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 2025丨Thursday Main Event:IDENTIFY、C3FIT等五项最新研究结果公布!

健康   2025-02-07 20:06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北京时间2月5~7日,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举办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脑血管疾病和大脑健康会议——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以线下会议形式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北京时间2月7日3:00,Thursday Main Event专场上公布了5项最新研究结果,POCKETIN特此汇总整理,以供速览!
TRANSPORT2 Ⅱ期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并不能改善卒中后受损的运动功能
2025年2月5日-7日,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举办的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在会议的Thursday Main Event专场上,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Wayne Feng教授公布了TRANSPORT2 Ⅱ期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或安慰剂联合运动疗法的卒中幸存者的运动功能相似,经颅直流电刺激并不能改善卒中后受损的运动功能。

研究背景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25更新版》,在美国,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也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根据大脑受影响部位的不同,卒中可能会损害幸存者的手臂和/或腿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功能障碍(手臂和/或腿部无力)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约束诱导运动疗法(CIMT)通过在手上戴手套来限制未受影响手臂的运动,以迫使患者使用受卒中影响的一侧,这种疗法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某些手部运动保留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该疗法需要强化治疗,例如,传统的治疗方式每天需要6个小时,而强化治疗则要求每周5天、每次2小时的门诊治疗,临床治疗结束后还有额外的家庭作业,这对卒中幸存者来说极具挑战。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已被证实可以促进和增强大脑的可塑性,并调节卒中后出现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半球间失衡。基于此,研究者评估了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否增强约束诱导运动疗法的效果,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受卒中影响的手臂。

研究方法

TRANSPORT 2 Ⅱ期研究是NIH StrokeNet上第一个获得资助的多中心卒中康复研究,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美国1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15个美国医疗中心进行,每个人参加研究的时间约为4个月。研究参与者为首次缺血性(血栓引起)卒中幸存者,他们在1-6个月前曾患卒中,手臂持续无力,但手部仍有轻微活动能力。研究共纳入129例卒中幸存者,平均年龄59岁,42%为女性,53%为成年白人,41%是成年黑人,3%为亚洲人,约2%自称是多种族人士。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三种脑刺激剂量(安慰剂、低剂量2 mA、高剂量4 mA)中的一种,2周共进行10次电刺激,每次刺激30分钟,CIMT治疗120分钟。主要目标是确定三个剂量组在2周干预后能否在Fugl-Myer上肢量表(测量运动障碍)中体现疗效,其他结果测量指标包括Wolf运动功能测试(测量运动功能)和卒中影响量表-手功能子量表(测量生活质量),并在首次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再次评估持续疗效。次要目标将评估在多地点试验中实施这种组合方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可行性。探索性目标是检查加权皮质脊髓束病变负荷(wCST-LL,下行运动传导束完整性的结构评估)或运动诱发电位(MEPs ,下行运动传导束完整性的功能评估)或两者的组合是否与FM-UE量表的变化相关,并评估这些测量指标作为未来验证性Ⅲ期研究中患者选择标准的生物标志物的效用。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研究分析发现,三组卒中幸存者在治疗2周后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且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效果持续,然而三组之间的改善幅度相似,高达4 mA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并未放大约束诱导运动疗法的效果。同时,研究证实该刺激对卒中患者是安全和可耐受的,并且在多中心临床试验环境中联合实施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强化康复治疗是可行的。
研究主要结果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考虑到女性对大脑刺激的反应可能与男性不同,该研究的局限性之一是各组中女性的比例呈不均衡趋势,另一个局限性则是该研究因COVID-19大流行而中断,导致了入组速度减慢和主要结果的评分问题。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计划实施几项改进措施,包括使用超过4 mA等更高的剂量、确保男性和女性在每组中平均分配,并确保在所有临床试验地点进行一致的给药和评分等。


IDENTIFY研究:发病6小时内成功EVT的急性前循环AIS患者,强化降压<130 mmHg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对于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成功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后,早期降低血压的影响尚不明确。在ISC 2025大会的Thursday Main Event专场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波教授主导的IDENTIFY研究重磅发布,张雪宁博士代表团队在主会场作大会报告。研究结果揭示,对于在发病后6小时内EVT成功的急性前循环AIS患者,强化降压至<130 mmHg似乎对改善预后无效。

