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策略进展

文摘   科学   2024-05-11 17:31   广东  



文献解读

PICC是住院患者中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PICC留置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前有研究显示,约75%的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在患者置管后21d内,其发生率在0.9%~8.1%。一旦发生CRBSI,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更甚者还会影响预后,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对此,牟欣萍、陶琳等撰写题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策略进展》一文,从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防控措施及信息化监测与反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体系提供借鉴。




一、风险评估


研究认为,通过早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在过往的研究中,尽管有较多学者推进了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和制定,但截至目前仍缺乏系统、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这提示我们,未来研究可以基于不同患者特征进行分析,如化学治疗、肿瘤、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等,构建更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工具,同时借鉴不同模型的优点,进一步优化模型预测效能,使其更好应用于临床。




二、防控措施


在基础防控措施方面,现阶段国内外政府、公共卫生和专业组织都曾相继发布关于预防CRBSI的循证指南和专家共识。


在特殊防控措施方面,含氯己定的敷料已被证实可以起到预防CRBSI发生的作用,这类敷料包括氯己定海绵敷料与氯己定凝胶敷料。两类敷料的抗菌活性相似,具有相近的抗感染能力,但凝胶敷料会更贴合导管,更换频率更


同时,使用2%氯己定进行日常皮肤擦浴,使用抗菌导管和抗菌接头及隔离帽,均可有效起到对CRBSI的预防


有研究证据及指南推荐,对于有多次CRBSI病史的长期置管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溶液也能有效预防CRBSI。因抗菌溶液封管技术通过将抗菌溶液注入导管中,封管一段时间后,对导管壁上的生物膜产生杀菌作用,能有效阻止生物膜的形成,对CRBSI的预防有益。


在创新防控方面,研究认为,隧道穿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同时,基于多项研究显示:高龄、糖尿病、既往感染史、管腔数、未按时换药、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是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基于风险因素的个体化患者宣教及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帮助避免或早期识别出并发症,降低CRBSI的发生。




三、监测反馈


多个指南明确指出,建立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相关监测,定期分析反馈,持续改进质量,是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部分。


研究认为,通过开展目标监测、流程监测效果反馈三部分,可以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通过更优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在高风险病房开展常规预防措施和监测,成立工作小组和设计检查表对医护人员进行流程监测,追踪改进措施的效果和积极开展分析和反馈等。




四、小结


该研究最终认为,未来研究仍需继续对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工具不断深入探索,以期获得灵敏度、特异度更高且适合临床应用的评估工具,并基于循证证据制定分级干预方案,才能更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参考文献:牟欣萍,陶琳经,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策略进展[J].华西医学,2024,3,39(3):494-499.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注血管通道学园视频号

看视频 学习更轻松




声明:本公众号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公益学习平台,账号包含的所有原创内容,均由血管通道学园所有;账号内容可供个人学习交流目的转载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未经账号后台授权同意,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印、上传、转载和传播,更不得用于其他商业行为;本公众号力求发表内容在审核前准确可靠,但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文章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分享,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在内文加以说明,如遗漏或违规,请及时联系后台编辑,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删除和纠正。

血管通道学园
致力于为临床一线医护提供血管通路器材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