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深意

文摘   2024-07-26 17:40   四川  



01



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深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一系列部署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有关内容采访了多位专家。



01

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决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万劲波: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万劲波


万劲波认为,未来产业是由未来科技、原创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等交叉融合推动的产业,其特点是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未来5至15年,有望成长为新领域新赛道的行业包括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空天、海洋、量子、生命科学、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等。



张于喆:未来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探索“无人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于喆


张于喆表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进入了一种“无人区”,到底应该怎样去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索。总体来说,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基于未来产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技术阶段和技术的正负外部性,对应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制度。从监管层面看,可以让市场自发发展的“子弹飞一会”,有针对性地去提供制度供给。



姜奇平: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应该是内涵型的投入增长机制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姜奇平


“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应该是内涵型的投入增长机制。”姜奇平认为,他进一步阐释,传统的外延式投入增长机制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长,而内涵式投入增长机制除了物质投入外,更重要的是以科技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投入。


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中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部分主要是数据。加大科技投入最重要的就是加大数据要素的投入,这样才能发挥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姜奇平也提到,加大以科技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投入的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投入有可能投入的不是数据或数据相关设备,而是投入到大脑,从而使人力资本活跃起来,进而实现人力资本以创新的方式来提供溢智价值,而正因为其创造了新价值,才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本投入。



(扫码阅读原文)



02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决定》提出,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



王林辉: 积极探索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王林辉


王林辉对记者表示,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意味着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保不再受到户籍地的限制,对于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新就业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王林辉提到,现行规定下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很难覆盖到灵活就业人员,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多种参保渠道,如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积极探索平台企业、用人单位、劳动者费用多方分担的机制;简化灵活就业人员工伤认定和待遇领取流程,明确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待遇标准等问题。



房连泉:有助于提高社保公平性和普惠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 房连泉


房连泉对记者表示,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一方面,有利于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其中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包括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另一方面,全面放开后,将直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填补现有体系中的覆盖缺口。



(扫码阅读原文)



03

强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决定》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决定》明确,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



刘蓉: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将改善地方政府过去“重生产、轻消费”现象



西南财经大学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原院长 刘蓉


刘蓉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将消费税的征收从生产环节或批发环节移至零售环节,可以增强税收的透明度,减少逃税和漏税现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成功实施这一改革需要合理设计税率,建立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并配套相关政策,确保税收征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刘蓉在研究中发现,过去征收消费税目的在于推动调整消费结构,但未来征收消费税或主要用于补充地方财力,改善过去地方政府“重生产、轻消费”的现象。刘蓉建议,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消费环节的税收管理,确保税款足额征收,防止税收流失,并且调整财政预算和支出结构。例如生产型地区可能需要寻找新的税收来源或削减开支,以应对税收收入可能减少的情况。而消费型地区需要想方设法促进消费,并且制定税收征管政策,降低当地居民的税负痛感。



(扫码阅读原文)


02

尹稚:为什么说不再需要跨越城镇化“鸿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


2014年首个新型城镇化国家规划出台至今,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8.3%,相差近18个百分点的“两率差”,一直被视为新型城镇化需要跨越的“鸿沟”。尽管从统计意义上说,市民化进程不及预期,但在尹稚看来,“市民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而要看有没有实质性进步。”


尹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记者专访时表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缺口”未来很可能就停在那儿,不再需要填平,重要的是拿居住证和拿户籍可以享受对等待遇,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将逐渐被剥离。


尹稚认为,过去多年高速的城镇化,像一个“单向过滤薄膜”,把各种优质的生产要素单向地向城市集中。而城乡要实现共同繁荣,解决农村凋敝问题,首先要重新激活从乡到城的反向流动机制,让喜欢农村、热爱农村的人能回去。



(扫码阅读原文)


03

阿来:作家应深入生活 与世界发生真实的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阿来


7月22日,“文学大师课”培训分享会在成都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梳理了拉丁美洲的文学发展脉络,并由此谈到了文学与现实,与我们所生活的土地的关系。


回望四川文学,阿来认为,如今部分四川作家也缺乏对周围现实的观察,“总在看北京人、上海人在写什么,然后一味跟风、模仿,所以本地作家难以成长”。在阿来看来,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与文学一直有着深厚的联系。“自古诗人皆入蜀”,成都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化地标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另一方面,成都的文学传统不仅体现于古代诗词中,也在现代小说、散文中延续,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来表示:“只有文化自信了,才会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值得书写的。”



(扫码阅读原文)


04



“千模大战”:AI应用借势来袭 多场景百花齐放


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大模型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大模型应用元年,大模型的发展还有哪些迫切挑战?垂类大模型又有怎样的发展机遇?红星新闻、红星资本局与OpenEval平台联合发起“巢燧杯”大模型创新发展大赛,专访相关领域专家。



熊德意:国内大模型发展迅速,“角色化”是落地应用重要一环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德意


作为天津大学“语言智能与技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熊德意对红星资本局表示,目前大模型亟待突破的是类人推理能力,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关系到大模型能否跃迁到更高阶段、能否向通用人工智能迈出关键一步。国内大模型研究与应用在对齐方面也需要长远布局和持续加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技术路线图。



(扫码阅读原文)



林洲汉:模型幻觉模型偏见已成落地“共性问题”,技术突破仍紧迫



上海交通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 林洲汉


林洲汉教授在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时表示,现在大模型在不同场景落地时遇到了模型幻觉、模型偏见等共性问题,他认为当下大模型发展,技术突破仍是紧迫问题。同时国产芯片的开发和应用生态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亟需更多的软件支持和开发工具。


