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看待:回鹘真的一直都是大唐帝国的“好外甥”吗?(增补版)

文化   2024-11-27 10:44   北京  

历史上的回鹘汗国,是继匈奴、柔然、突厥汗国之后,第四个主宰大漠南北的奴隶制游牧政权。

那么问题来了,回鹘人最早崛起于何方?与唐朝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回鹘汗国疆域

1

回鹘的发端:护输复国

学界普遍认为,身为“铁勒九部”之一的回鹘,发祥于6世纪后半叶,首领世袭瀚海大都督一职。

东突厥汗国崛起后,他们中的大部分被迫迁至唐朝境内,后被安置于河西甘州、凉州即今甘肃张掖、武威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等地,与同属铁勒九部的契苾、浑、思结三部一起统编为“赤水军四部”,首领仍世袭各自的都督名号。因回鹘势力最大,因此其首领兼任“赤水军使”一职。
开元十年(727),曾“为回鹘所轻”的王君㚟(chuo)升任凉州都督,“回鹘等怏怏,耻在其麾下”。对此,后者“依法绳之”以示回应。于是,回鹘“密使人诣东都自陈枉状”。王君㚟得知后,旋即以“回鹘部落难制”为由,诬告四部可能有谋反倾向。
很快,玄宗派内廷使者前去质询,但回鹘方面未予以理睬。其结果就是,时任瀚海大都督承宗被流放到了瀼州即今广西防城港西南一带,其他大小首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回鹘上下一致推举承宗的亲族成员、以“明智治国”著称的瀚海司马护输为首领,于开元十二年(729)起兵发动了反唐暴动。在诛杀了王君㚟之后,护输携部众迁徙至祖居之地,即位于漠北的鄂尔浑河一带(中文史料中的“嗢wa昆之野”),与留守与此的回鹘人众汇为一体。
因此在以《九姓回鹘可汗碑》为代表的回鹘文史料当中,都会重点提及“护输复国之功”。换言之,回鹘人一致将自己的“建国史”追溯到了“护输复国”的开元十二年(729)。
鄂尔浑河,蒙古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后杭爱省的杭爱山脉

2

后突厥之乱和回鹘崛起

贞观四年(630),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二十一年(647),唐朝设立燕然都护府,统辖管理漠北突厥以及其他铁勒诸部。龙朔三年(663),更名为瀚海都护府;总章二年(669)更名为安北都护府。

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漠北局势基本保持着稳定。但由于朝廷经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双方关系日趋疏远,突厥上层暗流涌动。
进入7世纪下半叶,吐蕃日渐兴起,一度将势力延展至河西走廊以及更西部的广大地区。基于制衡吐蕃扩张的需要,唐朝不得不将原本驻防于北境的优势兵力抽调至西北一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驻牧于阴山一带,一直与唐朝关系不睦的阿史那骨咄禄于永淳元年(682)宣布脱离唐朝,建立独立政权。在暾欲谷等大臣的辅佐下,他历经十余年统一了整个漠北。后世将他建立的这个政权称为“后突厥汗国”或“第二突厥汗国”。
巅峰时期的后突厥汗国(图via史图馆)
在后突厥汗国,依然维持着“兰突厥”贵族即阿史那、阿史德两大家族联合执政的局面。其中,阿史那家族是可汗的直系后裔,阿史德家族通常是与可汗结亲的对象,相当于外戚。
进入8世纪以后,伴随着阿史那家族内部以及两大“兰突厥”家族之间的矛盾的日益尖锐,漠北政局日趋不稳。
开元二十二年(734),幼主苾伽骨咄录即位,他的母亲阿史德婆匐临朝称制,主持朝政。汗国的军队主要由他的两个堂叔执掌,其中东路为左杀(即设,突厥官名),西路为右杀。
一方面,阿史德婆匐的独断专权,逐渐激起了阿史那家族成员的集体不满;另一方面,日渐成熟的苾伽骨咄录有了回收兵权的想法。
开元二十九年(741),苾伽骨咄录与母亲合谋诱杀了右杀,夺其军队。见局势对自己不利,左杀判阙特勤先发制人,击败并诛杀了苾伽骨咄录,漠北局势变得更为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突厥人的习惯法,可汗家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身为“旁支”的判阙特勤的“臣弑君”行为,是一种大逆不道。因此,他一下子成为了其他阿史那家族成员的眼中钉。
基于巩固权势的需要,自知理亏的左杀判阙特勤破格提拔了大量非“蓝突厥”出身的部落首领。比如他任命同为铁勒九姓之一的同罗首领阿布思为西叶护,仆固首领乙李吸拔为东叶护。
天宝元年(742),左杀判阙特勤被杀,其子乌苏米施被拥立汗。次年,乌苏米施战败被俘,他的弟弟被拥立为汗,史称白眉可汗。

