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节选自杉山正明著作《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部分词汇有所改动。ps:视频为作者观点,仅供在座各位参考,不代表个人意见。
作者简介:
杉山正明(1952一2022),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沼津市,欧亚史学者、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他通晓13种语言文字,专长于研究蒙古史、中亚游牧民族史,将世界史与亚洲史及中国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微观研究体现宏观视野,论著质优而量多,兼具深度与广度,叠有新见,久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曾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
在大元兀鲁思,身为“天历之乱”的胜利者但却不过是个傀儡的文宗图帖睦尔即位仅三年,于1332年八月去世,享年二十九岁。他的英年早逝,与暗杀胞兄和世㻋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也有关系(拓展阅读:沉迷于窝里斗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是如何摧毁元朝的?)。把握实权的燕铁木儿拥立和世㻋年仅七岁的次子懿璘质班,但是他在位仅四十三天就去世了。于是朝廷决定迎回被流放在广西的和世㻋的长子妥懽·帖睦尔。燕铁木儿曾表示不赞成此举,但是就在那时他死去了,妥懽帖睦尔遂于1333年七月即位。从他即位到蒙古退出中华本土,其间共三十五年,而作为蒙古皇帝他在位时间最长,共三十七年。
元朝世系
顺帝妥懽帖睦尔的统治,被渲染为多宫廷斗争和民众起义,认为其政治一塌糊涂,长久以来受到一致的批判。但是,很多说法是由明朝或在明代造出来的,真实情况还不得而知。从1342年起,黄河开始大泛滥,几乎每年河南、山东、淮北都发水灾。粮食颗粒无收,一片人吃人的人间地狱景象。1349年,脱脱领衔的中央政府听从贾鲁的奏言,决定将黄河恢复北流,1351年四月起,令贾鲁负责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从河南征集了十五万民工和两万名士兵,突击施工,到十一月完工。然而,由于治水工程的人员强征以及连年的水灾和饥荒,民众的苦难已经达到了极点。死尸相枕,横卧于野。
老照片中的黄河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揭竿而起。刘福通等人拥戴白莲教教主韩山童,造出舆论说他是消除天下大乱拯救众生的弥勒佛转世。韩山童身为那个秘密结社的头目,能够召集到狂热的信徒。叛乱计划按步骤实施着,可是就在举兵前夕的1351年五月,事情败露,韩山童避之不及而被杀。刘福通等人举行暴动,参加民众发展到十余万。他们头扎红色巾带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红巾军,长江以北地区响应者不断涌现。这些叛乱军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与讨伐军各自为战,总是被各个击破,终于在1363年被彻底镇压。但是也就在这期间,江南之地出现了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割据。
元末形势
14世纪的小冰河期阅读蒙古时代的东西方文献就会注意到,进入14世纪欧亚大陆各地不断发生气候异常等引发的各种天灾。就具体情况而言,尽管因地而异存在一些偏差,但是不得不承认从14世纪10年代起“异常事态”持续了长达六十至七十年的时间。蒙古时代在欧亚大陆大交流的耀眼光芒中,迅速蒙上了阴影。蒙古帝国解体的最大原因,此前我曾考虑其实首先在于这样的气候异常,而环境研究得出的数据正在逐步证实这一点,说实在的这令我感到十分欣慰。自然科学的数据对历史研究缺之不可。目前,数据还只能达到五十年左右的精确度。也就是说,只能在大趋势的分析上发挥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一精确度,对时间和空间同时做出精准的了解。
数据显示,晚明时期几乎是“最冷的”
通过海运和大运河,江南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元兀鲁思的首都大都。然而由于占据浙江的方国珍和占据淮东、江苏的张士诚的阻挠,江南的物资已经无法运抵。占有中央财政八成的盐的专卖收入也陷入危机。而且成为国际贸易基地的江南沿岸城市相继失守。忽必烈所创建的经济体系本来以江南为主,但是现在那里已经失去了作用。1345年,掌握大元兀鲁思实权的脱脱决定亲自南伐。当时脱脱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组编了过于庞大的军队。凭借这种占绝对优势的力量眼看就要消灭张士诚军,然而在这一当口军中却发生了与朝廷串谋的武装政变。脱脱被俘,失去总指挥的大元兀鲁思军四散而退。其后,大元兀鲁思的中央政权就失去了总领一切的人物,几个派系的首领在朝廷内外展开争斗,平定江南已不可能。