研究背景及目的

EVT已成为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在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中,再通率超过80%,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治疗后维持功能依赖状态。既往研究表明,EVT后血压与功能结局之间存在关联。再通后血压升高可引起再灌注损伤,而血压过低可加重缺血性损伤。一些随机试验表明,强化血压管理并不能改善功能结局,甚至可能有害。目前的指南仍然建议在再通后24小时内将血压维持在180 mmHg以下。
根据既往研究证据,吴波教授团队假设血压对功能结局的影响可能受到时间的影响,例如ENCHANTED 2/MT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在发病6小时后实现再通的患者中,强化血压管理有显著的不良反应,但在6小时内没有。这与观察性研究结果一致,即EVT后6小时内而不是在后期较低的血压水平,可能与良好的功能结局相关。
IDENTIFY随机临床试验旨在分析强化血压管理对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接受EVT的AIS患者的影响。鉴于6小时内治疗的患者脑缺血时间较短,血压波动较低,较能反映早期病情;此外,这些患者不需要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来选择EVT,因此该研究结果更适用于真实世界。

研究设计

IDENTIFY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和盲终点试验,在中国9个省的63个卒中中心进行。研究纳入了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接受EVT,成功再通,EVT后6小时内收缩压高于130 mmHg的患者,同时排除EVT后大面积梗死或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管理组(收缩压目标<130 mmHg)或标准管理组(收缩压目标<180 mmHg)。从随机分组到EVT后24小时保持血压控制。主要终点为90天的不良功能终点(定义为mRS 3 - 6)。研究计划招募60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研究团队在完成90天的前一半样本随访后预先指定了一个中期分析,在2024年3月12日的研究中期分析会议上,由于其他对照随机对照试验发表的中性结果和有害影响,在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建议下,研究于2024年3月18日提前终止。
研究最终招募了383例患者,其中强化组183例,标准组200例,无患者失访。

图2. 研究流程图

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方面保持平衡,平均年龄为72岁,大约一半的患者是女性。强化组的基线NIHSS中位数为16,标准组为15。超过60%的患者被诊断为心脏栓塞性卒中,两组患者的基线收缩压均在150 mmHg左右。约42%的患者进行了溶栓,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了EVT。从发病到再通的中位时间约为4.8小时。

图3. 基线特征

与标准管理组相比,强化管理组的血压水平明显更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5 mmHg和135 mmHg。

图4. 两组患者血压参数

在主要终点方面,ITT分析中强化组130例(71.0%)患者功能恢复不良,标准组135例(67.5%)患者功能恢复不良,相对危险度为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任何预先指定的亚组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异质性。

图5. 主要终点

两组间症状性脑出血和恶性脑水肿发生率无差异。在调整了预先指定的协变量后,强化组的严重致残率(定义为mRS 4-5)、死亡率和严重致残率显著高于强化组。强化组EVT后24小时内出现低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标准组。

图6. 次要终点和安全性终点

研究分析与局限性

现有的随机试验已经探索了EVT后几个潜在的收缩压靶点,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EVT成功后强化血压管理,无论缺血期的持续时间如何。此外,在该研究中,心脏栓塞发生率很高,这表明血压降至<130 mmHg对这些患者没有好处。
研究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提前终止试验降低了统计能力;标准组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 mmHg,这可能导致交叉效应。然而,在一些患者中,EVT后自发性血压下降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正如在OPTIMAL-BP试验中报道的那样,与常规管理组的值相当;研究仅纳入中国人群,限制了结果在中国以外的推广。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EVT并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AIS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30 mmHg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C3FIT研究:与集成、协调且技术赋能的ISPU模式(包含CSC/PSC护理)在卒中后护理方面有一定的成效

2025年2月5日-7日,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举办的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在会议的Thursday Main Event专场上,George Howard教授团队公布了C3FIT试验结果,旨在比较JC认证的CSC/PSC模式,与集成、协调且技术赋能的ISPU模式(包含CSC/PSC护理)在卒中后护理中的效果。

