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运动加速冠脉钙化?顶级期刊警示:运动员心血管健康隐忧

健康   2025-02-04 18:53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传统观念认为运动员因心肺功能优异而远离心血管疾病,但近年研究揭示,长期高强度耐力运动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D)相关。有研究指出,35岁以上运动员(尤其是“大师级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中猝死主要原因是CAD(图1)。本文基于2024年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篇综述,探讨运动与冠心病的复杂关系,以期助力临床医生精准评估与管理。

图1:44岁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70%)

高强度运动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联

尽管规律运动是预防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重要手段,但多项国际研究发现,与低运动量人群相比,高强度耐力训练的男性运动员CAC水平和斑块负担更高。例如,Möhlenkamp等的研究显示,马拉松跑者CAC≥100的发生率(36%)显著高于年龄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匹配的对照组(22%,P=0.01)(图2)。类似地,Cooper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CCLS)也发现,较高运动量与CAC >100的发生率增加相关。MARC-2研究进一步表明,运动强度而非运动总量更可能促进CAC和钙化斑块的进展,特别是高强度运动(≥9 METs)显著增加CAC负担,而适度强度运动(<9 METs)则与较少CAC进展相关。

图2.男性运动员的C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稳定还是易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不仅取决于斑块的数量,还取决于斑块的组成类型。不同研究针对运动员冠状动脉斑块的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Master@Heart研究将运动员分为年轻开始训练者、30岁后开始训练者及非运动对照组,结果发现终生耐力训练者的冠状动脉斑块负担较高,但与以往研究不同,斑块的组成类型在三组间并无明显差异(图3)。此外,MARC研究提示,高运动量运动员的低衰减斑块(易损斑块)发生率更低,而Master@Heart研究显示,长期耐力运动者高危斑块(具备≥2种高风险影像特征)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尽管高强度运动可能增加冠状动脉斑块负担,但其主要仍以稳定性钙化斑块为主,而非易损斑块,提示运动可能有助于斑块的稳定化。

图3.男性运动员与非运动员斑块类型比较

运动是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对运动员而言,情况较为复杂,既受到长期运动带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影响,也受到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急性冠脉事件的双重作用。规律的体力活动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包括减少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率,但剧烈运动可能短暂增加猝死风险,尤其是在存在亚临床CAD而未经训练的人群中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CAD是运动相关SCD的最常见原因,占比高达80%,其中中老年男性尤为高危(>90–95%)。运动相关SCD的主要病理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急性心肌梗死、需求性心肌缺血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因既往心梗形成的瘢痕组织诱发折返性室速或心室颤动(图4)。此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静息状态下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达5–10%,运动过程中可能更高。尽管长期规律运动通常与良好的心血管健康结局相关,但如何平衡耐力训练的长期获益与剧烈运动可能诱发的急性心脏事件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尤其在高CAC评分或存在冠状动脉斑块的运动员中,需进一步优化评估策略,以确保运动安全性并降低SCD风险。

图4.运动相关SCD的主要病理机制

性别差异:女性运动员的“保护效应”

当前关于运动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运动员,而女性运动员的数据相对较少。然而,现有证据表明,女性耐力运动员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并未明显增加。例如,一项针对196名女性运动员的研究显示,她们的CAC积分和冠状动脉斑块负担均未高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包括女性激素(如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运动负荷相对较低以及女性较低的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临床提示,男性耐力运动员需更密切监测CAD风险,女性则需关注传统风险因素(如家族史)。

如何优化运动,降低冠心病风险?

针对高CAC或CCTA发现冠状动脉斑块的运动员,临床管理需综合评估个体风险因素,并平衡运动的长期获益与潜在风险。首先,不建议仅依据CAC评分进行侵入性干预,而应结合症状、功能评估(如运动负荷试验联合心肌灌注成像或超声心动图)及CCTA斑块特征综合判断是否存在临床显著的缺血风险。其次,尽管终生运动量较大的个体可能存在更高的CAC负担,但其斑块类型以稳定性钙化为主,因此临床应避免过度医疗化,而应以优化生活方式、合理运动强度及药物管理为主。此外,对于具备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的运动员,仍需强化降脂、降压及抗炎治疗,以进一步降低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有研究发现,高强度运动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时更容易发生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因此,在管理这类患者时,临床医生需权衡药物的潜在获益与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考虑更个体化的策略,如间歇用药、非他汀类降脂治疗或联合用药方案,以确保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同时,维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结论:运动仍然是“良药”,但需个体化管理,并当平衡风险与获益

总体而言,运动仍然是最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手段之一。然而,最新研究提示,长期高强度耐力训练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此,临床医生在指导患者运动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结合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以实现最大化的健康收益。未来仍需更多研究来进一步明确运动、CAC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优化这类人群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Claessen G, Eijsvogels TMH, Albert CM, Baggish AL, Levine BD, Marijon E, Michos ED, La Gerche A.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thletes: emerging concept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Eur Heart J. 2025 Jan 10:ehae927. doi: 10.1093/eurheartj/ehae92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791533.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编辑:WeNdY
审校:Sissy
排版:9.o_O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