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点到为止”的战争模式,为何会变成战国时的“不死不休”!

文摘   历史   2024-08-09 22:00   上海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提起春秋战国,大家首先就会想到那个时代纷乱复杂的战争,残酷程度和近代中外战争相比也不遑多让。如果仔细看的话,整个春秋战国时代跨度五百多年,战争的规模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大,战争的烈度也不是一上来就那么高,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有着一个显著的区别。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春秋时“点到为止”的战争模式,变成了战国的“不死不休”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战国年代的界定,春秋战国开端于周幽王身亡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终结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兵吞六国。这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点主要是春秋和战国年代的分割点,现在关于这方面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把公元前476年是春秋的截止年,这是周敬王去世的当年,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即位的当年也就是战国的起始年。因为古代一般以帝王卒年来划定时间节点(王朝的划分也是如此),周敬王作为王子朝之乱的胜利者,他的死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另外周元王的谥号元也有万象更新之意,这一年还是长达三年的吴越姑苏之战开始的年份,所以一般被认为是春秋战国之间的分界点。

第二种是以智伯灭亡、三家分晋的公元前453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晋国已经行将就木,原来的霸主护佑撑持周天子的政治格局已经不存在了,赵毋恤在晋阳之战中率先解放奴隶,周王朝延续夏商两朝的奴隶制面临瓦解的局面,所以才把韩赵魏灭智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第三种观点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的开端,这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的,这个观点是以后世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起点时间作为战国的开始,司马光认为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春秋战国的几种分法,我们也能看到对于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晰,这不是某一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不同。我们单从战争烈度就能一窥端倪,春秋时“点到为止”的战争模式,变成了战国“不死不休”局面,至少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诸侯国越来越少

春秋初年,天下有140多个诸侯国,到了周元王在位时,诸侯国缩减到不足30个,原来晋楚齐秦等大国中间的缓冲地带消失了,各大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也越来越频繁了,这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战争越来越残酷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阶层趋于扁平

夏商周等几次改朝换代造成了巨大的阶级差异,人与人之间除了原始社会衍生而来的,贵族和奴隶之间的贵贱之分。平民之间因为族群的不同、还存在着“国野”之别,天下的贵族们为了共同对抗国内的“野人”和奴隶,所以打仗时一般都是点到为止。由于晋惠公等人开始逐步废除“国野之别”,各国解除了很多内耗,这种内部力量向外部的投射,造成了战争越演越烈的原因。

三、个别领袖、下层民众进行无底线竞争

春秋时各国贵族受制于“周礼”还能保持一定的体面,到了边缘的吴越等国卷入中原争霸时,各种践踏规则的竞争方式直接加速了战争的烈度。齐襄公车裂高渠弥、复九世之仇亡纪开启了五霸争锋模式;吴国诸王搞政治刺杀、制造巢皇绝祀、越王吃屎的惊人之举,一步步恶化了国际政治和军事生态。下层“野人”参与战争后,相较于贵族和“国人”纪律性更差,这些兵卒也从最底层加深了社会的戾气,增加了大国博弈的惨烈程度。

从春秋时列国时“点到为止”的战争模式,到战国“不死不休”的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国仇家恨”,这也是吴越姑苏之战开始的公元前475年,被当作战国开端的一个原因之一。两人的恩怨情仇直接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刚刚因晋楚争霸落幕而弥兵言和的天下,很快便迈入了战国时代,迎来了一系列范围更广、烈度更大的战争!                                                                    

原创不易,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在看+分享哦!


往期推荐

世间唯一的万世之国-巢国

汉皇崇道,胡君礼佛,宋元明清四朝之帝王“信仰”为何两极分化?

宋元明清四朝,汉族内部的冲突与胡汉两族的融合?

欧洲雅利安人的五大族群!

从秦汉到隋唐,古代中国雄心壮志日益衰减的原因是什么?

史上最惨烈的金朝覆灭之路

夏商周秦四朝,华夏族内部的冲突与夷夏两族融合

楼烦国的流亡之路

三皇五帝到宋元明清,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场主角演变路径!

伊洛汝颍
讲述人类文明中的权力斗争和族群离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