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述:乾隆为什么要彻底摧毁准噶尔汗国?

文化   2024-11-29 12:55   北京  

自从公众号被拉闸以后,感觉流量有点欠火候。所以,还望诸君抽空帮忙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感谢!


准噶尔汗国的历史究竟有多长?

如果从康熙十八年(1679)噶尔丹获得“博硕克图汗”的头衔算起,截至乾隆二十年(1755),末代大汗达瓦齐为清军所俘为止,仅存续了76年而已;但如果从崇祯八年(1635)巴图尔珲台吉自称大汗开始算起,国祚为120年。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曾经雄踞于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草原政权为何会被突然覆灭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平定伊犁受降

1

准噶尔汗国的发展历程

进入17世纪中叶以后,“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变得愈发强大,领地囊括了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叶尼塞河上游和伊犁河流域等广大地区。

1)噶尔丹的“蒙古梦”
康熙九年(1670),准噶尔部首领僧格被杀,内部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直在西藏出家的僧格之弟噶尔丹,在西藏宗教上层的支持下返回西域境内。一年后,他在僧格旧部以及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的大力支持下,击败了一众政治对手,成为了准噶尔部的最高首领。
康熙十七年(1678)冬,先后击败了杜尔伯特和辉特部的噶尔丹接受了达赖喇嘛授予的"噶尔丹博硕克图”即“持教受命王”的称号。至此,“准噶尔部”正式升级为“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画像
康熙十八年(1679),噶尔丹亲率大军,先后攻克了西北重镇哈密和吐鲁番。在顺利越过天山南麓后,一举摧毁了叶尔羌汗国的统治(拓展阅读: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们,是如何统治和经营西域的?)。
不久,他又率大军进攻中亚腹地,使“回部及哈萨克皆为其属”。至此,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均被纳入准噶尔汗国的版图。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志在恢复“大蒙古国”的噶尔丹而言,这些战果根本不能满足自己的胃口。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开始,他多次发动了针对喀尔喀蒙古以及清朝的军事行动,并一度取得了不俗战果。
但是,鉴于清朝的综合实力更强,所以噶尔丹只能吞下先胜后败的苦果。康熙三十五年(1696),双方在昭莫多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一带展开终极决战,噶尔丹的主力被尽数歼灭,本人“率数十骑遁”,彻底沦为了孤家寡人。
两年后,山穷水尽的他带着自己的“蒙古之梦”,病逝于科布多布颜图河边的阿察阿木塔台地方。
蒙古国电影《阿努哈屯》剧照
2)为什么会爆发“清准战争”?
与噶尔丹截然不同,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一直保持着对清廷的“恭顺”态度。原因很简单,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内部稳定,还能进一步带动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理性选择。
在策妄阿拉布坦的苦心经营下,准噶尔汗国迎来了新的鼎盛阶段,“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在西域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拓展阅读:一文概述:策妄阿拉布坦的崛起与对南疆的征服)。
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长子噶尔丹策零即位。次年,他遣使至北京,除了通告父亲病故的信息之外,还请求清廷允许自己派遣使者到西藏“熬茶”(礼佛),为父亲“设供”。不过,考虑到当时西藏政局不稳,于是清廷“拒其所请”(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什么准噶尔汗国没有彻底“搞定”西藏?)。
不久,清廷致信准噶尔汗国,要求噶尔丹策零尽快将罗卜藏丹津遣送至北京(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罗卜藏丹津之乱?)。但是,接到谕令的噶尔丹策零并未在第一时间予以反馈。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关系变得日趋微妙了起来。
唐维尔制作的法国版《皇舆全览图》
雍正七年(1729),雍正向噶尔丹策零发出了“请封号,所有属下悉编旗分佐领”的谕旨。面对对方居高临下的态度,噶尔丹策零大为恼火。次年八月,他派遣两万军队袭击了可阔舍图卡伦。至此,延续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清准战争”正式爆发。
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双方在和通泊即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境内达彦湖一带展开了决战。
综合《清世宗实录》和《平定准噶尔方略》中的记载显示,精锐尽出的八旗精锐至少损失了1万余人,其中光是阵亡与被俘者就超过了7000人,包括查弼纳、巴赛、达福、马尔萨、舒楞额在内的14位高级将领殒命于此。
雍正十年(1732)初,噶尔丹策零派遣色布腾等人率兵六千,进犯哈密塔勒纳沁地区,但被清军击退。
七月,小策凌敦多布领兵三万深入漠北,不仅劫掠了察罕廋尔、克鲁伦、塔密尔等地,还掳走了大量属民和牲畜,其中包括了喀尔喀亲王策凌的小妾和两个儿子。
不久,由策凌率领的喀尔喀蒙古与八旗联军,在额尔德尼昭(光显寺)一带与准噶尔军队展开了终极决战。得益于有利地形和野战大炮的双重助力,准噶尔军队伤亡惨重。
据史料记载,为了阻碍追击的清军,小策凌敦多布不得不将所携带的辎重与牲畜塞在山谷中,自己带了两万人在夜间经鄂尔昆河上游,向推河方向逃遁。
光显寺,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部的哈拉和林,距市区400公里
3)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旋律
坦诚说,清准战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赢家。随着战事的深入,噶尔丹策零逐渐意识到,唯有恢复并深化与清朝的友好关系,才能保障汗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雍正十二年(1734)初,他主动向清廷提出“请和”,并很快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反馈。
总的来说,谈判还是较为顺利的。除了边界勘定之外,双方还就赴藏“熬茶”(礼佛)、互市贸易等事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共识。
乾隆四年(1739)底,谈判宣告完成。条约议定,“以布延图河,南以博尔济、昂吉勒图、乌克克岭等处为界;北以孙多尔库奎、多尔辉库奎、至哈尔奇喇、博木哈喇等处为界”。从这以后,双方一直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
总的来说,噶尔丹策零是一位带有“亲清”倾向的统治者,建立和发展同清朝的友好关系也是其倡导的主流思想。作为对比,他一直对另一个强大的邻居沙俄保持着高度警惕。用发展的眼光看,如果他主动选择向沙俄妥协,后果一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拓展阅读:一文概述:谁是噶尔丹策零?)。
哈萨克斯坦电影《游牧战神》中的噶尔丹策零