阙特勤碑

3

回鹘汗国的诞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异姓势力的崛起给了回鹘崛起的良机。比如同为阿史那家族旁支之一的拔悉蜜部首领阿史那施,就在本部人众以及回鹘和葛逻禄的支持下自立为汗。

他仿效左杀判阙特勤,擢用回鹘首领骨力裴罗为东叶护,葛逻禄首领顿毗伽都督为西叶护。在回鹘语中,“骨力裴罗”有“雄健晓武”之意。关于他的身世,有人认为他是护输之子,也有人认为他是瀚海都督承宗之子。
在复杂变幻的权力角逐进程中,骨力裴罗充分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与机智的政治才华。他先主动拥护阿史那施为可汗,进而取得了东叶护的地位,然后又联合葛逻禄先后击败了左杀判阙特勤与乌苏米施可汗,同时降服了仆固和同罗两大铁勒强部。
在羽翼渐丰之后,骨力裴罗不仅主动摆脱了阿史那施的控制,还再度联合葛逻禄于天宝三年(744)将之击败。
据史料记载,葛逻禄长期游牧于伊吾西,焉耆北,傍白山一带,属于铁勒分支之一,一直以英勇善战和热情好客著称,最早游牧于阿尔泰山南麓。因为该部主要由谋落(薄落)、炽俟(职乙)和达契等三大部落组成,因此回鹘文著述经常称其为“三姓葛逻禄”。
在收编了阿史那施的部众之后,骨力裴罗又挑起了针对葛逻禄的战争,并顺利将之击败,“于是,三姓葛逻禄心怀恶意地逃走了,他们在西方进入了十箭的地方。”
《九姓回鹘可汗碑》残片
天宝三年(744),骨力裴罗在杭爱山下的大帐外举行了称汗仪式,汗号为“骨力裴罗骨咄录毗伽阙可汗”,直译为“雄健骁武睿智英毅可汗”。不久,唐朝遣使册封其为“奉义王”,表达了对他的初步认可。
天宝四年(745)初,骨力裴罗击败并诛杀了白眉可汗。至此,后突厥汗国彻底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与此同时,他遣使送白眉可汗的首级到长安报功。作为奖励,唐朝在宫廷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不仅敕封其为“骨咄录毗伽阙怀仁可汗”,还加封其为左骁员外大将军。
继承了后突厥汗国领土的回鹘汗国可谓“斥地愈广”,在巅峰时期“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基本上涵盖了今天的蒙古国全境。
在首领顿毗伽都督(叶护)的率领下,被击败的葛逻禄人不得不举部西迁,一度迁徙到了西域一带。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为了彻底征服这一劲敌,骨力裴罗决定亲自率大军西征。根据《磨延啜碑》中的记载,他就是卒于此次西征的途中。
对于骨力裴罗的去世时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认为是天宝四年(745),《唐会要》认为是天宝六年(747)。考虑到《磨延啜碑》认为他西征葛逻禄的时间为天宝四年(745),因此《唐会要》的说法可能更准确一些。
《磨延啜碑》残片

