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同川大马社火形成的原因

文摘   2024-11-14 18:52   山西  
社火从表演形式来看,可分为文社火和武社火。就山西的社火而言,太原以及晋北社火多为武社火,晋中、晋南一带为文社火。同川大马社火就属于武社火,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祭祀神灵
社火原是由古代祭祀神灵的舞蹈演变而来,全国各地的社火虽然形式各异,但一般都在元月十五举行,因此时为古代规定的社祭日大马社火的形成过程中,祭祀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被访谈者回忆,同川各村自古以来元月十五就会在本村祠庙祭神,此外当地重要的庙会人们也都会去相应的神殿举行祈祷仪式,仪式中少不了表演,这些表演的内容逐渐固定下来,大概到明朝时期,形成了大马社火。
清末民初,在每年的元宵节、伏水节都会进行大马社火大演,元宵节表演一般持续三天,正月十四,在村里一名德高望重之人的带领下,村中重要人物以及社火队会进入祠庙祭拜并将神祇的牌位请回村中祀奉,之后在鼓乐的带领下,绕村一圈,最后,在村中广场或祠庙前首演。此后三天之内,会进行数场表演,期间邻近村子的社火队也会彼此串村。到正月十六下午最后一场结束,村民们会将之前请来的神祇送回庙中,完成完整的祭祀仪式。
伏水节庙会是同川地区一个大型庙会,在五台、定襄、崞县三县交界处的北社村(现归定襄县管辖)举办。每年伏水节,同川五都八十一村会聚集于此处的龙宫圣母歇马殿(也叫龙王宫)进行祭祀、祈祷,所有村子按十二相分成十二组,每年一组,称社主,由社主带供品、社火队、戏剧等到龙王宫举办伏水庙会,进行社火表演。
二、练兵习武
同川地势三面环山,可谓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休养生息之地。唐初,同川府是当地四大将军府之一,军队在此一边耕作一边习武。到宋代,该地设有四大兵寨,兵寨会定期举行练兵活动。同川有个杨家沟,当地流传的故事中,杨家将后裔曾经迁居到此,设立校场,训练队伍,传授杨家刀枪之法。每逢农历七月七前后,就会举行比武活动,挑选良将以待奔赴沙场。
明代为防止游牧民族的侵扰,朝廷不断加强山西北部边关一线的军事力量部署,同川作为军事驻地之一,随着军队的驻扎人口不断增长,文化也繁荣起来。其时,当地人们多学习武艺,演练排兵布阵,以强身健体,对抗敌人。武术有固定套路,尚武的氛围使人们将武术套路与当地祭祀神灵的活动结合,形成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社火演艺,即大马社火,又称盔甲社火。
如清道光《北河底李氏家谱》记载,明朝常遇春的随将李世兴为北河底村李氏始祖。当时李世兴奉命率领卫队驻守同川,一边垦荒,一边备战。他手下士兵某天梦到韩厥将军驻守同川五都,遂将村西的凤凰山更名为将军山,并在山上建起韩厥庙,每年七月七举行祭祀表演,将李氏武功招式结合到表演中,此即北河底大马社火的由来。
到清末,大马社火已成为同川地区庙会和传统节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作者段珺珂

周慧斌
寻觅故乡往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