涉及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领域,需要确保人工智能“公平性”。虽然目前的科学领域只包括了地球科学相关内容,不会涉及太多伦理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对伦理问题做提前思考,为未来多学科的科学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确保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过程公开透明,符合伦理标准,也需要确保公平性,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或决策,特别是在涉及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领域。



(扫码阅读原文)



昝红英:大模型要赋能千行百业,应该打造行业合作生态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导,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负责人 昝红英


红星资本局专访了昝红英,她认为近一年来,大模型的能力有了一定提升,研究者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模型的效率、可解释性和伦理问题。关注重点也从大模型的参数数量和效果优化转向如何实际进行应用,更加关注大模型的落地应用问题。


其认为,大模型要赋能千行百业,应该打造行业合作生态。比如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定向合作。基于行业企业提供真实业务场景、数据和行业真实需求,开发核心算法和预训练模型,共同研发落地应用大模型。


同时她认为,大模型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复杂,需要多领域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解决复杂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扫码阅读原文)



向海:替代人工客服大模型已做到7成,尚欠缺“情绪价值”提供



晓多科技CTO 向海


2014年起,成都晓多科技有限公司在电商智能客服这个垂直领域深耕和落地。向海在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时谈到大模型现在最大的挑战,他认为不在于技术和成本,还是场景突破,“目前看上半年场景问题还是比较焦灼,如果有应用跑出来,大家的信心就会更强。”


向海表示,目前大模型还做不到“像人一样”与消费者沟通,但简单类目的店铺,大模型替代人工客服已经可以做到70%-80%,主要就是在“人与人情绪价值”上的提供,大模型还无法准确达成。



(扫码阅读原文)


05



如何建立全民阅读生态环境


进入暑期以来,各地多家公共图书馆出现读者排长队等开门、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市民热捧图书馆的新闻连续登上社交媒体热搜。“阅享夏日”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现象。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采访多位专家,围绕如何建立全民阅读生态环境,进行探讨。



张文彦:公共图书馆是实现“书香中国”的主力军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张文彦


张文彦认为,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实现“书香中国”的主力军,也是优化全民阅读生态环境的重要场所,发挥着涵养地方阅读文化、服务多元阅读需求、集结阅读推广力量、提高阅读推广专业水平的基础功能。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阅读文化需求,“要建立有利于传播优秀阅读文化、培养大众阅读能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的全民阅读生态环境。”


张文彦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涵养地方阅读文化。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落地生根的最具稳定性、持续性、精准性的终端组织。其次,要服务多元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适应时代,为读者提供数字内容的观、视、听等多元服务。图书馆需要自我革新意识,要做数字化知识信息海洋中的领航者,帮助读者走出信息茧房、提升阅读技能、开阔阅读视野。第三,要集结阅读推广力量。公共图书馆能够扮演阅读推广组织的角色,为阅读推广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促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阅读推广。最后,要提高阅读推广专业水平。作为阅读推广专业化的“实验室”“发动机”,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书香城市、塑造地方全民阅读品牌方面,还有更大潜力和能量。



(扫码阅读原文)



吴建中:图书馆是读者的“第二客厅”“第二书房”“第二工作室”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吴建中


公共图书馆应该从何发力,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吴建中提出三个方向:


其一,图书馆要丰富学习方式,拓展多元素养教育活动。其二,图书馆要创新学习环境,打造虚实融合的未来学习中心。“图书馆是读者的‘第二客厅’,人们在此进行交流互动;是‘第二书房’,把个人书斋向更大范围拓展,与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是‘第二工作室’,人们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设施和设备,实现自己创新和创业的梦想。”其三,图书馆要推进合作交流,与学校、社会及各类文化机构培养共建共创机制。


吴建中建议,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要主动与各类社会设施加强合作,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的学习资源连接在一起,通过设施互补、空间共享,让整个城市、整个社区都成为学习的乐园。



(扫码阅读原文)



肖平: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实现深度阅读



成都图书馆馆长 肖平


肖平认为,如今的图书馆,不仅陈列读物,更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通过引导阅读、分享阅读、参与阅读等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他表示,越来越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实则都是以阅读为中心,通过创新形式突破传统的阅读方式,让读者能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实现深度阅读。



张久珍:图书馆已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执行角色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 张久珍


张久珍认为,“图书馆为终身学习者服务,保障终身教育、激励终身学习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而这个使命的承担对于图书馆而言,依托的正是社会教育职能。”


张久珍表示,新时代的图书馆不能坐等读者前来学习,要主动作为,不但为学习者提供基础阅读服务,还要以阅读推广、讲座、展览、培训等形式提供科学、文化、信息素养等社会教育,为公众创造文化生活,提供学习机会,要把图书馆变成一个知识的入口。她强调,图书馆的努力不仅要针对青少年和儿童,更要帮助中老年人回归阅读。



王炎龙:有形的阅读空间和无形的文化共享



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炎龙


王炎龙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文化共享空间,需要尽量扩大社会覆盖面,让尽可能多的城市居民同等便利地使用其资源。“图书从被放置在馆内,到以外卖的形式配送至读者家中,实际上将有形的阅读空间,以无形的形式延展到更大范围的读者家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



(扫码阅读原文)




·END·

编辑 王钟婧玥
整理自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封面图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CONTACTS

联系我们


邮箱丨cmgadvisory@163.com




三色智库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新型媒体智库集群,以“全球视野、传媒本色、链接为王”为原则,主攻在城市、传媒、文化产业等领域提供智库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