4

葛勒可汗的大一统征程

骨力裴罗死后,“子磨延辍立,国人号为葛勒可汗”,他的汗号全称为“登里啰没蜜施颉翳徳蜜施毗伽可汗”,直译为“自天生封疆大治天智可汗”。

语言学家认为,“磨延啜”为其即位前的爵号,“葛勒”的本意为“黑色”,可以引申为“大”。因此,“葛勒可汗”似乎有“黑民中的大可汗”之意,引申有“诸姓部落共主”的内涵。
据史料记载,葛勒可汗一直以“勇悍、善用兵”著称。在他在位时期,不仅彻底击败了葛逻禄与黠戛斯这两大劲敌,还帮助唐朝从安史乱军手中夺回两京即洛阳和长安,将汗国推向了一个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葛勒可汗似乎并不是一个残忍、嗜血的可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中的记载,他在击败葛逻禄之后,“没有消灭普通的部众,没有抢掠其居帐和马群”,以争取这些部落的主动归附”。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负隅顽抗者,他丝毫不留情面,“抢走了他们的马群、财物、姑娘、妇女”。
天宝九年(750)初,葛勒可汗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击败并降服了黠戛斯联盟之一的乌斯部,“二月十四日,我作战于剑河,那年乌斯人内属了”。
天宝十年(751),黠戛斯与葛逻禄以及其他多个被回鹘击败的铁勒部落结为联盟,准备大举反攻。但就在同年七月,怛罗斯之战爆发,唐军遭遇惨痛失利,受召参战的葛逻禄也损失惨重,反击回鹘一事就此搁浅。
怛罗斯之战示意图
见局势对自己有利,一直以逸待劳的葛勒可汗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将这些老对手们彻底一一降服。
十一月,他兵分两路并亲率精锐之师发动西征。十八日,“我把三姓葛逻禄击败了”。另一支回鹘骑兵挺进叶尼塞河流域,再次击败并彻底征服了乌斯部,“给乌斯部众委派了都督。”
天宝十二年(752),葛逻禄联合拔悉蜜等部发起了反击,兵锋一度直抵回鹘汗国腹地。最终,双方在杭爱山下展开了终极决战,回鹘最终取得了胜利。
截至天宝十五年(755),葛勒可汗不仅基本上完成了一统漠北以及平定西域的大业,还“令粟特人和唐人在嗢(wa)昆河(鄂尔浑河)上建造了富贵城”。
《磨延啜碑》所在地

5

出兵南下,协助平定安史叛军

天宝十五年(755)冬十月,身兼唐平卢、范阳、河东三道节度使的粟特裔将领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客观地说,“安史之乱”让唐朝从辉煌盛世的顶峰迅速跌至幽暗的深谷。因为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在四方边镇驻守,因此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两京”之一的洛阳。

