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2024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

文摘   2024-06-24 22:00   河北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高考真题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思路

 新课标I卷聚焦“问题与答案”,直指互联网、AI背景下,问题一搜即得,答案触手可及的现实,抛出了“问题是否越来越少”的时代之问,选材贴近当下,紧密联系时代。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既享受着互联网的便捷,又或多或少的受着互联网的“奴役”。作为互联网的原著居民,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普适性很强。但要写好,则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思维的广度。

 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且是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规律初探

选材方面仍旧聚焦社会热点、青年成长

无论是疫情之年的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的思考,“青山一道同风雨”所体现的国家之间的守望互助、共同抗疫情怀;面对转折是否会无能为力的追问;还是抵达未知之境、问题与答案,无论是......均聚焦时代热点,不避宏大主题,引导学生心怀天下,开阔视野。

无论是自画像还是青年榜样给你怎样的思考;无论是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还是与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都旨在为青年成长培根铸魂;无论是“自定义和被定义”还是“认可度”都旨在引导青年思考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在众声喧嚣中保持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无论是“论生逢其时”“可为与有为”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都在引导青年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应怎样躬身入局;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青年将如何选择;面对他人的评价,青年当如何判断;一道道作文题目正是通过这些精妙的角度,去促使青年做出思考,给出答案。

重思维考察,重思辨考察。如解读“问题与答案”须界定“问题”的不同内涵,要分类讨论互联网、AI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给出的答案是否具有权威性、真实性、精准度、可行性等;思考答案的给出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并且还要关注给出答案的同时是否又产生的新的问题,尤其是人们过度依赖智能工具而放弃思考的问题以及互联网、AI本身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再如上海卷“认可度”,当思考以认可度去判别事物和区分高下合理吗?进而思考何为“认可度”,认可度怎么来的?如果是大众在真实实践之后对人和事物做出的判断,这样的认可度尚且可做参考,但是商家雇佣水军刷出的认可度,靠着伪装和包装出来的认可度又怎能作为判断和区分的标准呢,而且大众都认可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吗,曲高和寡的未必不是好作品,交口赞誉的也有可能是真垃圾。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那些喧嚣的声浪......

文体限制有所松动,写作空间和自由度进一步提升;写作回扣生活,引导学生说真话。“从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到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看法和感悟”这些提示语的变化折射出文体限制的松动,“看法和思考”更侧重于议论文,而感悟则可写记叙文;另外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启示学生选材要密切联系自身,避免空话套话大话满天飞。从议论文一统天下,到演讲稿、发言稿的偶尔出现,再到多种文体的普适性,作文给了学生更多思维表达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释放灵性,写出佳作。

写作材料趋向简洁,文字越来越少往往意味着思考的含金量越来越大。作文材料多,学生写作时就可以拿来凑数,而文字表述简洁,倒逼学生在思维上下真功。这也意味着字数不够,材料来凑的时代将要落幕,重思辨、真思考、会表达、讲逻辑的时代真正到来。

备考建议

1.加强时代热点素材的积累,时评文章的阅读。

因为高考从不回避时代热点。如果学生没时间积累,语文老师一定要去整理这些东西,发给学生阅读。不光是阅读,还要思考,反思每一个时代热点背后的问题。请记住:高考作文为什么要给这个材料和话题,一定是因为它非常非常重要;也一定是因为它还存在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否则,还能叫有“你的”联想和思考吗?所以,看每个时代热点的时候,你都要有两双眼,一只眼看正面,一只眼看反面。否则,你思考的不多、不深,又怎么会写得更好?——没有这个功底,你就是平时考过类似的作文,稍微换下角度,你也不见得就能写好。

2.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思考生活,抒真情。“立德树人”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培养健全人格是作文考察的维度之一。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有温暖的青春话题,有健康的人格塑造,而写好这种类型的作文,没有接近的生活体验,没有真挚的情感表达,只贴标签、喊口号注定徒劳无功,这提示我们,备考过程重既要关注宏大主题,也要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说真话、抒真情。

3.作文训练既要关注思维支架的设置,又要防止学生陷入套板反应,扎扎实实训练思维才是王道。纵观6套试卷,观察深度思考是切入点,活、深、巧、全是其特点。刻板化一元或者二元乃至所谓三元议论文写作的空架子效果不好,在命题精细但是命题范围、考查方向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教会学生面对试题时怎么去想、去写才是更重要的教学任务。

4.文体有较大开放度,不再是议论文一统天下,所以鼓励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擅长的文体写作。

5.加强高分作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训练。立意不能出新的时候,看的就是语言了。

作者简介



     张胜兰,黄骅中学语文备课组长,沧州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任教20余年来,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高中生语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多篇教学设计荣获沧州市教学设计一等奖,课例《咬文嚼字》和《项脊轩志》被评为沧州市一师一优课市级优课,执教的《齐桓晋文之事》被评为“基础教育精品课”省级优课,多次荣获黄骅市政府嘉奖。











撰稿:张胜兰

编辑:李晓华

审核:李晓华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

李晓华高中语文工作室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携勤于思考、乐于分享的伙伴不断积累总结,潜心研修沉淀,发展自己,壮大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