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血液病患者治疗周期长、方案复杂、静脉用药频繁、药物刺激性强等特点,临床上普遍共识是选择中心静脉血管通路比外周静脉通路更安全、合理。那要如何才能确保为血液病患者留置出一条安全、持久、足量且有效的静脉血管通路呢?
根据已有血管通路的使用标准或专家共识,目前依然鲜有针对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种类选择、置入前评估、维护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性文献。
那能否通过调查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的使用与管理现状,为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完善相关标准提供依据?
对此,杨苗苗、张建等撰写题为《48所医院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使用及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为破题研究进行了尝试。
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即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23年10月对1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48所医院93个血液科的护理管理者或静脉治疗负责人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除医院一般情况外,还包括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置入前评估内容、血液科PICC置入情况、维护情况及质量管理情况等方面。
该研究最终共回收91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5% 。调查涵盖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所三级医院。
1、使用情况
以上问卷反映出中心静脉血管通路在血液科的使用情况,数据显示:91个血液科中,开展PICC、中心静脉导管、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入技术的分别有91个(100%)、73个(80.22%)和68个(74.73%)。
▲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
首先,由上表可见:血液科PICC置入技术的开展比例较中心静脉导管、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高,且多腔CVC的使用率略高于单腔CVC,但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的使用率较低。
研究认为,这可能与PICC的置入与维护过程较CVC、TIAP简单有关。
2、置入情况
在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置入前血液检验指标评估中,评估比例较高的项目为血小板计数(100%)和D-二聚体浓度(87.91%),其余项目的评估比例均<85%。
▲血液科PICC置入情况(点击可放大)
以上均说明血液科PICC置入时的关键步骤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此外,开展隧道式置管和钝性分离扩皮技术的血液科分别占12.09%和53.85%,说明这两项技术在血液科的应用并不理想。
3、维护情况
▲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维护情况
①在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维护方面,82.42%的血液科使用一次性专用维护包。
②PICC固定方式以透明敷料固定为主(61.54%),使用透明敷料和导管固定装置固定PICC的血液科占比仅为38.46%,而在CVC固定中,仍有45.21%的血液科使用缝线固定,说明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的固定方法与标准存在一定差异。
③有24.18%的血液科使用棉签消毒输液接头,60.44%的血液科未使用一次性输液接头消毒帽。以上均不利于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建议血液科使用酒精棉片进行输液接头消毒,最大程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④74.73%的血液科使用纱布敷料加压固定的方式预防穿刺点渗血,仅6.59%的血液科使用含氯己定的抗菌敷料预防穿刺点感染。
以上说明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的维护较规范,但在固定、消毒、穿刺点渗血及感染预防等方面仍有待改进。
4、质量管理
在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质量管理方面,94.51%和86.81%的血液科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50.55%进行并发症风险评估,10.99%建立了静脉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
研究认为,医院管理者应增加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尝试在医联体专科联盟内、对口帮扶医院中进行信息化建设进程。
综上所述,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血液科PICC置入技术的开展比例较高,置入操作基本符合规范要求,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置入前评估内容较完善,维护和管理较规范。然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置入前血液检验指标评估内容亟待规范/统一,置入PICC时应重视新技术的应用,静脉治疗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杨苗苗,张建,等.48所医院血液科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使用及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4.6,59(11):13110-1318.
关注血管通道学园视频号
看视频 学习更轻松
声明:本公众号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公益学习平台,账号包含的所有原创内容,均由血管通道学园所有;账号内容可供个人学习交流目的转载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未经账号后台授权同意,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印、上传、转载和传播,更不得用于其他商业行为;本公众号力求发表内容在审核前准确可靠,但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文章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分享,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在内文加以说明,如遗漏或违规,请及时联系后台编辑,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删除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