作为主将之一的高仙芝决定固守潼关,“以固促京畿”。遗憾的是,由于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很快以“失律丧师”之罪将之处死。不久,唐朝任命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同时抽调了原本驻防于陇右和河西的20余万兵力镇守潼关。
与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不仅坚持固守潼关,以逸待劳,还多次击败了来犯的叛军。讽刺的是,因为玄宗相信了杨国忠“哥舒翰意在谋己”的谗言,不断派遣使者催其出战。
天宝十六年(756)六月,被迫出关的唐军与安史叛军展开了一场“不可能取胜”的决战,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安史之乱”示意图
很快,安史叛军迅速攻陷长安。玄宗逃至四川,太子李亨中道别奔灵武(今宁夏银川地区),投奔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七月,他为朔方诸将推举为帝,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同时遥奉玄宗为太上皇并下诏四方发师勤王,全力平叛。
值得注意的是,趁哥舒翰统兵平叛、边备空虚的有利时机,吐蕃发兵侵占了陇右道的几乎全部辖区;反观回鹘方面,始终秋毫无犯,没有做出任何的小动作。鉴于此,唐朝决定向回鹘借兵平叛。
第一批回鹘援军由将领葛罗支统率,“先以二千骑掩至范阳城下”,直接威慑到了叛军大后方,极大程度缓解了唐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压力。十一月,这支回鹘精骑与朔方节度郭子仪兵合一处,“破同罗贼三千于河上,尽收其器械、驼马、辎重、旗蟠等”。
在得知联军取胜的消息后,肃宗非常高兴。“(757年)正月,回鹘大首领葛逻支将军来朝。他日,帝亲引上殿,赐食并赐赉,慰其意而遣之”,给予了非常高的礼遇。
回鹘骑兵想象图
至德二年(757)五月,郭子仪所部在今西安以西的清渠,被叛将安守忠所败,残部只能退守武功(陕西武功西北)。不得已,“(唐)乃遣中官窦汉使于回鹘,令其发兵”。
很快,回鹘派出了第二批援唐军队。这支军队由葛勒可汗的长子叶护太子亲自统领,与首批援军相比,这支军队兵马更多,战斗力更强。六月,回鹘的前锋部队抵达唐朝,“首领、大将军多揽等十五人入朝。赐食、衣物有差”。
闰八月,唐朝任命广平王李俶(即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统兵平叛。九月初三,叶护太子亲率四千回鹘精骑入唐,受到了隆重礼遇,“帝亲宴慰,赐以金帛器物,恣其所欲”,“又命元帅广平王见叶护,约为兄弟”。
尽管当时唐朝物资筹集已非常困难,但仍为回鹘援军提供了特殊优待,“其军日给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石”。
广平王李俶(唐代宗)与郭子仪(右)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还与回鹘签订了密约。双方约定,“克城(洛阳和长安)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鹘”。
九月,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等人,率兵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不久,唐军抵至长安城南的香积寺附近,与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狭路相逢。
在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中,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回鹘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旧唐书》中如是写道:
归仁先薄我军,我军乱,李嗣业奋命驰突,擒贼十余骑乃定。回纥以奇兵出贼阵之后夹攻之,贼军大溃,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贼将张通儒守长安,闻归仁等败,是夜奔陕郡。回纥望见,逾山西岭上曳白旗而趋击之,直出其后,贼众大败,军而北坑,逐北二十余里,人马相枕藉,蹂践而死者不可胜数,斩首十余万,伏尸三十里。
香积寺之战对峙图
次日,李俶率军进入长安。按照约定,战斗结束以后,回鹘骑兵可以入城劫掠,但李俶亲拜于叶护大子马前,诚恳地表示,“今始得西京,若邃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洛阳)乃如约”。面对李俶的请求,叶护太子做出了重大让步,没有让麾下军队进城劫掠。
得益于回鹘军队的支持,唐军不仅迅速收复了长安,并于同年十月成功收复了洛阳。此时,唐朝只能兑现承诺,放任回鹘纵兵大掠。
面对如狼似虎的回鹘骑兵,不堪劫掠的城中百姓门主动筹集罗锦万匹,“以赂回鹘”。叶护太子旋即终止了属下的劫掠行为。由此可见,他本人始终保持着对唐朝较为友好的态度。
总的来说,为了击退安史叛军,唐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不管怎么说,自家的宗庙社稷好歹算是保住了。作为对回鹘出兵的酬劳,唐朝不仅许诺“每年输绢二万匹,至朔方支取,垂为定制”,还颁诏“授叶护太子为司空,封忠义王”。
从这以后,双方关系由昔日的“宗藩之国”转变为了“兄弟之邦”,行“敌国之礼”。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唐朝国势衰微的真实反映。
一片狼藉的唐朝城市

6

趁人之危的册封与和亲

作为“天下中心”与东亚第一强国的唐朝的皇帝,享有征召属国或藩部“助国讨伐”的权力。因此,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身为“属国”最高统治者的葛勒可汗之所以会遣兵助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沿袭着这一传统。

