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周幽王败亡后,周朝二王并立,引发了后面春秋战国五百年乱局,几百个诸侯国和成千上万的大夫,一个个走下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诸侯和大夫等领主苦苦支撑,各国的士人纷纷寻求“匡乱治世”之术,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思想大碰撞,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这成百上千家言论最终汇聚在一起,共同滋养出了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的中华文明,那么“家”和“教”有什么区别呢?百家又是如何汇聚成三教的呢?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先秦的诸流派诸子百家,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他们分别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家字原意为蓄养猪的居所,后面成为大夫封地的代称,例如家宰,就是大夫的管家,教最初是手拿戒尺传授小孩子爻,后面演变为宗教之意。春秋时的兼并战争,导致大批诸侯、大夫丢掉了封地,身死国灭、肉身为奴,为领主服务的士也随之丢掉了贵族身份。列国争雄在制造一幕幕人间悲剧时,也无意中将贵族家学大规模传向了民间,外战后漏网之鱼的贵族、内部文斗和武斗后逃难的贵族集团,在外国流浪之际,也继续搭建了自己的幕僚班子,一时间蔚然成风。陈国的李耳(道家)、鲁国的孔丘(儒家)和孟轲(儒家)、宋国的墨翟(墨家)和庄周(道家)、周王畿的苏秦(纵横家)、魏国的张仪(纵横家)、卫国的商鞅(法家)、韩国的韩非(法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在当时就已经久负盛名,李耳被称为老子,孔丘被称为孔子、墨翟被称为墨子、商鞅被称为商君,这种情况在春秋大乱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子在商朝是王族分支,号为多子族,在周朝(主要是西周)是是周朝第四等爵位的封号,也是外姓君主的尊称,诸子百家创始人大部分都只是公卿、少部分是落魄公子、公孙,在西周之世是断然不会被尊称为某某子的。
考虑到诸子百家的创始人都做过列国卿大夫,以家称呼其领导的师徒制和扈从小团体(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本质上就和宗教传教一样),这大概是当时人以代表大夫采邑的家,来称呼这些人领导的政治团体的主要原因。当时已抬高对方身份的称呼习惯已经开始流行了,除了诸子百家外,没有领导政治流派和学术团队的士大夫也被世人称为某某子,甚至被称为伯,例如晋国的魏襄子和智伯。由此可见,诸子百家的带头人至少在名望上和大国公卿是相匹敌的,那么中国的诸子百家为什么没有变成宗教呢?
关于诸子百家为什么没能变成宗教,这首先就要牵扯到宗教的定义问题,如果仅仅从字面意义上说,宗教由宗和教二字组成,代表的是宗族和教育,说白了各家的家学就是宗教。由此延申而来可以参考商周两朝的序痒之教,大批诸侯公子被作为人质留居王畿,接受帝王组织的教育,在先秦那个主要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权力的时代,先秦帝王的这种教化贵族的制度方式本身就是宗教。
对比西方的一神教和印度诸教,商周帝王的序痒教育和他们区别就在于是否面向社会全体人,从这个方向来说,以儒家孔丘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2600年前率先提出了“有教无类”。这种观念是想把远古帝王教育、商周贵族教育推向全民,这本身就已经是宗教的内核了,像教育宗室子弟一样教导万民。有人可能会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本身没有严密的组织,只是松散的师徒关系,组织力远远弱于近代天启宗教,殊不知墨翟创建的墨家中、钜子的威望已经可以匹敌后世的各大教主,因为共同的信念,信众可以为其赴汤蹈火、九死无悔,这已经是近代意义上的宗教了。
诸子百家虽然在春秋战国浓墨重彩、煊赫一时,进入秦汉大一统时代后,却不可避免的走下了下坡路。随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开始退潮,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诸子百家学说,纷纷开始进入儒家、道家和外来的佛教教义中,诸子百家的学说通过融入儒释道“三教”,洒向了全世界,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凤凰涅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