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从远古到现代,中国的政治组织权力一直在不断地增强,从氏族、部落、邦国、帝国、民国的转变过程中尤其明显。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经历了从皇、帝、王、皇帝、总统、主席的转变过程,官员的称谓也经历了相、正、司、令、长的演化之路。最高统治者和下属官员的称呼演变,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集权的持续演化之路。
在燧人弇兹氏族联盟及之前的时代,留下的记载和传说都很少,其间记忆混杂错乱,以至于很难进行考究。从伏羲女娲开始,氏族联盟开始出现了相这种官员称谓,例如柏皇氏的酋长柏芝,当时就是伏羲的下相,准确的说应该是氏族联盟领袖这个拥有公权力者的助手,而不是其私人隶属者。从相的字意来看,有帮助胁从的意思,这本身也是官员的职责,这一时期的“官员”本身兼有领主与官僚的双重身份。
炎帝部落联盟之后,中国开始逐步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中央的权力开始加强,部落联盟总部出现了大批“部委级“干部,车正、火正、陶正、弓正、理正先后登场。黄帝部落联盟时,除了像氏族联盟时期那样由一些氏族酋长和部落首领兼职外,部落联盟首领的子侄也开始出任这种角色,黄帝的十五子张晖担任弓正;帝喾的儿子尧帝的幼弟阏伯担任火正(阏伯因此被民间称为灶王爷),尧帝的女婿舜帝做过陶正。
正官从部落联盟后期出现,直到周代才开始消亡。部落联盟后期,开始出现司这种官职,及至夏商周时期,原来的诸正开始被裁撤,或者被诸司取代。司官从夏代开始盛行,司农、司徒、司马、司寇等官职,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隋唐之后中国基本结束贵族时代,司官开始销声匿迹,现代的司则属于部级长官的下属分支负责人。
从中央职位正和司的变化也能看出到权力进一步加强了,正有为各行各业定标准的意思,后世的正义概念应该就是理正等诸正之义;而司则明显有分管与主管之意,说明组织内部已经相当完善了。商周之时令开始出现,春秋时县令开始成为一地主官,。各国又依据当地传统,官职开始变的五花八门,晋国中军将、楚国令尹,宋国右师、蔡国太师,战国及之后主官基本上又变为了相。
秦之后地方领主权利被一步步剥夺,官员大部分都失去了独立自主权,历代最高官职基本都是相,国家元首的称号则是皇帝。皇帝为了分割相权会另设平章政事等,清代总管外事的总理后面成了政府首脑。由于中国传统的尊老观念,长在汉朝后就成为地方主官的称谓,并延续至今。共和国建立后,原民国时省政府最高长官的称呼主席,开始取代总统成为国家元首称谓;地方主抓政治工作的书记开始凌驾于各地长官之上,诸长开始成为各地的”二把手“。
从相、正、司、令、长这些官名的演化之路不难看出,中国政治租子近万年来集权程度在一步步加深,从协助、定标准、主管、指挥、掌控,政治组织控制力度在一步步加强。到近代后,虽然皇帝退位,但是总统、总裁等国家元首和总理等政府首脑的称谓,听起来仍有主管一切的感觉。随着书记(会议记录员)、主席(主持会议)的出现,权利的集中似乎有了反转的迹象,但是历史的惯性依然在,中国的集权之路出现大反转,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