烧气味。消防车叫嚣呼喊,往来穿梭,市民们于观火之夜看到了真的大火。巷议纷纷,交头接耳,皆猜测为爆竹之祸、炮仗之殃,惋惜之声不绝于耳,顿足之响轰然成雷。
这样的建筑,依年代比照,不能算作文物,但它是特殊时期的一袭见证,故还是文物。
山西省军区第一招待所位于新民北街15号,坐落在新民北街西端路北,是一座二层楼歇山顶式建筑。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门上方的三角形墙壁上有一褪色的五角星浮雕,显示这里曾是军队的驻扎办公场所。现在的招待所西边及北边还有七八栋二层楼建筑,只是都已破旧。招待所西边的小院内的二层楼上,还保留有木头雕刻的护栏,为典型的中国古典二层楼建筑。省军区第一招待所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日军的军部机关所在地和日军军官及家属住宅。日本投降后,这里又成为阎锡山的警备司令部办公场所。(摘自《美文》,作者古董

周慧斌
寻觅故乡往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