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专家组最新建议: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关键考量

健康   2025-02-02 18:00   江西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随着医学发展,肿瘤治疗手段日益多样,但许多抗肿瘤疗法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心血管毒性风险。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肿瘤心脏病学指南,当时研究证据仍相对匮乏,其内容多基于专家共识。历经两年研究积累,新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底JACC(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组梳理新成果,发布了聚焦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的最新建议,以期促进该领域的知识更新和临床实践升级。

核心要点一览

图1. 专家组建议的核心图例

如图1所示,抗肿瘤治疗潜在心血管毒性的管理属于肿瘤心脏病学的范畴,涵盖多方面的综合考量。通过心脏保护方案减轻肿瘤治疗中的心血管毒性风险,并在抗肿瘤治疗全程持续监测。肿瘤心脏病学科旨在为肿瘤治疗保驾护航,当无法完全规避心血管毒性时,临床策略上需明确心血管毒性风险的可接受程度。

心脏保护方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可用于预防蒽环类抗肿瘤治疗引发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对于LVEF<50%,或者接受多柔比星剂量>300 mg/m²治疗的患者,可选用心血管保护剂右雷佐生(也称右丙亚胺),或者多柔比星脂质体剂型。为降低肿瘤放射治疗的心血管毒性风险,应尽可能采用心脏辐射暴露低的放疗策略。

风险监测:对于接受蒽环类药物抗肿瘤治疗患者,应行基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接受HER-2靶向治疗患者,每3个月需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若患者存在转移性肿瘤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首次拟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基线时应进行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cTn)和心电图(ECG)检查。对于高度怀疑发生ICI相关心肌炎的患者,需及时收治住院,并立即使用高剂量类固醇激素。对接受抗血管生成抑制剂(VEGFi)、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或ALK酪氨酸酶抑制剂(ALKi)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对接受劳拉替尼(lorlatinib)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应监测血脂水平。

容许性心血管毒性:在蒽环类抗肿瘤治疗中,若患者的肌钙蛋白指标升高,可考虑加用ACEI类药物。如果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仅轻度降低,或可继续HER2靶向抗肿瘤治疗,但必须全面评估相关风险与获益。如果肿瘤患者出现与5-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治疗相关的血管痉挛,在严密监测的前提下可用硝酸盐类药物和(或)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待症状得到控制后,再考虑继续推进抗肿瘤治疗。

拓展理解“容许性心血管毒性”

JACC专家组提出“容许性心血管毒性”的概念,其英文为Permissive CTR-CVT,即基于风险与获益的综合评估,探寻在抗肿瘤治疗中何种程度或情形的心血管毒性风险可以接受,从而相对安心地继续推进抗肿瘤治疗。患者的肿瘤类型、所采用的抗肿瘤疗法以及个人倾向,是确定心血管毒性“容许性”的重要基础。鉴于当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仍然不足,初步概括为——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属于轻度,且临床上存在有效的干预措施,而所涉及的抗肿瘤疗法对肿瘤患者获益明确,即视为具有临床容许性。
以蒽环类抗肿瘤治疗为例,当患者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后,首要任务是排除其他病因,并在多学科专家诊疗模式下,慎重决定继续或重启蒽环类药物治疗。如果只是轻度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在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的联合诊疗下,继续使用蒽环类药物是合理的;但如果左心室功能障碍达到中至重度,就必须停用蒽环类药物,尝试选择多柔比星脂质体等心血管毒性低的抗肿瘤方案。对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异常的患者,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心血管保护疗法。
以HER2靶向抗肿瘤治疗而言,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即使乳腺癌早期患者仅接受短期(<1年)的靶向治疗,也会导致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缩短。在一项观察性研究中,对接受HER2靶向治疗的肿瘤患者给予高剂量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以预防心血管毒性,并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紧密监测,规定一旦患者LVEF<35%或出现中度心衰症状就停用靶向药。即便在这种相对周全的管理模式下,仍有5%-10%的患者因出现严重心衰或左心室功能恶化而停用HER2靶向药。据统计,在容许性CTR-CVT管理模式下,仍有超过14%的患者在18个月的随访中发生左心室功能减退。

严重心血管毒性的管理&其他应有考量

专家组建议,晚期肿瘤患者若需接受心血管有创治疗,应当基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决策。由于当前仍缺乏随机对照试验或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支持,在这类患者中应用心血管有创治疗的净获益尚不明晰。因此多学科评估需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该心血管有创治疗能否快速显著起效,(2)有哪些潜在风险,(3)肿瘤是否会恶化,(4)患者护理和并发症管理需求,(5)中断抗肿瘤治疗的可能后果。

表1. 肿瘤心脏病学关注的DDI

此外,在新增抗肿瘤药物或心血管药物时,应考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风险(表1)。肿瘤心脏病领域所关注DDI主要围绕QT间期延长和出血两个方面。一些抗肿瘤治疗可能会诱导血小板减少,进而增加出血风险,这多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干细胞移植以及JAK2抑制剂相关。QT间期延长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与QT间期延长相关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多柔比星、舒尼替尼、瑞波西利等抗肿瘤药物,昂丹司琼(止吐药)、西酞普兰(抗抑郁药)、美沙酮(镇痛药)等常规护理类用药,以及胺碘酮、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常用心血管药物。一旦明确DDI风险,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密切监测、调整用药剂量、更换为替代性药物或者停用相关药物。
对于拟初始应用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专家组建议将标志物cTn、ECG和超声心动图纳入基线检查。当前,免疫治疗中CTR-CVT的最佳监测策略仍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免疫疗法的免疫介导毒性,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与心血管毒性密切相关。在CRS患者中,心衰、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毒性的报告率为12%-21%。一旦发生CRS,及时给予托珠单抗可有效预防心血管毒性事件。


参考文献:

Leong DP, et al. Cardiovascular Considerations During Cancer Therapy: Gaps in Evidence and JACC: CardioOncology Expert Panel Recommendations. JACC CardioOncol. 2024 Nov 5;6(6):815-834.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编辑:Rainsy
审校:Sissy
排版:9.o_O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