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引领明方向,携手聚力共提升

文摘   2024-08-25 21:24   河北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专家引领明方向

携手聚力共提升







  8月24日,沧州市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沧州二中如期举行,我校李晓华工作室核心成员和部分青年语文教师参加了培训会。

  本次培训会特邀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室张瑾琳主任主讲。张瑾琳主任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北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生导师、统编教材河大版初中语文副主编、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者。

 张瑾琳主任带来题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的专题讲座。

   首先,张主任聚焦高考改革,特别强调了《高考评价体系》的重要性。《高考评价体系》围绕三条主线展开,即核心价值线(无价值不入题)、能力素养线(无思维不命题)和情境载体线(无情境不成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作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践指南,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有助于老师们深入了解高考改革的特点、规律以及高考命题的变革趋势。

 其次,张主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转型,回答了面对评价改革,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为帮助教师掌握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各个知识点的价值内涵及相互联系,张主任详细介绍了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并以单元设计案例的形式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引导教师通过精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评价、单元教学实施策略,探索基于问题情境的探究式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张主任指出,实施大单元教学并不是忽视基本功培养问题;单元教学下,精读课、单篇教学依然有必要,并不能淹没在任务驱动的讨论中;重视情境和活动并不是忽视经典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不复杂,听说读写永远是根基。

 张瑾琳主任的讲座深耕新课改理念,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落地,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极大帮助,也为老师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头雁精做,群雁共享,通过参与本次活动,老师们一睹名师风采,收获颇丰,也一定会携手并进,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绩。‍


培训心得


多位一体,守正出新

——从新课程标准到大单元教学

黄骅中学   张洪婕

  在8月24日,我有幸聆听了张瑾琳老师有关于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策略的理论与实践方案。其中,张老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阐述了新课标对老师的新挑战,新高考对学生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高考考试的本源性问题做了解读,并同老师们分析了在单元教学建构背景下语文老师的“新出路”。

  聆听张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其中关于新课程标准详细而全面的解读,使我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考向教学实践“跨了一大步”。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张老师讲的很多理论内容我都熟记于心,但是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如何将这些观念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失去了教学构建的可操作性。张老师的讲话使我能够真正将课程标准、课本和教学实践的关系密切起来,同时,她指出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的建构应当是多位一体,守正出新。

  将教材和教学、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框架,老师的教学应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所谓的“据”,从宏观上来讲是课程标准、高考要求,从小的方面则是老师们在教材中经常被忽略的学习提示、活动指导。这些细微之处可以使教学更有逻辑,更加切合新高考的需求,同时将学生方法、价值、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不至于教学目标产生割裂。

 我们应当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除教学应当顺应高考评价体系之外,过程性评价是最有利于学生进步的体系,它将学生的思考过程、以检测或者作业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教师眼前,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掌握学情,创设情境。

 从语文任务群到大单元教学再到单篇教学的过程,一直是我琢磨不透的疑难问题,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接触如此庞杂的教学活动体系,大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张老师指出的单元教学框架的几点要求“系统化、结构化、进阶式”,并向我们展示了大量优秀的单元教学案例。我从中体悟到大单元教学的一些独特作用,也厘清了大单元教学和传统单篇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守正出新。大单元教学是离不开单篇精讲的,但是也并非将几篇文章粗糙的浅显的勾连在一起。它的内容形式是创新的,但目的和单篇教学相同,便是使学生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得到发展,并能系统的掌握某一项技能或者某一种知识。因此是所谓守正创新,不割裂,不剔除,不颠覆。

  张瑾琳老师的培训内容非常丰富,多位一体,守正创新这两点内容也只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一部分,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培训,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这些教育理念落到实地。‍


语文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

黄骅中学文化路校区  刘力宁

  今天有幸参加了沧州市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通过聆听张瑾琳老师关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我不仅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在今后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我的语文教学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学习新高考改革

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仔细研讨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的特点。今年试题的两大特点:一是阅读材料跨学科的综合性,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培育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新课标一卷中“论持久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语用“睡眠与健康”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新课标二卷中“登月”素材兼天体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所以在阅读课中不要把阅读范围拘泥化,让学生们多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展阅读范围。二是试题答案体现出多角度的开放性,新课标一卷第9题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文中所说“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新课标一卷第22题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参考答案都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特别说明,还可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发现高考答案越来越开放,高考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真实见解的,将重心放在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掌握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和特点,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高考改革以来,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成为了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更是显而易见。例如近年来的应用型默写题,由过去的“送分题”变成了现在的“送命题”,它的难度在于打破了教师押题、固化答案的训练模式,注重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通过理解情境填写恰当的诗句,答案不再唯一,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2024年新课标一卷论述性文本的第五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遵从教育规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教师要强化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标、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老师们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素养。

在新课标一卷现代文阅读中,出现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我们的教材中收录多篇毛泽东同志文章,《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试题呼应教材,落实课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以及“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

新课标一卷文学类文本回忆性散文,试题设置与此相关,可视为对教材中多篇回忆性散文学习的融会贯通,例如萧红回忆鲁迅的《回忆鲁迅先生》,亦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新课标二卷第20题考查词语的精细辨析,呼应统编教材“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等内容,与单元“学习资源”中的材料也有联系。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要顺应高考,教学与高考衔接,科学备考。

学习无止境。在讲座的开始,张老师说,语文教师团队就像是雁群,是需要通力合作的,但是头雁却并非一人充当,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是这个队伍中的头雁,都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将优秀的品质传承下去,将语文教学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老师。很感谢张老师的倾囊相授,让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能够走的更加坚定、更加长远。‍

 



-THE END-



撰稿:  刘文娟  张洪婕  刘力宁

审核:  李晓华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


李晓华高中语文工作室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携勤于思考、乐于分享的伙伴不断积累总结,潜心研修沉淀,发展自己,壮大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