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学,然后知不足——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主题培训心得(二)

文摘   2024-10-21 15:26   河北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参加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主题培训,对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如果说培训是盛宴,那听讲人便是满载而归的食客,心中满足而喜悦。虽然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大家的思维却好似还在现场,在咀嚼课例,在反思课堂。这次学习是“三新”背景下新课改理念的输送,更是教学思路的修正、拓展。工作室学员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认识,即将开启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路径的积极探索。

下面分享工作室学员的培训心得,让反思的光芒一点点照亮学习之路。


张胜兰老师




联合研训促发展,锤炼内功永不停

张胜兰

10月17日,黄骅职教中心会议室里,沧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研训活动如火如荼。工作室成员带来的微分享聚焦情境创设,对大单元贯通式设计做了示范引领,实操性强;工作室主持人李晓华老师做的《融情筑境:关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报告更是让我对于情境创设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尤立增老师三个小时的专家讲座,回应了新课标、新高考之下的教育改革热点和困惑点,又结合自身践行新课标的真实做法做了具体课例分享,听之,收获良多。

一、依标而教,不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淖。

三新背景之下,尤其是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之下,教什么不再凭借老师的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依标而教”。标就是课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依照课标要求,不能陷入经验主义泥淖。

要从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中寻找设计点,以单元研习任务为统领,对整个单元做贯通式设计,把一个个能力点分解到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中以建构知识网络。

无论是尤立增老师依据学情的教学设计还是几位工作室成员所作的贯通式单元教学设计都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标要求落实能力提升点,素养培育点。

二、学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无论是周庆老师带来的学历案,还是尤立增老师手中的“预习纸”,他们都把学情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自主习得,自我梳理探,这既是课标要求,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虽然三新背景下,大单元强调整合,强调结构,但不能盲目求大,忽视根本,学历案记录了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预习上写满了学生的所得和困惑。而好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恰恰是基于学情的课堂,如果忽略了学情,设计的再花哨,最终可能会曲高和寡,沦为老师的独角戏;如果仅从老师的理解出发来设计,则难以和学生同频共振,学生情趣不高,被动接受,效果也会大大折扣。只有做到“目中有人”,“手中之招”才有用武之地。只有“目中有人”,才能不断充实“心中之数”,让“学生有得”。

三、情境创设要真实,不能只追求花哨热闹。

新课标推行以来,各种情境创设成了时下最热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但是目前对于情境无老师们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一谈情境设计就是展览、课本剧、电影海报、脚本撰写,辩论会等,往往忽略了学科认知情境,而这恰好是落实梳理与探究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高语文整体素养的重要情境。

当然这不是说这些情境不好,而是要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如果说社会生活情境着眼点在新奇有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那么学科认知情境的创设则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提升思维品质,让课堂更具品质感。

王静老师从单元人文主题“青春激扬”出发聚焦学生学习实际,创设了“青春相逢、感悟青春、书写青春诗篇”的单元整体情境;情境创设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又回应单元写作要求“学写诗歌”,可谓一箭双雕;陈小琪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关于“诗意的人生还是失意的人生”的辩论,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了结合诗篇了解诗人的经历、情感,还需要查阅资料深入拓展。文章憎命达,如果从仕途方面看,李白、杜甫、陶渊明的人生不可谓不失意;但是失意困顿之际,他们的心灵却高飞于现实之上,吟唱出诗意的篇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可见李白傲骨铮铮;抱病登台之举可见老杜的家国之忧,守拙归田的背后是陶渊明逃离官场的洒脱和快乐......此情境贯穿了对诗人身世际遇的梳理,对诗篇情感的把握,对诗人诗风的理解,最后落到语文以文宏道的育人功能上来,一场辩论,于思想的争鸣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可能失意,但人生不缺诗意。我们应高扬生命的风帆,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可谓设计精妙,为学生计深远。

如果说王静老师和陈小琪老师在情境创设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那么“必须围绕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解决而创设;必须基于课堂教学主体的实际认知而创设;必须能够有效驱动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李晓华老师对情境创设提出的这三条标准则为我们今后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四、要涵养深研文本的能力,不做思想搬运工。

打造品质课堂,需要老师具备深研教材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练好基本功,沉心静气深入文本去品读,而非当一个搬运工,在别人的思想场里跑马。

当众多老师把《复活》的细节解读聚焦于“眼睛”或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从“您”到“你”的变化时,张纯恺老师从“铁栅栏”和“手”两处细节窥见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隐秘心理,然后顺势抛出能否拯救的问题,可谓设计巧妙,衔接丝滑,逻辑严密。

尤立增老师对同一单元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多方位联读则展现了一个资深语文教师的深厚学养。如《赤壁赋》和《登泰山记》联读就可以创设出如下联读方案(1)水月之妙与雪山之美:人与自然的相遇(2)赤壁沉思与东岳行迹:景观背后的诗与思(3)人是风景的主宰:自然景观背后的人生风景(4)景情交融、情理结合:自然之美的文学表达(5)惜墨如金和泼墨如云:文体与语体的关系(6)异曲同工:体会两篇文章的景趣、情趣和理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文是开发不尽的资源,深入研读教材,深入体悟文本之妙,是每一个语文人的站到讲台上的底气,也是我们课堂能够灵动的根基所在。

 

精彩纷呈的讲座,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语文人的朝气、锐气,底气,大气;当然,这种学科素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需要厚德、厚能、厚才,使自己厚重起来。是的,“木桶要想不被风吹倒,就要不断修练内功,这样才会涵养自己教学的底气,才能在课程上回归语文的自然和真气。




END


撰稿:张胜兰

编辑:李 丽

审核:李晓华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


李晓华高中语文工作室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携勤于思考、乐于分享的伙伴不断积累总结,潜心研修沉淀,发展自己,壮大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