研究背景

卒中发生后,患者常面临持续的身体和认知障碍,包括失去独立性、功能和认知缺陷、抑郁以及复发风险。同时,照顾者也承受着更大压力,在复杂疾病管理方面获得的支持有限。美国的卒中护理在急性和住院护理阶段,基于联合委员会(JC)认证的综合或初级护理(CSC/PSC)模式,已有成熟的护理流程,但出院后的风险因素管理和二级预防护理却较为有限。而集成卒中实践单元(ISPU)模式将技术与主动的、基于团队的卒中护理相结合,在单中心非随机示范研究中显示出对风险因素控制和患者满意度提升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C3FIT是一项务实的整群随机试验。研究人员将美国的23个临床站点,按患者数量和地理位置进行分层,在站点层面随机分为继续采用CSC/PSC护理组,和转变为采用CSC/PSC加ISPU护理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涵盖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患者,预计每个站点招募约100例患者。患者出院后,ISPU组参与者及其照顾者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12次;CSC/PSC组则随访3次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患者出院12个月后的功能状态(改良Rankin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卒中影响量表评分)。

研究结果

研究从2020年3月开始招募患者,2023年9月结束招募,2024年10月完成随访,共纳入1196例患者(CSC/PSC组580例,ISPU组616例),但随访过程中有196例患者失访(CSC/PSC组52例,ISPU组144例)。
在风险因素控制方面,ISPU+CSC模式对血压、饮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在运动方面也有一定改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不过,由于患者需自费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导致数据收集不可靠,且基线时吸烟者数量不足,无法有效评估戒烟率。
在主要终点上,无论是调整前还是调整卒中严重程度、人口统计学和风险因素后,两组在卒中影响量表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的变化上,差异均不明显。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ISPU+CSC模式在改善卒中后风险因素方面有一定成效,尤其体现在血压、饮食和LDL-C的控制上。然而,由于CSC站点本身就是一流的卒中中心,所以在整体结局(如改良Rankin评分)上,两种护理模式相似也在意料之中。

ICH ADAPT-2研究:ICH患者强化降压不增加DWI病变风险和严重程度
2025年2月5日-7日,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举办的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在会议的Thursday Main Event专场上,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Ken Butcher教授正式公布了ICH ADAPT-2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脑出血(ICH)患者中强化降压治疗,并不会进一步加重脑出血患者DWI病变,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此类患者发生大容量缺血性病变的预测因素。

研究背景

现有研究已明确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病变与亚急性ICH患者具有紧密联系,提示ICH患者的缺血性损伤可能与血压降低有关。为此,开展了ICH ADAPE-2研究来探索脑出血患者快速降低血压与DWI病变之间的关系。

研究设计

ICH ADAPT-2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研究。研究纳入脑出血发病6小时内,且两次血压测量显示收缩压≥140 mmHg的患者,入组后随机1:1分为收缩压目标<140 mmHg组和收缩压目标<180 mmHg组,主要终点是入组后48小时MRI评估的DWI病变发生率。DWI病变定义为DWI显示高强度,在血肿周围边界外,在DWI上呈现高信号,在ADC上对应为低强度或等强度。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62例患者,79例患者发生进行了DWI成像,患者平均年龄72岁,脑出血体积11.2 ml。79例进行DWI成像的患者中,收缩压目标<140 mmHg组患者有42例,基线平均收缩压为183±22 mmHg,收缩压目标<180 mmHg组患者37例,基线平均收缩压为181±28 mmHg。入组后1小时,收缩压目标<140 mmHg组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44±22 mmHg;收缩压目标<180 mmHg组平均收缩压为167±23 mmHg。(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主要终点方面,收缩压目标<140 mmHg组患者有13(31%)例患者发生DWI病变,收缩压目标<180 mmHg组患者有14(38%)例患者发生DWI病变(OR 0.74;95%CI 0.12,64.64;P=0.3178)。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急性脑出血患者快速降压并不会影响DWI病变的严重程度。(表2)

表2. 主要终点结果

次要终点方面,两组在7天DWI病变发生率、DWI病变体积以及30天死亡率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体积可预测缺血性病变的发生,而收缩压变化程度并不能预测缺血性病变的发生。(表3)

表3. 单变量和多变量预测分析

研究结论

DWI病变发生率以及病变体积并不受强化降压治疗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支持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安全性。未来可将MRI纳入ICH的等级研究,以增加对DWI病变的深入理解。

聚焦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再出血风险,阿托伐他汀治疗2年的探索性结果有违预期
2025年2月5日-7日,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举办的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在大会的Thursday Main Event专场上,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Issam Awad教授报告了一项I-IIa期探索性试验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CM)出血史患者,未显示再出血风险方面的获益。