2

准噶尔汗国的覆灭

乾隆十年(1745),一代雄主噶尔丹策凌染病去世。不久,“母贵”的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成为了他的继任者,西域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游牧行国的江河日下
与励精图治的父亲截然不同,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荒淫无道,暴虐百姓,迅速陷入到了众叛亲离的窘境。
乾隆十五年(1750),忍无可忍的部众们共同拥戴噶尔丹策零的庶长子喇嘛达尔札为新任大汗。在他位期期间,对内和清廷保持着密切联系,对外坚决抵制沙俄入侵。因此,沙俄政府一直将之视为眼中钉。
乾隆十七年(1752),沙俄使者与和硕特汗国拉藏汗之孙、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以及元老大策凌敦多布(噶尔丹弟布木之子)的孙子达瓦齐取得了联系,密谋共同推翻喇嘛达尔札的统治。只不过,这一险恶计划并未得逞。
事态败露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逃至哈萨克汗国。到了年底,阿睦尔撒纳唆使达瓦齐调拨精兵一千五百余人,由达勒奇岭山路间道赶赴伊犁,最终采取买通内奸与突然袭击的手段杀死了喇嘛达尔扎。
相传是噶尔丹策零手绘的西域地图
对于野心勃勃的阿睦尔撒纳而言,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最高统治者一直都是终极的梦想。不过话说回来,鉴于他不是噶尔丹策零家族的直系血统,因此只能拥立达瓦齐为新任大汗,并暗中培植个人势力。
讽刺的是,达瓦齐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仅能力欠佳、树敌众多,而且荒淫无道,长期不理政事,“其属皆言。自伊为台吉以来,无一安宁,人人磋怨”。因此,反对其统治的武装暴动时有发生,但都被阿睦尔撒纳给按了下去。
因为不堪达瓦齐的统治,越来越多的王公贵族选择归顺清朝。比如在乾隆十五年(1750),一直反对达瓦齐的宰桑(宰相)萨喇尔亲率部众千余户归顺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等人以“依准噶尔,非计也,不如归天朝为永聚计”为由,率部众三千七百多户合计一万五千余人归顺清朝。
在得知上述人等归附以后,乾隆大为兴奋。他不仅加封车凌等首领为亲王,还发放牛羊二万余只,粮食四千余石,并在乌里雅苏台附近的扎克特达里克一带拨出牧场,进行安置。
乾隆戎装照
羽翼丰满的阿睦尔撒纳,不仅对达瓦齐的态度愈加蛮横,还一直与清廷保持着秘密联络。
乾隆十八年(1753),在乾隆的默许下,他要求管理伊犁以北直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达瓦齐的直辖范围被压缩在博尔塔拉(新疆博州)以南地区。可以预见,达瓦齐不可能达成这一要求。于是,二人关系迅速破裂。
乾隆十九年(1754),达瓦齐率大军征讨阿睦尔撒纳将之击败。见局势不利,阿睦尔撒纳决定归附清朝。基于统战和爱惜人才的双重需要,清廷先是加封其为亲王,后又晋封为“双亲王”,待遇之厚可见一斑。
2)准噶尔汗国的覆灭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18世纪的大清帝国不仅政局稳定、财政充裕、兵精粮足,而且即位多年的乾隆正值壮年,颇有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
面对准噶尔汗国政治局势日趋动荡的局面,一直对“先朝数十年未竟之绪”耿耿于怀的乾隆决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彻底将西域纳入到帝国版图。
西方传教士笔下的乾隆
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他发布上谕:
伊部(准噶尔)落数年以来,内乱相寻,又与哈萨克为难,此正可乘之机。若失此不图,再阅数年,伊事稍定,必将故智复萌,然后含碎备御,其劳费必且更倍于今。况伊之宗族车凌、车凌乌巴什等率众投诚,至万有余人,亦当思所以安插之。联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
次年二月,清军发兵5万,兵分两路直捣伊犁。据《啸亭杂录》记载,凡是清军所到之处,“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达瓦齐的统治迅速崩溃。一方面,他没有料到清军居然会主动发兵前来征讨;另一方面,他更没料到居然会有这么多人选择不战而降。
面对清军的围追堵截,他不得不携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南疆避难,最终被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并送交清军,沦为了午门献俘礼的“主角”。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平定回部献俘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在攻克伊犁以后,乾隆特意发布谕旨,旨在安抚西域境内的大小贵族:
今准噶尔全部底定,仍将尔四卫拉特台吉等,施恩封为汗、贝勒、贝子、公爵,令各管辖属人等,安居乐业。尔等避处遐荒。朕自当示以怀柔之道,如喀尔喀内扎萨克一体办理,自不以内地法度相绳。
按照乾隆的计划,他将册封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准噶尔大台吉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换言之,卫拉特四部有了由清廷任命的新汗。为此,他无不得意地表示,“令四卫拉特人等照旧安居,并封公爵,共享升平”。
实际上,即便是被俘的达瓦齐,后半生的待遇也算说得过去。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乾隆以册封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喜塔拉氏为皇子嘉亲王的福晋为由宣布大赦天下。与此同时,达瓦齐被释放,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
但令乾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历史发展的进程与他的完美规划迅速发生了严重偏差。
达瓦齐画像
3)阿睦尔撒纳的野心
坦诚说,无论是辉特汗还是“双亲王”都无法满足阿睦尔撒纳的胃口。因为他的终极目标,一直都是成为“全西域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不穿清朝官服,不戴乾隆所赏黄带孔雀翎,不使用清朝官印,而是“自用珲台吉菊形篆印”。
除此之外,他擅自将达瓦齐的马驼牛羊据为己有,逼迫不听自己指使的宰桑离开伊犁,甚至擅杀投奔清朝的王公贵族。
进入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阿睦尔撒纳的分裂迹象日益暴露。很快,清廷命其入觐热河避暑山庄,旨在“防患于未然”。不料。他在半路上将定边左副将军印交给同行的喀尔喀亲王、喀尔喀大活佛呼图克图的兄弟额琳沁多尔济之后便提前逃回了塔尔巴哈台。
回到大本营以后,他唆使自己的部下大肆袭击清军的台站哨所,围攻清军驻军将领。不久,将军班第、鄂容安兵败自杀,西域局势再度陷入动荡。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放任阿睦尔撒纳擅自离开,额琳沁多尔济也受到了株连,最终被清廷处以极刑。
位于海外的阿睦尔撒纳雕像
几乎在阿睦尔撒纳发动反清叛乱的同一时间,同为“四卫拉特汗”之一的班珠尔也加入到了他的阵营当中,
得知此事后,清廷迅速出兵予以还击,并很快生擒了班珠尔。不久,乾隆对之前的人事任命做出了调整。其中,沙克都尔曼济被封为和硕特汗,巴雅尔封为辉特汗,噶勒藏多尔济与车凌二人的爵位并未发生变化。
乾隆二十一年(1756)冬,征讨阿睦尔撒纳的清军主力因天气转冷,暂时撤出了伊犁。就在这一节骨眼上,噶勒藏多尔济和巴雅尔二人居然都加入到了阿睦尔撒纳的反清阵营。这就意味着,原有的“四卫拉特汗”已经名存实亡。其直接结果就是,过往“以抚为主”的政策迅速被“以剿为主”的思想取而代之。
4)“天下帝王”的怒涛
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七千多清军士兵向伊犁、博罗塔拉等叛军占据的地区发起了总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以“厄鲁特等生性狡诈,饰词投顺,旋即生变”为由,不仅要求清军对负隅顽抗者“悉行剿杀”,即便对那些主动归诚者,也要“慎勿轻信贼言,致堕奸计”。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鄂垒扎拉图之战
五月,乾隆再度发布上谕:
命将军等进剿各鄂拓克时,务将贼众剿灭,其余老幼人等暂行安抚,酌量择其人尚可信者,授为总管、副总管,以资约束,不得照从前留各鄂拓克旧名,仍授为宰桑、收楞额等名目。
“鄂拓克”为蒙古语,有部落、民族、屯营之意,是游牧部落集军、政、民合一的基层组织;“宰桑”是鄂拓克的“首领”,“收楞额”是宰桑手下的征税官员;“总管”、“副总管”是清朝各地驻防八旗中掌管每旗事务的重要官职。
到此为止,乾隆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首先,除了老幼人等之外,对于“不可信者”必须予以全面剿灭;其次,改变准噶尔汗国原有的统治形式,实行传统的八旗制度。
慌不择路的阿睦尔撒纳,与沙俄取得了联系。他希望对方承认自己“准噶尔总汗”的地位,并协助自己进攻清军。很快,沙俄表态可以给予其一定帮助,但要他加入沙俄国籍。
清廷知晓此事后,不仅在外交层面对沙俄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更果断地对阿睦尔撒纳的残余势力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报复行动。于是,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军事行动,迅速升级为了针对卫拉特蒙古各部的大规模屠戮行动。
乾隆皇帝射猎图轴
据《西域用兵始末》中的记载:
其他诸贼,既降复叛,自取诛灭,草薙禽猕无唯类,固无论已,此固厄鲁特一大劫。
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苍天欲尽除之,空其地为我朝耕牧之所,故生一阿逆为祸首,辗转以至澌灭也。
