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世纪后半叶,相继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完成了“民族国家”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在那些被列强殖民的亚非拉国家境内,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也呈现出了星火燎原之势。
1
“中华民族”概念的诞生
鸦片战争战败的屈辱,迫使中国不得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很快,大批怀着救亡图存之心的知识分子们主动翻译并介绍西方的文献著作,旨在“让国人了解世界”。至此,我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之潮,正式拉开了帷幕。
2
“中国人种”与何谓“中国”
鉴于20世纪初的国内尚无可用的规范化历史教科书,各级学校不得不搬用或改编由日本学者主编的教科书供学生使用。其中,由桑原骘藏主编的《中等东洋史》与市村瓒次郎主编的《东洋史要》被作为教科书广泛使用。
苗:上古与汉族首先争竞者。苗民即中国交趾族之一种,优先于汉族而蕃殖于江河之间者;
夷:今安徽江苏北部,有徐淮等夷。周兴西方,其威不及,故东夷常谋作乱。春秋时,为羁縻;
狄:在周代最跋扈者为北狄与西戎。时扰中国,周末时侵暴中国,周不得已,乃东迁;
戎:东周之初,有戎,与我逼处,杂居中国。秦时为所征服。
3
五族共和与“中国民族”
民国成立后,基于维护民族团结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的双重需要,“五族共和”正式取代了“驱除鞑虏”,成为了新生政权的民族理论并加以倡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汉族为叙事中心”的历史读物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广泛批评。于是,宣传“五族共和”思想并强调“五族团结”的重要性,成为了民国初期历史教科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4
“中华民族”内涵的逐步完善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中国再度陷入到了军阀混战的乱局。与此同时,日本加紧了对华侵略的行动,“中华民族接近最危险的时候”。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社会危机感中,围绕“中华民族”的讨论开始转向了民间。
5
“中国民族”内涵的最终底定
推荐阅读:
理智看待:回鹘真的一直都是大唐帝国的“好外甥”吗?(增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