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教育的保质期被大幅缩短

文摘   2024-09-27 18:50   四川  

 

01

AI教育潮袭来:370份问卷揭秘学生、教授心声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历时5个月,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发放问卷,搜集到370份有效问卷。在这些受访大学生中近六成人表示使用过当下热门的AI大模型,并认为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求职有帮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AI产生了恐慌。



吕欣:AI猛烈撞开了艺术职业的门槛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 吕欣


“AIGC的崛起,给我们整个传媒大学带来巨大冲击。”吕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开设的专业涉及动画、产品设计、广告等,以往这些专业具备很强的技能门槛,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学习美术、三维建模、人机交互开发等才能成为从业者。


“但现在,学生们通过5~7年甚至更长‘专业修炼周期’建起来的护城河,正在被大模型攻陷。”吕欣直言,AI刚出现时,他和身边的高校学者们“会有一些不以为然甚至是嘲讽,觉得AI无法跟人相比。按照现在的迭代速度,老师们吃惊之余也有争议,但大家现在(对AI)已是一种敬畏(态度)”。


据吕欣观察,AI快速学会了人类最好画手的能力,“猛烈撞开了艺术职业的门槛。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美术类的同学,在亲自感受到AI的能力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曹雪:面对AI,教育的保质期被大幅缩短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曹雪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高校的老师应该教学生领先于市场5~10年的东西,或者至少也要保证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抵挡一两年。但现在面对AI,教育的保质期被大幅缩短,甚至让老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高校老师的传统职责和功能已被AI彻底颠覆,“我们再也不是带领者,而是和学生一起进步的推动者”。



“作为创作工具,AI同样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我不反对学生使用AI做设计,但关键是,借助AI能有怎样更优的表达。”曹雪向记者表示,现在市场上有上千个虚拟人,“它们都长得英俊、漂亮,但没有一个让我感觉到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缺失灵魂,没有温度”。



吴晓(化名):教案更新速度更不上大模型的迭代速度



西南某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 吴晓


AI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加重了部分学生的惶恐。“大学生们心浮气躁,有些人不想扎实学基础课程。”西南某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吴晓(化名)向记者表示,当下开设AI课程有一定难度,“以现在大模型的迭代速度,恐怕教案刚通过就过时了。”



(扫码阅读原文)


02

AI带来“技术平权”


贺羽:大模型迭代不出对艺术的独创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羽


贺羽认为“虽然大模型会迭代,但迭代不出对艺术的独创性。”。在他看来,AI的工具属性较强,但要让它生成独到或颠覆性的创意,短期来看可能性不大。


贺羽认为,AI生成的图画,仅为平均化创意,“我们可以运用AI辅助完成一些画面,但核心还是人对审美的认知。就像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大师作品,构成的是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一部磅礴美术史。莫奈、梵高都不是靠算法成就的自我风格,他们对绘画的灵感并非源于数据投喂。AI永远无法利用数据计算,完成有情感诉求和有温度的创作”。



杨懿:要么冲顶,要么灭顶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杨懿


杨懿看来,AI将一系列不确定性摆在高校面前。“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既有知识体系的失灵、传统学科架构的失衡、人才培养能力的失效,以及学术和科技伦理的道德失控。”


杨懿透露,面对AIGC,中国传媒大学已在今年春天发出,“要么冲顶,要么灭顶。我们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人工智能的行动计划”。



(扫码阅读原文)


03

陈端:数字人文手段为文旅创新注入新动能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兼新闻系主任 陈端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兼新闻系主任陈端等专家在《文化赋能:沉浸式数字文旅的创新创意》主题沙龙上等嘉宾参与了主题对话。


陈端特别提到,近年来“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快速崛起,它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和数据挖掘来揭示历史人文资料和现象背后的内在秩序与演变脉络,以更为精准科学的过程性研究开辟了观察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过往文旅项目策划高度依托于主创团队的积累经验与创作灵感,项目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一个成功项目的破圈背后,可能还有数十个项目的失败探索,而借助数字人文挖掘手段,一开始就可以对一个地方过去成功的文旅项目支撑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包括游客精细画像、游客行动轨迹和文化场景偏好等,在现有客群积累和客群偏好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新项目,为老地标注入新场景,老景区带来新玩法。场景营造上,不仅要关注文旅项目物理叙事场景的铺设,同时关注游客心理场景和项目IP线上传播的社交场景,有意识地引导场景共振与效果协同。



(扫码阅读原文)


04

张永伟:人工智能时代,

要让更“聪明的车”开上更“智慧的路”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09.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成都该如何推动“车路云一体化”?《锦观智库》专访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永伟



张永伟分享了,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引领的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汽车产业格局加速变化,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加速变化整体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全球汽车工业竞争格局将被重塑。新能源汽车改变了全球汽车竞争格局,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结构性分化。中国作为过去的追赶者,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了进化。二是新能源车企竞争力和盈利性持续提升。从国内市场看,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给车企盈利带来压力。三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经历一系列整合与重组。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呈现出高增长和大整合并存的格局。


张永伟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让汽车更“好开”(智能驾驶)更“好玩”(AI汽车),是智能化两大关键赛道。


“车路云一体化”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为一体。“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运行离不开“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成都可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状况,加快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扫码阅读原文)


05

傅榆翔:用大赛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9月22日,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暨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启动发布会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这意味着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征集以大熊猫形象或其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的原创作品。熊猫金竹奖”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著名国际雕塑艺术家、中国《雕塑》杂志编委傅榆翔接受了记者专访。



著名国际雕塑艺术家、中国《雕塑》杂志编委 傅榆翔


成都是中国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并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我认为本次大赛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成都作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地位。”傅榆翔说,“通过汇集全球的创意资源和文化精英,大赛将为成都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赛事将展示成都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本地文化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并促进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扫码阅读原文)


06

餐饮界刮起强劲短剧风,“大咖”们纷纷入局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 王鹏


王鹏告诉红星资本局,短剧作为一种形式灵活、内容紧凑的娱乐方式,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餐饮品牌通过短剧形式,能够适应消费者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同时传递品牌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餐饮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营销策略,而短剧能够带给消费者新鲜感,同时帮品牌制造新的热点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王鹏还提到,相比传统营销,短剧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角色形象,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限于产品本身,更延伸到品牌形象层面,从而增强品牌的记忆点和好感度”。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 林先平


林先平告诉红星资本局,餐饮品牌需要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喜爱,若短剧中的植入过于生硬,就会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如果内容过于单一或缺乏创新性,短剧就会失去用户的兴趣和关注度。”




天使投资人 郭涛


郭涛表示,短剧通过生动的剧情,可以让消费者更容易记住品牌和产品,实景拍摄也可以展现餐厅的环境、服务和美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感受。不过,若制作粗糙或者植入尴尬,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观看体验,甚至对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郭涛还称,虽然短剧能够吸引关注,但如何将观众转化为实际消费者是一个难题。郭涛也强调,当大量餐饮品牌都推出类似题材的短剧时,消费者可能会失去新鲜感。


(扫码阅读原文)



·END·



编辑 王钟婧玥
整理自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封面图片 视觉中国


CONTACTS

联系我们


邮箱丨cmgadvisory@163.com




三色智库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新型媒体智库集群,以“全球视野、传媒本色、链接为王”为原则,主攻在城市、传媒、文化产业等领域提供智库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