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并发CRT的危险因素分析

文摘   2024-06-28 17:01   广东  


文献解读

众所周知,上臂输液港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定位精确、舒适美观、留置时间长等优点。但当遇到治疗周期较长的肿瘤患者,若维护不当,依然难以避免感染、血栓形成、导管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导管相关性血栓(CRT)为上臂输液港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后将加重病情发展速度,增加治疗难度与家庭经济负担,严重者更会使治疗终止。


此前,黄秀艳、陈湘威、杨晋杰等撰写题为《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并发CRT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研究探讨了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方案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01

研究方法


选取某医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6例发生CRT患者作为病例组,84例未并发CRT患者作为对照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



02

研究结果



上臂输液港较胸壁输液港而言,安全性与舒适度更高,可成为肿瘤患者实验室检查抽取血标本、静脉给药、输血和肠外营养输注的重要通路。


所谓CRT,是指因多种因素导致血管内部结构破坏后,所诱发导管局部血管内部和附壁上出现的凝血块现象,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血栓两种。


研究调查结果显示,36例CRT患者中,症状性血栓9例,无症状性血栓27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患者年龄≥60岁、高BMI、肿瘤分期Ⅲ~Ⅳ期、高TC、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增加上臂输液港肿瘤患者并发CRT的风险。





以上图表摘自文献内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置港后21天时CRT形成检出率最高,可能与肿瘤引起的高凝状态、化疗疗效和置管初期活动减少有关。与国内研究相比,本研究的CRT发生率相近,且证实CRT发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无直接关联,而置港后21天为CRT高峰。


高龄患者因红细胞老化、血流减慢和凝血功能亢进,更易形成血栓。高BMI患者因血液黏度增加也易发生血栓。此外,Ⅲ~Ⅳ期肿瘤患者CRT发生率更高,这与其瘤细胞扩散严重、病情恶化、凝血抗凝系统失衡和机体高凝状态有关。



03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经过调查发现,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中以无症状性血栓最为多见。其中,患者年龄、BMI 指数、肿瘤分期、TC水平、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为上臂输液港肿瘤患者并发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上提示临床,应重视以上因素的评估,做好基础性护理干预,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症状、采取抗凝治疗、保持导管和周围区域的清洁等,并参考相应管理指南制订相应的防护方案,以降低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CRT发生风险,保障患者治疗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黄秀艳,陈湘威,杨晋杰.上臂型输液港肿瘤患者并发CRT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4,21(4):536-542.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注血管通道学园视频号

看视频 学习更轻松


声明:本公众号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公益学习平台,账号包含的所有原创内容,均由血管通道学园所有;账号内容可供个人学习交流目的转载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未经账号后台授权同意,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印、上传、转载和传播,更不得用于其他商业行为;本公众号力求发表内容在审核前准确可靠,但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文章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分享,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在内文加以说明,如遗漏或违规,请及时联系后台编辑,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删除和纠正。

血管通道学园
致力于为临床一线医护提供血管通路器材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