不过话说回来,两批入唐的回鹘援军在亲眼目睹了唐朝的衰落之后,很快就对“宗主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叶护太子率领偏师南下援唐的同时,葛勒可汗正率领主力部队亲征黠戛斯和葛逻禄。因此,葛勒可汗的次子移地健,一直承担着监国的角色。据史料记载,这位仁兄不仅精于政事,且与善于经商的粟特胡人交好。在他监国摄政的这段时间,他迅速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在国内政坛的地位日趋稳固。
作为对比,叶护太子率领的入唐回鹘援军,固然得到了“每年输绢二万匹”的厚礼与洛阳城的“罗锦万匹”,但与密约中的“(两都)金帛子女,皆归回鹘”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考虑到自身兵员和战马所付出的重大损耗,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移地健为首的强硬派的责难。因此,叶护太子在归国后不久就获罪被杀,移地健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汗位继承人——他便是后来的牟羽可汗。
《牟羽可汗入教记(回鹘文)》残片
伴随着叶护太子的回国,回鹘援军也陆续被召回。失去了回鹘军队援助的唐朝军队元气大伤,再度遭受重创。不得已,唐朝不得不第三次向回鹘请求增援。
但与前两次的干脆态度截然不同,回鹘方面提出,必须在满足册封与和亲这两大条件之后方可出兵。在今天看来,“求册封”就是要求唐朝承认“回鹘可汗享有与唐朝皇帝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至于“求和亲”,就是胁迫唐朝以皇室子女充当人质。
按照惯例,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游牧政权和亲时,公主人选通常都不是皇帝的嫡女而是相对“远支”的宗室女,而且她们大多会被册封为大可敦(皇后),享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但回鹘方面不仅要求出嫁女子为皇帝的亲生女,而且她在嫁过来之后也只能做回鹘可汗的“妃妾”。由此可见,回鹘上下对唐朝的颓势已经了然于胸。
另据《旧唐书》当中的记载,乾元元年(758)五月,“回鹘使乙亥阿波八十人,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六人并朝见,至阁门争长。迫事舍人分左右,从东、西门并入”。
众所周知,疆域跨有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的最强国家之一,使臣在唐朝享受特殊礼遇倒也无可厚非。不过话说回来,回鹘使臣居然也同样享有这一“位列诸藩七长”的礼遇,进一步说明一些难以启齿的现实了。
唐肃宗画像
六月戊戌,肃宗亲自“宴回鹘使于紫宸殿前”。面对对方提出的苛刻要求,迫于形势的肃宗只能全盘答应了下来。不久,回鹘方面“遣达亥阿波来迎公主,并献马五百匹,貂裘、白蚝等,又遣宰相帝德领骁骑三千,助国讨贼”。
秋七月丁亥,唐朝正式颁诏册封肃宗次女为宁国公主,出嫁葛勒可汗。对于此番和亲与册立可汗的仪式,唐朝官方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担任册立使与和亲使的首席使者是肃宗的堂弟、汉中王李瑀。
但不可否认的是,送亲仪式空前隆重的背后,夹杂着一股落寞和悲凉。据《旧唐书》中记载,肃宗本人一直护送宁国公主至咸阳磁门驿。临别之际,“公主辞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上流涕而还。”
需要指出的是,宁国公主并未跟随大队人马北上,因为葛勒可汗此时正与黠戛斯鏖战于叶尼塞河河畔。因此,北上的唐朝使团主要履行的是册封任务。
回鹘汗国盛期在黠戛斯地区(今俄罗斯)的夏宫
但可以预料的是,对葛勒可汗的册封仪式肯定是非常不顺利的。因为按照惯例,册封仪式本为宗主国对藩属国君主的顺利即位所举行的政治仪式,里面有着很强的“主权授予”的内涵。因此,该仪式不仅要求册封使者立而宣诏,还要求属国国君必须行跪拜礼。
不过话说回来,葛勒可汗肯定不会理会这些。据《旧唐书》记载,唐朝使臣到达后,“(葛勒)可汗衣赭袍胡帽,坐帐中榻上,仪卫甚严,引瑀等立于帐外”。在一行人等进来以后,葛勒可汗气势凌人的表示,“我与天可汗乃两国之君,君臣有礼,何得不拜?”
对此,李瑀不卑不亢地指出,“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见李瑀态度坚决,葛勒可汗只得“起身奉诏,便受册命”。
次日,葛勒可汗正式册封宁国公主为可敦。“蕃酋欢欣曰:‘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瑀所送国信缯彩衣服金银器皿,可汗尽分与衙官、酋长等。及瑀回,可汗献马五百匹、貂裘、白赩。”
八月,回鹘王子骨啜特勒与宰相帝德等骁将三千人“助国讨逆”。九月甲申,“回鹘使大首领盖将等谢公主下降,兼奏破坚昆五万人,宴于紫宸殿,赐物有差”。十二月甲午,“回鹘使三妇人,谢宁国公主之聘也,赐宴紫宸殿。”
因为宁国公主并非葛勒可汗正室,所以婚事并不隆重,比如《磨延啜碑》仅以“(唐人)来了,把其二女(作为献礼)”一句草草收场。
电视剧《紫钗奇缘》宁国公主形象