研究背景与方法

CCM再次出血是严重残疾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关键部位的CCM患者。既往动物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CCM病灶负荷与出血风险,推断与其对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活性的抑制相关,而ROCK活性升高可能增加了脑部血管穿透性。
美国单中心I-IIa期试验(NCT02603328)采用随机化、安慰剂对照、双盲设计,旨在探索伴症状性出血CCM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价值,试验英文名称缩写为AT CASH EPOC。患者入组条件包括,近一年发生症状性出血、脑部病灶未接受切除或放疗的CCM患者,无他汀类药物治疗史。患者经随机分配接受阿托伐他汀(40-80 mg)或安慰剂治疗,随访2年,在基线、12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试验主要终点包括,(1)针对脑部初始出血病灶,代表铁沉积的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年变化率,及(2)整体QSM年变化率。

研究结果

本项试验开始于2018年7月,实际入组80例患者,中位年龄41(范围34-52)岁,女性占60%,55%为脑干出血,病灶平均直径14.8 mm。阿托伐他汀组41例,安慰剂组39例,调整后意向治疗(mITT)患者数分别为33例和3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如图1所示,治疗/随访依从性均>90%。研究者考虑,两组患者在研究中的合并用药情况存在一些差异,可能对出血风险产生干扰。

图1. 患者基线特征

主要终点结果以初始出血病灶的QSM变化率而言,无论是第一年还是第二年,均无明显差异;其中阿托伐他汀组为10.88%,安慰剂组为12.09%,相差-1.22(P=0.91)。试验采取定量动态对比增强灌注(DCEQP)评估了病灶血管穿透性的变化率,阿托伐他汀组为108.87%,安慰剂组为59.09%,相差49.77。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的比较(图2),两组在整个随访期内无显著性差异(风险比[HR] 0.77,P=0.64),相比安慰剂组,阿托伐他汀组的出血率第一年偏低(2% vs. 10%),第二年偏高(12% vs. 8%)。

图2. 症状性出血相关生存曲线

其他次要终点不良事件(AE)、重度AE,在两组无明显差异,但以阿托伐他汀组AE例数偏高。对ROCK抑制程度的评估,也仅观察到轻微抑制,不及过去文献发表的数据明显。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涉及性别、出血病灶部位、发病模式(家族性或多发病灶),均识别到显著性差异;仅在脑干出血亚组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相比安慰剂,较大幅度降低了主要终点(5.18% vs. 21.82%),但在非脑干出血亚组中,阿托伐他汀升高了主要终点(19.13 vs. 1.68),此两项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研究结论

本项临床试验(AT CASH EPOC)是对近期出血史CCM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效用的探索,聚焦再出血风险的防控,相比安慰剂,阿托伐他汀的表现“中性”,既未增加再出血风险,也未能如动物试验的推演假设展现出积极效用。根据本研究的数据,ROCK抑制剂能否成为CCM患者的出路仍待进一步验证。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来源:ISC 2025
编辑:Tianmi、Sissy、FlorenceNick、Rainsy Ding
审校:Sissy
排版:9.o_0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POCKETIN 将挑选重点研究,就已发布结果邀请专家陆续解读

POCKETIN 接受投稿,我们将为撰稿作者提供该研究的过往详细资料,资料包括:原文、演讲幻灯、官方新闻、演讲视频等素材,并根据稿件质量支付稿费
稿件将发表在POCKETIN心关注微信公众号上,并发表在国际期刊《翳望》(ISSN 2709-9105)上。同时,稿件将作为供稿提供给合作单位。

投稿请联系:zhengsisi@medicaltelescope.cn 郑思思

POCKETIN


ISC 2025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医望共同发起的POCKETIN项目将依托人工智能学术跟踪系统,为全国广大心血管医师带来及时全面的报道。

项目得到了医师报、梅斯医学、365医学网、健康界、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医心严道医声网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1. 相关学术信息由医望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跟踪机器人提供;
2. 相关学术信息由医望提供的医学翻译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
3. 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联系我们(邮箱:zhengsisi@medicaltelescope.cn);
4. 2023年8月起,POCKETIN引入人工智能(ChatGPT、文心一言),专业编辑携手AI编辑开启会议速递新体验。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