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崇道,胡君礼佛,宋元明清四朝之帝王“信仰”为何两极分化?

文摘   历史   2024-07-14 09:09   上海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儒释道“三教”之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显学”,是社会上的几个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诸子百家思想开始退潮,儒学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唐朝时韩愈提出“三教合归儒”之后,三教开始融合发展。但从之后宋元明清四朝来看,宋朝崇道、元朝礼佛、明朝崇道、清朝礼佛,竟然出现了道、佛交替的奇特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境内的儒释道三教发端很早,彼此互相竞争、又相互交融。道教的前身是道家,由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守藏李耳所创,他总结了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将之命名为道源头可追溯至结绳记事的弇兹氏黄帝等人因此也叫玄学黄老之术儒家发端于春秋时期,是由鲁国司寇孔丘创立、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从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一路演化而来,可谓源远流长。佛教被认为来自古印度,时间大约在春秋初年,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参考了一部分印度教的教义,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属于是外来宗教派别。自汉朝开始,中央政府内各流派斗争就持续不断,道、儒两派先后登堂入室,佛教也开始不断冲击最高权力,晋朝亡命江东后、佛教开始在北朝成为统治思想,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在儒释道三教围绕权力角逐时,儒大部分时间处于上风,属于古代士大夫集团的主流意识形态,做的是技术官僚的工作。儒释道一般是作为宗教领袖、担任“国师”的角色,但是一些帝王也会特别倾心与佛道两家,甚至于自己也会皈依其中。这其中有意思的北朝“胡人”君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非常崇尚道教,极端仇视佛教南朝南梁武帝萧衍作为汉人君主,却非常崇拜“胡神”,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南北朝时期由于胡汉矛盾严重,道佛这两个宗教分别被贴上了“汉神”和“胡神”的标签,成为统治者动员民众的手段。从汉朝到唐朝,道教和佛教的交锋也愈演愈烈,先后出现了几次宗教大论战、众多帝王也发动了多次灭佛灭道运动,例如镇压太平道、三武一宗灭佛等。唐高宗李治加封李耳为帝,武周代唐凿龙门石窟,随着韩愈三教合归儒,矛盾告一段落。

从宋朝开始,道教再次成为皇室的信仰,宋真宗甚至规定了道教新的最高神“玉皇大帝”,“天帝”丢掉了帝位,宋徽宗更是被称为道君皇帝。靖康之变时、信奉道教的宋朝最终重演了信道的晋朝旧事,二帝被胡人掳走,政权沦陷半壁江山。元朝作为蒙古人 入主中原,立刻以佛教这个“胡神”作为自己的国教,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还焚毁了对佛教不敬的“老子化胡经”,元末诸帝迷信喇嘛教的欢喜禅,被世人认为昏聩至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早年做过和尚,但对佛教却不感冒,明世宗朱厚熜笃行道教,常年以道形象示人,并大肆营造武当山道场。清朝作为满族入关政权,也是极力拥抱同属胡人的宗教佛教,清朝皇帝被认为是文殊菩萨转世,雍正帝醉心于佛学,慈禧太后更是被称为“老佛爷”,佛教在清朝的地位可见一般。

宋元明清四朝之所以出现道、佛交替、主导帝室的奇特景象,主要是和统治集团不同的民族背景相关,汉人王朝宋明上台就拥护道教,胡人政权元清上台就拥护佛教。这其实也是因为唐朝之后宗室、外戚、武将相继退出权力场、以儒学为基础的文臣组成了儒教势力,宋元明清四朝的皇帝不得不利于道教和佛教来平衡一部分儒生的影响力,总之王朝的一切手段,都是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主要目的。

道教和佛教争斗不休、除了胡汉斗争的结果外,也是隋唐大运河修通后、经济重心东移的结果。从唐朝开始,太行伏牛山以西的各部族再也没能把持中央政权,唐朝李氏、宋朝赵氏、元朝孛儿只斤氏、明朝朱氏全部都是非华胥氏-炎黄一脉之人,清朝爱新觉罗氏属于通古斯人、还保留着姓氏同在的原始习惯(姓别亲疏、氏定贵贱发源于弇兹氏,终结于秦始皇)。这些来自于先秦时代东方的姓氏,虽然已经沦为不同的胡汉阵营,但是底层共通的一些文化传统,就为道教的风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夫妻二人,为了政治依然分别崇道礼佛、宋元明清四朝恰好是胡汉两族交替上台,为了反对前朝的“道统”,实行截然不同的宗教偏好政策,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夏商周时期的夷夏之争已经落幕,汉朝到清朝两千年的胡汉相争,佛教和道教都是如影随形,这种激烈对抗的矛盾,最终催生了宋元明清四朝两极分化、佛道两教交替上台的奇观!

原创不易,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在看+分享哦!


往期推荐

世间唯一的万世之国-巢国

秦朝推动姓氏合一,贵族时代盛大落幕!

宋元明清四朝,汉族内部的冲突与胡汉两族的融合?

欧洲雅利安人的五大族群!

从秦汉到隋唐,古代中国雄心壮志日益衰减的原因是什么?

史上最惨烈的金朝覆灭之路

夏商周秦四朝,华夏族内部的冲突与夷夏两族融合

楼烦国的流亡之路

三皇五帝到宋元明清,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场主角演变路径!

伊洛汝颍
讲述人类文明中的权力斗争和族群离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