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一条安全通畅的血管通路被视为“生命线”,所以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是导管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什么是非计划性拔管呢?
所谓非计划性拔管(UE),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留置时间未达到预期要求,在治疗结束前即拔除导管,是评价医院护理安全的一项敏感指标。
临床上,PICC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病患者中,但该类患者往往造血功能异常,常伴粒细胞缺失、血小板低下、贫血、凝血异常等,治疗期间易并发各脏器感染、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短时间内无法再次置入导管或置入后发生各类并发症,严重者更会危及患者生命。
对此,王俊霞、张慧敏等撰写题为《7298例血液病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分析血液病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非计划拔管有哪些影响因素。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置入PICC导管并随访至拔除的7298例血液病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置管记录、维护及拔管记录。
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分为UE组(n=262)和正常拔管组(n=70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应用COX回归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并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研究年龄与PICC发生UE风险的量效关系。
在本研究中,主要拔管原因为导管脱出、怀疑导管感染、导管堵塞等。研究数据显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3.6%(262/7298)。
根据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诊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LT、导管材质、置管过程中穿刺次数、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次数都是血液病患者PICC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P<0.05)。
研究结果显示,聚氨酯导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是硅胶导管的1.859倍,这主要与聚氨酯导管材质较硬,且管径较粗,尖端无瓣膜,堵塞风险高有关。
其次,置管过程中穿刺次数增多,也可造成患者皮肤的多次损伤,增加皮肤相关性损伤、渗液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在尖端定位上,若导管尖端仅行胸部X射线定位,其发生UE风险是X射线+胸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的1.661倍。这主要与X线胸片无法实现置管时实时定位有关。当导管尖端离开最佳位置时,会增加导管打折、堵塞、血栓的发生率。
在此之外,为进一步探索年龄对UE的影响,研究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绘制可视化非线性曲线,结果显示,年龄与UE风险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χ2=17.710,P<0.05),年龄约为30岁时,发生UE的风险最低。
不论年龄减少或增加,风险均随之增高,提示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年老及年幼患者,多角度、多方面评估其导管管理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强化照顾者照顾能力。同时,因血液病患者常伴凝血功能异常,提示医护人员导管置入时应保证Fib处于正常范围,降低PICC渗血风险。
综合以上,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PICC置管维护时应重点关注置管时反复穿刺、置管时未使用腔内心电定位、有出血倾向、留置聚氨酯导管及反复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男性恶性血液病患者,从而能有效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王俊霞,张惠敏,等.7298例血液病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24,1,53(2):239-245.
关注血管通道学园视频号
看视频 学习更轻松
声明:本公众号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公益学习平台,账号包含的所有原创内容,均由血管通道学园所有;账号内容可供个人学习交流目的转载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未经账号后台授权同意,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印、上传、转载和传播,更不得用于其他商业行为;本公众号力求发表内容在审核前准确可靠,但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文章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分享,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在内文加以说明,如遗漏或违规,请及时联系后台编辑,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删除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