魏源《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如是写道:
帝怒上,将帅怒于下,合围掩群,顿田网而大猕之,穷奇混沌梼兀饕餮之群,天无所诉,地无所容,自作自受,必使无遗育逸种于故地而后已。
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刺一氊帐。
由此可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文明与野蛮一直是相生相伴的。这种状况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清朝在西域边疆地区实行的武力征服政策的残酷性。
平定西域战图册之凯宴成功诸将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月,山穷水尽的阿睦尔撒纳逃入哈萨克汗国。因为忌惮清廷的压力,哈萨克阿布赉汗不仅不敢收留他,还对他发出了拘捕令(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准噶尔与哈萨克的恩怨情仇)。见局势对自己不利,他最终逃入了俄占区谢米巴拉厂斯克要塞,最终在九月份死于天花。
在是否向沙俄交涉要求归还阿睦尔撒纳的问题上,清廷内部有过激烈讨论。一部分人因为害怕与俄国引起武装冲突,主张隐忍退让。对于上述意见,乾隆给予了严厉批评。他一面要求加强边防,一面命令理藩院行文交涉,坚决主张予以追讨。据《清高宗实录》载,他当众表示:
始议向俄罗斯索取阿睦尔撒纳时,众人之议,未必不窃议由生边衅,使总不知驾驭外夷之道,守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此二字若子子孙孙世世能守,是大清国亿万年无疆之庥也,即如俄罗斯既以收留叛贼,若不严行索取,彼必不将尸献出。
设使从史贻直、陈世綰所议,且将迁就引忍,竟若叛贼一入俄罗斯,遂无可如何者,所谓唾面自干之为也,朕甚耻之。
王致诚乾隆射箭图屏
5)西域局势的日趋回暖
伴随着平准战争的彻底胜利,天山南北的社会秩序日趋稳定(拓展阅读:一文综述:什么是西域“和卓”?)。不久,清朝设立伊犁设将军一职,总辖天山南北事务;与此同时,各地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统治力量得以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充分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准战争结束之初,清廷并没有刻意改变北疆的经济形态。乾隆认为,“今准噶尔全部底定,众属人等亦并遵守条教,畜牧耕种,各勤职业,以共享太平之福”。但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以后,官方对西域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大量配有火绳枪的八旗军主力
因为战乱,西域各地人口锐减,牲畜死亡殆尽,畜牧业生产陷于瘫痪,经济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待战事结束后,清廷不得不调整当地原有的生产方式,帮助那些归附的蒙古部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农业生产周期较短,既可以尽快安置流离失所的各族部众,还能在短时间内高效解决其生计问题;其次,清廷号召在伊犁等地的汉、回、维吾尔等族的军民进行屯田生产,这些人可以为蒙古群众的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因战乱外逃的蒙古人返回伊犁。考虑到这些人“多属贫乏”,衣食无着的现状,统筹新疆屯田事宜的伊犁都统阿桂将他们组织起来,学习种地。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他进一步提出,“厄鲁特兵丁,除牧养牲只外,尤当以耕种为业。所有新到各户口,俱令其实力开垦”。
在阿桂的苦心经营下,伊犁的农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对此,伊犁将军明瑞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的奏章中指出,“伊犁屯田之厄鲁特等已给予籽种二百三十石”。
坎儿井
当然,蒙古民众们并没有局限于农业生产。在平定了阿睦尔撒纳之乱后,原本集中在伊犁地区的与哈萨克汗国之间的“茶马”、“绢马”贸易陆续有了回暖的迹象。通过贸易,清朝得以获得大批马、牛、羊、驼等牲畜,为恢复发展当地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把交换来的部分牲畜交由这些蒙古人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快便抛弃了农耕习俗,重新过起了游牧生活。
考虑到当地汉、回、维吾尔等族军民屯田成绩显著,已经形成了东从巴里坤、西到伊犁、塔城的沿天山北麓新的农业生产地域,使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吃粮问题早已得到解决。
因此,清廷也不再重视西域蒙古部众的农业生产活动。进入18世纪70年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太空中拍天山。图/NASA

