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于需要大量补液及CT造影的肿瘤患者,耐高压瓣膜型PICC导管往往是较优选的中长期给药途径。
作为临床新型导管类型,耐高压瓣膜型PICC导管为聚氨酯材质,可使用高压注射造影剂、测量中心静脉压、前端裁剪,但血管外的导管较硬且尾端较重,且导管0~2cm处为倒锥形结构,一旦维护不当也更易发生脱管。
此前有文献报道,体外留置的导管过长将增加固定难度,易发生导管移位或脱出,引起非计划性拔管。那关于耐高压瓣膜型PICC导管有无最佳的体外留置长度呢?
对此,沈艳芬、郑媛媛等撰写题为《肿瘤患者耐高压瓣膜型PICC导管置管后最佳体外留置导管长度的研究》一文,为临床预防非计划拔管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及方法
该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超声引导下结合塞丁格技术行耐高压瓣膜型PICC置管肿瘤患者9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4例和对照组498例,统一按ZIM分区法选择中间区域为穿刺区,统一按5~7d周期进行维护。
对照组:采用U型固定法,置管后导管外露2cm。
观察组:采用一字型固定法,置管后导管外露0cm。
比较两组患者导管脱出、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研究结果
该数据显示,观察组中患者导管脱出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
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与导管外露得越长,越容易将导管拖拽出穿刺点有关。特别是敷料与导管黏合紧密时,移出穿刺点的风险越大。
当U型摆放移除敷料时,需先自上而下,后再反方向自下而上撕除,容易拖拽导管,且外露2cm做U型固定,导管与周围皮肤组织存在一定间隙,导管容易出现弓弦效应而脱离穿刺点,因此外露0cm一字型固定法在预防导管脱出有一定优势。当患者做屈肘活动时,不会因前臂肌位置的移动频繁挤压穿刺点而导致刺激,保证管路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舒适度,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率。
研究结论
综上,该研究最终认为,肿瘤患者耐高压瓣膜型PICC置管后外露0cm一字型固定法能降低导管脱出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降低了患者的带管风险。
参考文献:沈艳芬,郑媛媛,等.肿瘤患者耐高压瓣膜型PICC导管置管后最佳体外留置导管长度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2,8,22(8):617-620.
关注血管通道学园视频号
看视频 学习更轻松
声明:本公众号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公益学习平台,账号包含的所有原创内容,均由血管通道学园所有;账号内容可供个人学习交流目的转载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未经账号后台授权同意,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印、上传、转载和传播,更不得用于其他商业行为;本公众号力求发表内容在审核前准确可靠,但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文章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分享,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在内文加以说明,如遗漏或违规,请及时联系后台编辑,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删除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