7

双边关系的微妙变化

第三批援唐军队的战斗意志并不强烈,对后续的平叛战争也未起到多大的决定性作用。

乾元二年(759),“回鹘骨啜特勤等率众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于相州城下战,不利”。可即便如此,肃宗依然给予了回鹘援军的高级将领们以极高礼遇。对此,《旧唐书》中如是写道:

三月壬子,回鹘王子骨啜特勒及宰相帝德等十五人自相州奔于西京,肃宗宴之于紫宸殿,赏物有差。其月庚寅,回鹘特勒辞还行营,上宴之于紫宸殿,赐物有差。乙未,以回鹘王子新除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置,骨啜特勒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
同年夏四月,葛勒可汗去世。得知此事后,与叛军作战的骨啜特勤、帝德等人纷纷率部回国奔丧。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唐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可汗死,国人欲以公主殉,主曰:“中国人婿死,朝夕临,丧期三年,此终礼也。回鹘万里结昏,本慕中国,吾不可以殉。”乃止,然剺面(用刀划脸颊以表示悲戚)哭,亦从其俗云。后以无子,得还。
回鹘贵族佩戴的金耳环
伴随着唐朝国力的日趋衰弱,回鹘变得更为肆无忌惮。比如他们会将本国的马匹运送到唐朝,强行要求用马换绢,其价格即“马价绢”是一匹马等于三十到四十匹绢帛。
有一次,回鹘将两万匹马运到唐朝,要求换“马价绢”五十万匹。因为唐朝方面实在不能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绢帛,双方经过反复交涉后才减至半额,好不容易了却了此事。
除此之外,居于长安城内的数千回鹘人不仅经常在街头或市场上耀武扬威、惹是生非,他们的所有费用都由外事部门鸿胪寺负担。
但不管怎么说,伴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唐朝与回鹘的关系逐渐进入到了稳定时期。
进入9世纪以后,回鹘汗国迎来了全盛期。资料显示,位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喇巴喇哈逊”遗址就是当时的汗庭所在地,被称为“斡尔朵八里”,四周被城墙环绕,城内建造有宫殿、定住集落以及摩尼教的寺院,是一座充满了国际色彩的游牧文化都市。
更有趣的是,伴随着与唐朝以及中亚的贸易的日趋兴盛,回鹘人的游牧民族的痕迹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淡化,生活方式转向了游牧都市生活,大量的人们走向定居并成为了商人。
斡耳朵八里故址

