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参加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主题培训,对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如果说培训是盛宴,那听讲人便是满载而归的食客,心中满足而喜悦。虽然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大家的思维却好似还在现场,在咀嚼课例,在反思课堂。这次学习是“三新”背景下新课改理念的输送,更是教学思路的修正、拓展。工作室学员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认识,即将开启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路径的积极探索。
下面分享工作室学员的培训心得,让反思的光芒一点点照亮学习之路。
付荣英老师
莫为浮云遮望眼
付荣英
金桂飘香秋意浓,研训学习收获丰。沧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研训活动已然结束,但是这次基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主题研训引发的讨论还将继续。工作室的伙伴们纷纷将自己的收获反思发文交流,每个人也在梳理学习收获,关注自己的课堂,并尝试将大单元教学设计落地。
不得不承认,近两年来,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这些术语席卷而来,如果不能读懂新课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只一味跟风,为了情境而情境,势必会造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了了。语文教学切忌“假大空”,脱离语文教学去创设情境,架空文本语言舍本逐末,只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学生谈语文而色变,失去了揣摩和玩味语言的兴趣,语文课堂也就失去的语文味儿。
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指向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曾看过一位老师教学《荷花淀》,她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赏析小说的诗情画意美和人物形象美,传承和理解革命传统文化,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学校“读书节”到了,为了传承红色经典,推进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 学校决定举行“红色作品最美女子”评选活动。请你为荷花淀的女子拍摄一段微 视频参加评选,展现她或她们的美。
这个任务情境指向的是学生活动——为荷花淀的女子拍摄微视频,但教学 目标依然是鉴赏小说中的意境美和人性美,传承和理解革命传统文化。但是学习 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行了小组分工,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导演、编剧、演员、评戏员、资料收集员、导演助理等角色;然后确定本小组要拍的微视频名称,商定这段视频主题词,改编剧本,选择演员。这些活动的实质还是对文本的研读。学生运用从文本习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
该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学情?引发了争议。有老师认为,该情境虽然驱动学生去研读小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这个情境还是算不上“真实而富有意义”。因为“拍摄微视频”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先需要有编剧写剧本,有导演安排演员、角色分配;有服装、化妆、场景、美工、字幕等后勤幕后人员,以及特效师、特效剪辑师等。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显然超出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水平。
正如江苏省教研室张克中老师所说:“情境很好,如果任务改成‘为荷花淀 女子拍摄微视频编写剧本’可能会更好一些,操作性更加强一些。”
又如教学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的教师设置任务:“如果这篇小说拍摄成电影,你认为设计海报必须考虑哪些要素,试就本文内容设计一张宣传电影海报。”教学过程自然要围绕海报设计展开,如果这个任务不能聚焦《变形记》文本理解,学生不明白教学任务指向,即便完成了任务,也没有多大价值。
总之,做任务只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任务设置无所谓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任务与教学问题的匹配度,即“教什么”与“怎么学”的契合。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充分了解学情,从而设计合适的情境任务。莫为浮云遮望眼,研训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END
撰稿:付荣英
审核:李晓华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