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笔者写了《中医去伪存真》系列的前4篇文章,传送门:
今天是本系列的第5篇,也是最后一篇。岁末年初、院里事务繁多,欠下的最后一篇文章,今天才写出来。
前几篇介绍了中医的发展史和歪路,今天该讲讲现状、破局了。
学中医,像是一场脑力游戏
如今在各大期刊,《伤寒论》、《黄帝内经》仍然养活着一大批“大格局论文写手”,这是一场没多大贡献、却足够万古长青的“脑力游戏”。张仲景老师如果活过来,上级领导高低得给人家颁发一个“就业岗位创造奖”。
乃至于如今大学里的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还有阴阳五行章节。
许多中医学生,学到这时一头雾水:怎么看起来这么多模糊的、自相矛盾之处?无法解释,难道是我没有中医天赋?
不是,好孩子,你很有中医天赋,是两千年前的宏大叙事无法推动中医的精准进步了。
都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这真的没用吗?当然有用,医学也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基础学科,注定进步缓慢,你看张仲景到现在一千多年,中医理论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基础学科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只需要少数天才,但太多人乌央乌央地挤进去、却做不成天才的贡献。最后大多数人只能专注于琢磨论文小窍门,玩“脑力游戏”,成了天坑。
医学就别挖坑了、别玩脑力游戏了,踏踏实实看病吧。
中医越来越派系林立
宋、金之后,中医越来越强调派系。师父是谁、师父的师父是谁,各自划分山头,每个山头有自己的学说。对于同一个医学问题,大家可以随便说,各说各的。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形成自己的学说、开宗立派。
还记得第一篇文章里讲的,即使到了三甲医院的教授职称,仍然会诊断不一致吗?那是各个派系的分歧。
如果不开宗立派,便只能居于人下。这对于身怀抱负、野心、上进心的人来讲,是很难受的。
中医变得不纯粹了,不是纯粹的医学,而是兼职作为争名逐利的工具。
其实西医,也兼职作为争名逐利的工具。但是西医有严格的规范,你要争就要在规范里争,标准统一,容易形成良性竞争。
偏偏中医这个工具,并没有形成严格的规范,一争就容易出格,最后搞得脱实向虚、天马行空。
该吐槽的吐槽完了,其实笔者想说的是,学中医,要像张仲景老师那样,实在一点。别整一些虚头巴脑的,两千年前是医学被鬼神统治的时代,黄帝内经那样写属于重大突破,但现在还像那样写,脱实向虚、开历史倒车,除了为自己晋升、划分山头之外还有其他意义吗?
中医要破局,要扩大普及范围,就需要建立规范的体系
其实,医圣张仲景先生,早在《伤寒论》中就包含了相对完善的推荐等级:
一级推荐:「主之」
二级推荐:「宜」
三级推荐:「可与」
四级推荐:「不可与」
你看,这与西医刚刚在新世纪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的A、B、C、D四个等级,多么像?
如今的西医指南,就是这么推荐的,而这套推荐机制,在一千多年前我们就有了。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封建主义加深、山头主义兴盛,我们又把中医的规范体系抛弃了。
现在的中医学生,学了一堆天马行空的派系,把自己学晕了。无奈在工作中,拿西医指南来应付工作。到头来两种医学都没学明白,多么可惜。
规范中医需要从学生抓起,尤其是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等相关教材。
需要清除错误的、多余的、无意义的概念,杜绝形容词和文学语言,并明确其中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表述规范。
如此去伪存真,让中医回归初衷、回归纯粹的医学,才能有一致性、确定性,淘汰伪中医,形成良性竞争,才能让中医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为病患带来更大获益。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加微信咨询,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