3

尾声

不管怎么说,清朝的平准战争,固然维护了祖国版图的统一,但也让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普通群众付出了惨重且不可逆的代价。
当然,倘若以带有颂扬或咒骂等主观色彩的语言评判这一历史事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于几百年后的我们而言,应尽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相对客观的视角,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大家呆着没事儿
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小红书哈
现在已经满100人了
争取破1000啊!

另外,我的喜马拉雅频道正式上线了!欢迎诸君收听、点赞和订阅哈。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这边可以同步一下。

推荐阅读:

残阳如血,举全国之力的大明精锐为何溃败于萨尔浒?(增补版)

理智看待:回鹘真的一直都是大唐帝国的“好外甥”吗?(增补版)

曾为大清领土的海参崴,为什么如今已毫无“中国痕迹”了?

理智看待:哈萨克斯坦究竟是不是金帐汗国的“真正后裔”?

一文概述:为什么满清能够轻松入关并占据北京?

简单聊聊:《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

满洲的致胜之道:他们为何能够迅速荡平中原?

在当下,男女真的“平等”吗?

杉山正明锐评:元朝为什么会覆灭?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
大汗的怒涛:为什么忽必烈要两次讨伐日本?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古代中国之文献史料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蒙古灭南宋”
杉山正明锐评:蒙古再造“大中国”?
理智讨论:当代日本人是如何“再造历史”的?(增补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内涵的沧桑演变(增补版)
一文综述:什么是“中国”?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国人“全民反华”?
理智讨论: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女性印象”究竟有多差?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