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开了《中医去伪存真》系列,陆续写了3篇文章,传送门:
《这一次,中医达到巅峰(中医去伪存真之二)》
今天是第4篇,主要探讨一下:
为什么中医越传承、越退步?
中医的退步,是从宋、金开始的。从那时起,历代许多医家一头扎进《周易》之中不能自拔:阴阳观念被过度强化,本不属于中医的五行八卦却混了进来,「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中医真正的临床体系,歪了。
为啥那时的医生如此执迷于《周易》呢?
我们看看宋朝发生了什么。
其实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三千年前的《周易》成书的年代,没有几个人用它们来治病。因为那年代,文字是奢侈品,只有贵族能识字。
但是,到隋唐之后,科举兴起,皇帝号召全天下的老百姓读书,不管你能否中状元、当宰相,都要学治国战略。
尤其是宋、金朝代,周易与中医发生了合体。因为此时我国出现了一项重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得到了大规模普及。
再加上皇帝鼓励全民考科举,全国兴起《周易》学习热潮。宋钦宗还亲自写下《劝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六经之中,就包括易经——考试要考的,学子怎能不学呢?
那些医生,在刚开始学知识的时候,学的都是周易这些大战略啊!从医之后,难免喜欢把大战略混进日常看病中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就很难避免一种后果:不为良相、便用良相之术为“良”医。
这也算是印刷术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吧。
当然,我并不是说知识普及是坏事,当然是一件好事,我非常支持,我自己就天天写科普文章。
只是,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知识膨胀后,严谨性必然下跌。
咱们这些科普文章的作者、读者,也要恪守严谨性呀。读者读到讲自己病种的文章,千万别把内容套用到其他病种的病友身上去。我写科普时举的那些例子、比喻,只是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我自己也千万不能套用到临床工作中。
否则,咱们这些人,不就又上演了一场把《伤寒论》变成《周易》的荒诞行为吗?
另外,古代皇帝普及知识,也并非出于好心:
皇帝是为了加强集权,剔除贵族,把中间商赚差价的贵族权力给废掉,才会允许亿万民众考科举、成为「天子门生」。
大家都知道,隋唐及以前,上朝的时候,大臣是坐着的。为啥人家能坐着?因为人家是贵族,有自己的后台背景、家族势力,手中有权力与皇帝讨价还价。
宋朝的大臣为什么站着?因为那不是贵族,而是从寒门考上来的小镇做题家,手中没有权力与皇帝议价,皇帝不让坐就不能坐。
有人说,隋唐不是就有科举了吗?对,但由于活字印刷术没有发明,知识没有普及,仍然是贵族才能识字。考生?那都是贵族考生。
宋朝皇帝指挥着寒门出身的一众天子门生,踢掉了贵族,实现了全国由自己一人说了算。
到明清时期,废除了丞相这个执行者,皇帝身兼决策人+执行者,集权发展到顶峰。大臣站着都不行,要跪着,不让你平身你就不能起来。
时代的变迁,让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要学八股文、《周易》,这深刻影响了中医的变迁。
大量天子门生、或备用天子门生,不管是不是医生,都开始用宏大的五行八卦、黄帝内经,来解释《伤寒论》。
许多人虽然不是医生、不会看病。但是却有人靠算命、八卦而发财,打的都是中医的旗号。
我们解释疾病,应该是越解释越细致、最后给出细致的解决方案。但宋朝以来,中医解释疾病,是越解释越粗糙,到最后讲成五行八卦,完工。
这里面,也有八股文对思想的束缚。
其实历代皇帝本人,即使是常被人诟病晚清皇帝们,大多也并非庸才。诸子百家、国际思想,他们都有所涉猎。比如施行闭关锁国的康熙皇帝,他本人就与西方科学家来往密切,康熙可能是当时中国数学水平最高的人之一,解方程小能手,还写过一些数学论文。
但是,每次西方科学家建议皇帝,将自己的科学知识普及给人民,都遭到断然拒绝!康熙皇帝没有说是为什么,而口风不紧的乾隆说出来了。
原因很简单:科学的力量,无法世袭。一旦将其教给了人民,必然大幅提升人民的地位。到那时,皇权何在?
宋朝皇帝将儒家知识教给人民,人民转瞬之间就把贵族踢翻了,知识冲垮阶层的力量有多强大,皇帝可是亲眼见识过的。好歹儒家知识提倡忠君,皇帝勉强能接受,但科学知识可不提倡忠君,踢翻的岂不成了自己?
清代皇帝在这一点上预测得非常准。西方那些普及了科学的国家,皇帝无一例外都没有好下场:或是身死、或是成了名义上的吉祥物。
由此观之,总设计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面包含了多大的魄力。
如今我们说,中医不够严谨。确实,和张仲景比起来,如今大多数中医确实不够严谨。但和明清中医比起来,当代中医要严谨太多了,我们走在越来越严谨的路上。
只是直到如今,我们也没有完全剔除中医里的许多伪概念,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我们如今走得如何了?
本文是《中医去伪存真》系列第4篇。这个问题我会在第5篇继续写,可能将是本系列最后一篇。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