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到肾脏坏掉了多少?能看到,但我不推荐你看

文摘   健康   2024-12-30 19:04   河北  

一些肾友问我:

“我没做过肾穿刺,怎么知道自己的肾脏坏掉多少了?是不是只有做了肾穿刺才能看到?”

我们知道,肌酐越高,肾脏损伤越严重。不过肾脏细胞只有在损失掉70%之后,肌酐才会上升。

换言之,肌酐只能反映出肾脏最后30%的损伤程度。而早期肾病患者,当肾脏坏掉了10%或70%,指标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肌酐超标之前,就知晓肾脏的损伤程度呢?

你可能想到了尿蛋白——在肌酐超标之前它就先行超标了。

但尿蛋白是一个反映肾损伤“速度”的指标,与“程度”无关:尿蛋白较高就进展速度快、尿蛋白较轻就进展速度慢,无论肾脏是损伤了大半还是小半。

只能做肾穿刺才能知晓吗?

其实有一个指标,在肾功能异常之前,就能反映出肾脏细胞有没有损失、损失程度有多少——蛋白质负荷试验。

你想啊:为什么肌酐测不出早期的肾损伤呢?因为肾脏有2倍的储备,坏掉一半也不影响肌酐。

那我们可以想办法把额外的储备量调动起来,看看能调动多少“家底”。

怎么调动这额外的储备呢?

我们知道,高蛋白饮食可加重肾脏的工作量,肾小球滤过率也会暂时增加。此时,我们测一下滤过率的升幅,就知道肾脏又拿出了多少储备投入工作;如果滤过率没有增加,说明肾脏已经拿不出额外储备了、濒临肾衰了——这就是蛋白质负荷试验。

这类似于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之后测血糖水平,可以测出来「糖尿病前期」。而蛋白质负荷试验,可以测出来「肾衰竭前期」。

按照完整的蛋白质负荷试验,肾小球滤过率的正常值不再是100左右,而是正常双肾能达到的200左右。如果一位早期患者测出来滤过率最多只能达到150,说明肾脏储备的滤过率减少了50。

不过,蛋白质负荷试验这项检查,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肾友们绝大多数都没有查过吧?

为什么多数医院不查呢?

各大医院对它的考虑是,标准未统一、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滤过功能不能代表肾脏的全部功能等等,总之是检验未成熟,所以医院无法普及。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蛋白质负荷试验没啥大用,重要性赶不上尿蛋白。

如果这个指标真的非常重要,当然会有很多科学家去研究它的机制、吸引大批专家去讨论出台一个统一标准,这都不难办。多一个检验项目,医院还能多一份收入,缓解许多医院年年亏损的压力。

至于说肾小球滤过率不能代表肾脏的全部功能?这根本不妨碍检查,尿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就能代表肾脏的全部功能吗?也不能啊,一个指标肯定不能把肾脏的那么多功能全都覆盖了。肾功能检查的意义,是为肾脏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功能作为代表指标,所以肾小球滤过率成为了评价肾功能的“金指标”。其余的血压、电解质、血红蛋白、尿量等等,是作为补充,以供具体分析,需要查的话都可以查。

根本原因是,蛋白质负荷试验没啥大用,所以没人研究机制、没人制定标准、没人推动执行。(不是完全没人,只是人太少、普及不起来)

如果一个指标“有用”,肯定会查。如果没用,但是很“重要”,也可能会查。

比如糖耐量检查,属于“有用”的,让糖尿病前期人群意识到身体隐患,从而少吃多动、改善作息,能够预防糖尿病。

比如血粘度这个指标,查了没有用,但是很“重要”。没用是因为,血粘度高无非是血脂血糖等升高导致的,治疗手段也是按照血脂血糖水平来管控,血粘度提供不了任何指导意见。只不过粘度这个词听着就让人担心,让患者联想到血液流不动、容易堵,很唬人,才有生存土壤,在患者心中很“重要”。(但笔者认为没必要检查这个指标)

比如脂蛋白(a)这个指标,目前查了也没有用,但是真的“重要”——不是像血粘度那样心理上重要,而是客观事实上,脂蛋白(a)是我们目前发现的危害最大的一种血脂。查了没用是因为目前医学上没有手段能降低这个指标,所以许多高血脂患者在服用降脂药后,仍然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高血脂并发症。

肾脏储备量检查,之所以没有什么医院开展,是真的没啥用,给不了指导意见。

肾穿刺检查的目的,也不是看肾脏的损伤程度,而是损伤类型——这在一些时候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查了肾脏储备量能干什么呢?给患者一个肾损伤“进度条”:你的肾脏损伤到百分之xx了,像血粘度一样除了唬人外没啥用。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怎样停止肾损伤进程!而眼睁睁地看着肾损伤进度条前进是没啥大用的,给不了你指导建议。

不如检查尿蛋白:

如果尿蛋白高,就代表“肾损伤速度快”,查不查肾脏储备量,都会肾衰;

如果尿蛋白正常了,就代表“肾损伤停止”,查不查肾脏储备量,肾脏都安全。

所以笔者不建议早期肾友老惦记着“我肾脏坏掉多少了”,那会让你花了检查费还没多大用。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搞不好还会发生心理问题。肾科医生的职责,不是拿一个“进度条”去唬人,而是阻断这个进度条:缓解尿蛋白和并发症、避免尿毒症发生。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加微信咨询,一对一指导:


天天说肾
我是一名肾内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丈夫、儿子,无论您是同行还是患者朋友,我都愿意与您一道分享我的所思所得,与您共享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