脱脱书法
江南诸势力自身的实力,本不值一提,但是它们却很幸运,靠着大元兀鲁思政权的“自毁”而得以生存,并就长江流域的霸权展开了争夺。1363年,朱元璋逆转,战胜了陈友谅。就此,大势已定。此前一年,曾将自立为皇帝的白莲教教主韩林儿揽入庇护之下的朱元璋,当上了整个红巾军的首领,他又暗杀了韩林儿,打败张士诚和方国珍,控制了江南地区。1368年,朱元璋改金陵为南京,并于其地即皇帝位。明朝的北伐军开始北上。疲于连年天灾和歉收的华北地区各城,大多不战而降,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山西军阀扩廓帖木儿和其他蒙古各军团不去救援,皇帝妥懽帖睦尔携大元兀鲁思的宫廷、政府和军队北奔上都,再退应昌。明军进入大都城,烧杀抢掠,一派野蛮行径。与蒙古兵不血刃进入杭州城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常的中国史以此为“元朝的灭亡”。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但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以江南为根据地的明朝和占据蒙古高原的大元兀鲁思一直处于激烈的对峙状态。双方隔华北相抗衡。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局势不时发生变化,趋势难定。明朝一方,经历了朱元璋滥杀朝廷要人和官吏等异常曲折的政治过程。蒙古和明朝,双方相互重复着过失。而所谓明朝于1368年一下就确立了在中华的统治的一般说法,只能是错误的。1370年,妥懽帖睦尔死于应昌。继皇帝位的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占据哈剌和林,从蒙古本土联系辽东、甘肃、云南等方面的蒙古各军团,与明朝保持南北对峙的态势。
明朝与北元的对峙
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其弟脱古思帖木儿继立。不久,他计划大举反攻明朝,与掌握辽东的札剌亦儿氏的领军人物纳哈出相呼应,准备南下。假如这一计划顺利实施,明朝就危在旦夕了。可是,又是天灾和歉收袭击了蒙古。苦于粮荒的纳哈出,空拥二十万大军的绝对优势,最终还是不战而投降了明朝。这样,成了孤军的脱古思·帖木儿的朝廷和政府,1388年在阔涟·捕鱼儿地方遭明军突袭,大败。脱古思·帖木儿在逃跑途中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弑杀。1392年左右,也速迭儿即位。忽必烈王朝就此迎来了终结。其后,在蒙古高原上有非忽必烈系的成吉思汗后裔被推选为大汗。
捕鱼儿海即今贝尔湖一带
而掌握了中华的明帝国出于政权的立场,对蒙古以“胡元”等相称以示蔑视,自己标榜为中华,但实际上不容否认的是,它继承了蒙古帝国和大元兀鲁思多方面的遗产,始终处于其浓厚的影响之下。遗产和影响涉及国家、政权、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此暂不作详述。不过,扩大了的中华地域和多种族共存的社会最能反映出这一点。明帝国试图将满洲地区南部和云南、贵州直接纳入版图、对包括西藏高原在内的周边地区施加影响力的做法,不外乎是蒙古时代的继续。顺带提一句,以郑和为象征的永乐朝大航海,也不过是沿袭了忽必烈以来的航线。而且郑和的大船队也被过分夸大,动辄就说什么开始于承载量八千多吨之宝船等一系列的“宏伟之梦”。可是,如此巨大的船体是靠扬帆航行的吗?木结构船的承载量说来充其量也就四百吨级,如果超过此数,那么在印度洋的波涛骇浪中船早就彻底粉身碎骨了。对单一史料的理解偏差以及过于丰富的想象,都会催生假象。
郑和下西洋主题绘作
而前往蒙古高原的人只不过是大元兀鲁思中的一部分而已。那些人们并不一定都是所谓的“蒙古人”。但是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逐渐形成民族意义上的“蒙古人”,他们横跨戈壁南北的居住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蒙古高原。而且,蒙古帝国的记忆产生了很多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成为大清国建立的无形力量,但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现代化”的风暴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