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成都文化旅游市场呈现出天气好、秋意浓、人气旺、消费热、市场火的良好态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成都接待游客总量2378.9万人次,同比增长5.1%;实现旅游收入226.5亿元,同比增长8.9%。接待入境游团队287个,同比增长198.2%;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35.5万人次,同比增长9.5%。成都积极丰富节日期间文化旅游产品供给,除了传统的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宽窄巷子、锦里、夜游锦江、特色古镇等旅游项目,成都今年国庆推出的围绕“共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共吟一首诗”“共奏一首曲”四大主题而设置的75个场景点备受青睐,用上千场的文旅活动,吸引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到成都街头走一走,解锁古朴优雅、现代活力的成都。当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时代机遇: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
一是政策引领。9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成都的城市性质进行明确定位:“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求成都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城市功能,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批复明确提出:“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通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古城风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成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和明确的愿景。“公园城市”“文化名城”“历史与现代交汇”是成都的城市特色和品牌标签,是成都文旅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时代使命。
二是科技赋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成都文旅产业在这场科技浪潮中积极探索“科技+文化”“科技+旅游”的新路径,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满足全年龄段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成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大数据与智慧旅游。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成都正在加速推动旅游业的智慧化转型,以实现“城市智慧化、旅游现代化”的目标。不仅提升了景区管理的效率与精细化水平,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例如,6月刚刚上线的“云游锦城”智慧文旅平台集成了多种智能功能,包括个性化定制游、全景漫游体验、语音导览和一键导航等。这些功能涵盖了成都市各类旅游及文化资源,如景区、文博场馆、美食、酒店和购物商圈等,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深度旅游服务。
元宇宙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元宇宙相关技术与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模式。例如,通过AR技术可以让游客在手机屏幕上看到历史建筑的原貌,应用VR设备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古蜀文化,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例如,四川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场“重返三星堆——古蜀王国奇幻之旅VR沉浸式展”,通过VR技术,将古蜀王国的神秘与辉煌以数字化的形式重现于世人面前,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古蜀文明探索之旅。
区块链技术与文旅的创新结合。区块链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成都文旅行业正在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记录和管理游客的行为数据,提升旅游服务的安全性与透明度。例如,通过区块链,游客的个人信息、消费记录等数据可以得到更安全的管理与存储,有效避免数据泄露和不当使用。同时,区块链技术还能应用于文物及工艺品的溯源,为文旅产品的真伪提供可靠的认证机制,增强游客的信任感,也促进文化产品和创意产品的交易升值,从而深入推进成都数字文创品牌的开发和传播推广。
未来展望: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成都市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重要部署安排,着力推动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体验方式。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成都应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供给,实现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并用文化创意和旅游创新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可以发展集文化、旅游、科技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文化古镇;结合武侯祠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三国文化体验等。
二、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引领文旅消费新潮流。完善文旅体商融合和交互赋能机制,推动文旅体商资源整合、强化业态嵌合,发挥文旅体商经济聚合效应,实现文旅体验和消费的场景创新。文旅体商的资源要素整合,可以升级文旅产品开发、服务供给、品牌IP打造等,在资源和设施共享中实现供给和消费的升级。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世界科幻大会、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成都的城市形象,还带动了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可以继续策划和举办此类活动,利用它们的溢出效应,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三、全方位拓展“文旅+”模式,打造成都文旅品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形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积极适应当前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成都应积极推进“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康养”“文旅+影视”“文旅+动漫”“文旅+游戏”等多元化业态发展模式。同时,适应当前假日经济的新趋势,通过打造主题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消费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全新消费体验。同时,强化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将成都的文化元素向影视、游戏、动漫等周边领域拓展,逐步打造成都数字文创的品牌体系。通过文旅核心业态与周边业态的有机联动与协同作用,逐步将“成都文化旅游”打造为具有极高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国际品牌。
作者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 陈睿
编辑 王钟婧玥
责任编辑 张舟 钟文 陈仕印
CONTACTS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