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高考真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文本简介
诗歌文本选取刘克庄一首《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对陆游、杨万里很推崇,自述“初余由放翁入,后喜诚斋(《刻楮集序》)。他晚年的不少诗活泼跳脱,就深得杨万里“诚斋体”的旨趣。
课本有刘克庄一首《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可看作与课本相同作家勾连。关于声音的描写,教材有两篇有名的诗作《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作者运用的方法以声写声、以形写声、比喻、拟人、通感、夸张、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以此突出声音的画面感与感染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也可关联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
诗歌鉴赏
翻译:
因为喜爱庵前那一脉清澈的泉水,我带着行囊和被褥来此借宿。乍一听那水声,还以为有小溪就在门前流过;但长时间聆听,又怀疑自己的屋子是不是变成了船,正在溪水上荡漾。水声有时变得激越,像怒涛般壮伟;有时又变得细密,如点滴般清脆圆润。你看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也曾经用湍急的流水来替代乐器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于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程章灿《刘克庄年谱》,1993),34岁,与友人在莆田同游玩,千岁庵是其中的一个景点。
诗歌题目意为诗人晚上住在千岁庵,夜听泉声,全诗营造出宁静悠远、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联点题,“借房眠”呼应“宿”,“庵”呼应“千岁庵”,“一脉泉”呼应“听泉”。开头直接点明了诗人留宿千宿庵的原因——喜爱千岁庵前的一脉清泉。诗人没有直接写泉声,而是写我因泉而留,这样写,已暗含了对泉声的迷恋,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颔联紧扣听觉的角度来写听泉的感觉。将“骤闻”和“久听”的不同感觉进行对比。从“骤闻”到“久听”,是一个时间由短到长的渐进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声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轻到重,骤闻,泉声似溪水潺潺,还以为泉水在门前流过,声音又细又轻;随着时间的推移,声音越来越大,直至波涛汹涌,以为房屋是船,乘船海上。
颈联以夸饰的方式,让人产生各种错觉(将听泉的不同感觉,幻化出出人意料的联想形象),从而突出了泉水的声音,加强了“听泉”的通感效应。颈联借助不同的听觉感受,刻画出泉声富于变化的特点以及泉流的视像。泉声时而壮伟的怒声,时而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圆润。这里“怒声雄壮”和“细点清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怒声和细点突出了泉声大小声音的变化。雄壮既显现了泉流雷霆万钧之势,又写出了泉声的雄壮沉重。“清圆”既写出了泉流的形态,又写出了泉声的清脆圆润。
尾联突出了宋诗的特点,以议论入诗。尾联借古证今,借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帖,将泉声与音乐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进一步强化了泉声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表现了诗人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追求。
试题解析
15.(3分)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衣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词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这个选项中的“摒弃了乐器”并不准确,因为诗中的“亦把湍流替管弦”并不是说兰亭诸贤摒弃了乐器,而是说他们将湍急的流水声当作了管弦之音,即他们把自然的声音当作了音乐,进一步强化了泉声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因此,D项错误。
16.(6分)
①听泉时间短与长的对比,乍一听仿佛溪水对着门户,听久了觉得屋子就是船;②泉声大小的对比,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阔伟岸,有时如细点般清脆圆润。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分析参考上文“诗歌鉴赏”。
备考建议
1.命题走势
注重考教衔接,随文命题,考查审美感受与逻辑推断。
2.备考建议
①注意从题目注释、诗句原文、题目选项、意象意境、诗人身世、时代背景、联系课本等角度,引导读懂诗歌。
②注意从考点角度进行专题复习,如“分析形象型、分析意境型、分析手法型、分析语言型、判断观点型、分析情感主旨型”等。
③注意从诗歌题材和重点诗人角度,进行专题复习,如“写景诗、咏物诗、思乡诗、边塞诗、羁旅诗、怀古诗、田园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如“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
④注意从“主旨情感+写作手法”角度全面梳理课内古诗词,准确应对诗歌客观题、主观题中的“教考衔接”的命题大势。
⑤注意诗歌比较阅读的趋势。
⑥注意“诗评”诗融合文学短评的考查趋势(必修上三单元)。
⑦注意“题画诗、唱和诗、古风”等考查频率不高的诗歌的复习,古风如《燕歌行》等。
作者简介
王静,黄骅中学语文备课组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班主任,沧州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沧州市师德先进个人。2018年被中共黄骅市委、黄骅市人民政府评为“黄骅市学科专家”,多次获黄骅市政府嘉奖,2次荣立三等功。执教课例获 “省级优课”,主持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END
撰稿:王 静
编辑:李晓华
审核:李晓华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