8

尾声:回鹘人的结局

进入九世纪以后,无论是唐朝还是回鹘汗国,都出现了大幅衰弱的迹象。
太和六年(832),被唐朝册封为彰信可汗的胡特勤成为了回鹘汗国的最高领导人。在他即位以后,在与唐朝达成和平关系的同时,主动寻求对外扩张,使得回鹘有了些许复苏的迹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集团内部再度出现了权力之争原因很简单,连年的对外征战并未给贵族阶层乃至普通游牧民们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利益。
或许是提前有所预感,彰信可汗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反对自己的粟特人安允合和回鹘贵族特勒柴革。预感不妙的宰相掘罗勿,在沙陀人的帮助下一举击败了彰信可汗,迫使其自杀而亡。不久,掘罗勿推举宗室成员㕎馺特勒特勒为可汗。与此同时,反对掘罗勿的回鹘别将句禄莫贺逃到了黠戛斯,试图借兵夺回权力。
开成五年(840),十万黠戛斯大军开入漠北,直接摧毁了回鹘汗国。回鹘部众“种族离散”,纷纷向外迁徙。资料显示,约十余万回鹘人选择南迁,进入到了内蒙古以及以南地区。
莫高窟第61窟《回鹘公主供养像》局部
不过话说回来,大部分回鹘人选择向西迁徙。
其中一支在西州即今吐鲁番一带安顿了下来,因为西州治所在高昌(又称交州),这一支回鹘人通常被称为“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突厥世系》指出,“离散后的畏兀儿人民,有一部分到了别失八里城一带定居下来,从事耕作”,成为了“城郭之民”。
在迁居高昌初期,高昌回鹘人一直使用古突厥文,后来采用粟特字母创制出了回鹘文。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回鹘文成为了西域地区最具权威性并广泛通行的文字之一。
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一度将高昌回鹘收为附庸。蒙古帝国崛起以后,高昌“亦都护”决定脱离西辽并归顺成吉思汗。至此,高昌回鹘正式被纳入到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回鹘文文献
还有一支进入中亚地区,以巴拉沙滚(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南)为中心,联合葛逻禄、处月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巅峰时期的喀喇汗王朝,统治范围囊括了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新疆中西部的广大区域,涵盖了回鹘、突骑施、葛逻禄、粟特等众多民族。
11世纪中期,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建都于喀什噶尔的东喀喇汗王朝和建都于撒马尔罕城的西喀喇汗王朝。12世纪,西辽几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的全部领土,但并没有摧毁其政权,而是将其置于臣属地位。1211年,东喀喇汗王朝灭亡;1212年,西喀喇汗王朝为新兴的花拉子模灭亡。
喀喇汗王朝和高昌(西州)回鹘,都是原回鹘汗国的分支
总而言之,迁徙至西域的回鹘人融合了游牧于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的突厥语各部以及定居于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阗语的土著居民乃至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汉人、蒙古人等民族。进入16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

大家呆着没事儿
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小红书哈
现在已经满100人了
争取破1000啊!

另外,我的喜马拉雅频道正式上线了!欢迎诸君收听、点赞和订阅哈。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这边可以同步一下。

推荐阅读:

曾为大清领土的海参崴,为什么如今已毫无“中国痕迹”了?

理智看待:哈萨克斯坦究竟是不是金帐汗国的“真正后裔”?

一文概述:为什么满清能够轻松入关并占据北京?

简单聊聊:《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

满洲的致胜之道:他们为何能够迅速荡平中原?

在当下,男女真的“平等”吗?

杉山正明锐评:元朝为什么会覆灭?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
大汗的怒涛:为什么忽必烈要两次讨伐日本?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古代中国之文献史料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蒙古灭南宋”
杉山正明锐评:蒙古再造“大中国”?
理智讨论:当代日本人是如何“再造历史”的?(增补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内涵的沧桑演变(增补版)
一文综述:什么是“中国”?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国人“全民反华”?
理智讨论: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女性印象”究竟有多差?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