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山西省行政区划

文摘   2024-11-17 17:47   山西  
抗日战争前,山西省共有105县,由省直辖。1937年9月,日军进犯山西,雁北沦为战地。省政府为适应战时的需要,决定建立省、县间的联系机构,同年10月,将全省105县按照地理形势,划分为七个政治区(行政区),各区设政治主任一人,并组织了行政主任公署。
第一区政治主任宋劭文,驻五台,辖五台、崞县、代县、繁峙、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盂县、平定、寿阳、定襄17县。
第二区政治主任杨集贤(后为郭挺一),驻岢岚,辖静乐、忻县、宁武、五寨、神池、河曲、保德、偏关、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岢岚13县。
第三区政治主任薄一波,驻沁县,辖沁县、沁源、安泽、黎城、襄垣、武乡、和顺、榆社、辽县、昔阳、祁县、太谷、榆次13县。
第四区政治主任武灵初(后为张隽轩),驻岚县,辖离石、中阳、方山、岚县、临县、兴县、孝义、介休、平遥、阳曲、汾阳、太原、徐沟、交城、清源、文水16县。
第五区政治主任续汝楫(后为戎伍胜),驻长治,辖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平顺、晋城、阳城、高平、陵川、沁水、浮山12县。
第六区政治主任张文昂,先驻赵城,后迁汾西县,辖赵城、汾西、霍县、灵石、石楼、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吉县、乡宁、临汾、洪洞、襄陵、汾城15县。
第七区政治主任关民权,驻安邑,辖安邑、平陆、垣曲、绛县、曲沃、翼城、闻喜、夏县、解县、虞乡、芮城、永济、新绛、稷山、河津、猗氏、万泉、荣河、临晋19县。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后,山西临汾以北及正太铁路沿线的大部县城被日军占领,加之各区辖县比较广泛,联系困难,特于晋中区增设敌区工作团,委陈兴邦、薛文教为正、副主任,驻阳曲县。晋西南增设临时政治区,委尚因培为政治主任,驻乡宁县。附近各政治区所辖县份划归该团、区领导,各辖11县。
1938年2月,各政治主任公署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治主任改为督察专员。调整行政区域为,从第三区划出祁县、太谷、榆次,从第四区划出阳曲、太原、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共九县设置了第八区,专员陈兴邦,驻古交;从第六区划出吉县、乡宁,从第七区划出新绛、稷山、河津、万泉、猗氏、荣河、临晋共九县设置了第九区,专员尚因培,驻乡宁县。
同年2月下旬,临汾失守,山西全境大部分县城沦陷,阎锡山的军政机关撤至吉县。3月日军进犯吉县,阎暂时撤出山西,4月返回吉县。12月下旬,日军第二次进犯吉县,阎及军政机关又撤出山西,转移到陕西宜川秋林等地避难。
1939年8月,各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进行调整,共划了11个专区,建立专员公署。各区专员分别为:第一专署专员宋劭文,辖五台等九县;第二专署专员郭挺一,辖兴县等十县;第三专署专员薄一波,辖沁县等12县;第四专署专员张隽轩,辖临县、石楼等九县;第五专署专员戎伍胜,辖长治等11县;第六专署专员张文昂,辖隰县等11县;第七专署专员关民权,辖安邑等12县;第八专署专员陈兴邦,后为李培德,辖榆次等九县;第九专署专员尚因培,辖乡宁等十县;第十专署专员白志沂,第十一专署专员杨集贤,分辖雁北13县。

周慧斌
寻觅故乡往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