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文化   2024-11-30 12:20   北京  

自从公众号被拉闸以后,感觉流量有点欠火候。所以,还望诸君抽空帮忙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感谢!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大陆和台湾一直都是“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在蒋氏父子治台时期,台湾地区也一直秉承着传统的“爱国教育”,大力号召当地人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但让人感到唏嘘的是,时下台湾年轻一代人的“中国认同”感,似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弱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台湾年轻一代的“中国认同”感越来越弱了?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认同”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时间流变?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台湾日月潭

1

持续下行的“中国认同”

客观地说,尽管很多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年轻艺人们一再坚定不移地表达着对于“两岸统一”和“一个中国”的认同感。但冰冷的数据告诉我们,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台湾年轻一代的主流认知。

台湾中研院(Academia Sinica)会每隔五年,对台湾地区的18岁以上的普通民众进行一次名为“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民意调查。
调查问卷的首页,大致长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年度的调查问卷中,都会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下面有好几种对自己的称呼,请问您觉得哪一项对您最适合?”问卷的备选项主要有以下几个:
  • “我是台湾人”

  • “我是中国人”

  • “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二者都认可,但对台湾的认同感大于中国)”

  • “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二者都认可,但对中国的认同感大于台湾)”

  • “其他”(可忽略不计)
简单来说,“我是台湾人”是纯粹的“台湾认同”,也可以理解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但不是中国人”。后面的三个选项,因为都有“我是中国人”的字样,所以均可纳入“中国认同”的范畴。不过话说回来,当不同选项的“认同感指数”,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中国认同”的比例,着实在下降
结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个年度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迅速得出结论: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国认同”在台湾呈现出了幅度不小的下降趋势。
具体而言:
在2000年,高达45%的台湾人持有“中国认同”感。由此可见,过往推行的“中国认同”教育,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到了2010年,持“中国认同”的人口占比,已经下降到了31%,缩水了近三分之一;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再度下降至22%,又比十年前缩水了近三分之一。
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持续下行的趋势很难出现“逆转”的情况。这种趋势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面提到,持有“中国认同”的台湾人,只占到了当地总人口的两成左右。那么问题来了,究竟都有哪些人在坚持“中国认同”?
数据显示,约占台湾总人口10%左右的“外省人”,即解放战争后从大陆迁徙至台湾的移民及其后代,是持有“中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生于1970年及更早的“外省人”当中,有近70%的人是“认可中国”的。
不过还是回来,70后以及更年轻的“外省人”的“中国认同”感,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数据显示,近八成的90后“外省人”只持有“台湾认同”。实际上,这一数据与本省闽南人和客家人几乎相差无几,甚至比原住民还要少。
相比之下,会讲“台语”、约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三的本省闽南人,约占人口10%的本省客家人以及约占人口2%的原住民族群等其他“本省族群”,持有“中国认同”的占比大多在20%上下浮动。
台湾人的“中国认同”感,总体而言是持续下降的
总而言之,坚持“中国认同”的台湾人,主要是一群中老年的“外省人”以及“本省人”中的一小部分。这就意味着,单纯依靠“两岸一家”、“血浓于水”的话术来号召台湾的年轻人寻求“中国认同”,恐怕很难取得什么实际效果。

2

日趋严重的认同危机

从1992年开始,台湾政治大学选研中心会每隔半年就“岛内认同趋势分布”与“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等问题展开民意调查,访问对象为居于台湾地区(不含金门、马祖)的年满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

坦诚说,这份调研数据同样也能较为清晰、客观地反映当前岛内民众的“中国认同感”以及两岸立场。
对于抽样调查的解释
在建构台湾人/中国人认同时,问卷题目是:
我们社会上,有人说自己是“台湾人”,也有人说自己是“中国人”,也有人说“都是”。请问您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中国人”,或者“都是”?
研究依照受访者回答分成四类,分别是“台湾人、中国人、(二者)都是、无反应”。
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
总的来说,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的人数占比在整体上呈现着上升趋势,并从2008年以后逐渐与“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一选项拉开了差距。进入2010年以后,认为自己“只是中国人”的人数一直呈现着低水平状态,近五年都不足3%。
最新一期的数据显示:
认同自己“只是中国人”的比例,从1992年的25.5%跌至2.2%,创下了历史新低;认同自己“只是台湾人”的比例飙升至64.3%,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两种身份都认同者从上一期的32.0%小跌至30,4%。
需要指出的是,在“认同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群体中,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未定关系,相当一部分“文化中国人”并不认可“两岸统一”,他们可能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带有“拒统”心理。由此可见,支持“两岸统一”并不是岛内主流。
结合近几年的数据看,每次调查人数大约在6000—7000人之间
围绕“统独立场”所提出的题目是:
关于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有下面几种不同看法。1、尽快统一;2、尽快宣布独立;3、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统一;4、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5、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6、永远维持现状。7、无反应。请问您比较偏向哪一种?
统独立场趋势分布
总的来说,希望“维持现状”者依然占据着大多数。其中,认同“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与“永远维持现状”者之和超过了60%。可以说,大多数岛内民众或许不认同“两岸统一”,但也不希望与大陆“彻底割席”。
最新一期的数据显示:
希望“尽快统一”的人数占比为1.1%,是七个选项中最低的,甚至低于单一中国认同的比例。实际上,自2018年以后,这一数字从未超过1.5%。
希望“尽快独立”的顽固分子也不是岛内主流,3.8%的占比只比“坚定统派”高一丢丢而已。
“偏向统一”的人数占比,从上期的6.2%跌至5.5%;“偏向独立”人数占比,从上期的21.5%小升至22.4%,但略低于前几年。
由此可以推测,有“台独”倾向的温和派分子,可能会在后续几年呈现出缓慢上涨的趋势。
希望“永远维持现状”的比例从上期的33.2%上升至33.6%,再度创下新高。实际上,这一选项的比例一直呈现着长期递增的趋势。
希望“维持现状再决定”的比例从上期的27.9%小跌至27.3%,尽管占比较高但在整体上呈现着下滑趋势。位于台南的孔庙

3

“中国认同感”为何持续走低?

“中国认同”在台湾的持续走低,似乎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

客观地说,台湾80后、90后的“中国认同”感的持续下降,可以归咎于民进党执政(2000)后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作祟。但是,70后“外省人”的“中国认同”感的持续下降,显然和教育没太大关系。毕竟,进入新世纪之初,最大的70后已经“奔三”了。

在2000—2010年间,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台湾人的“中国认同”感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1970年为节点,这种下降趋势变得极为明显,即已经逼近了20%。
反倒是在2010—2020年间,即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的时期, “中国认同”感的下降幅度反倒出现了一定的“舒缓趋势”,降幅大致在5%—10%之间。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台湾人持“中国认同”感的比例已经很低,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也变得极为有限。
台湾人的“中国认同”感,总体而言是持续下降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台湾人的“中国认同”感越来越低了?对此,台湾当地的学者们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首先,这些人认为,这是台湾“民主化”的结果。
具体而言,无论是“立委”还是所谓的“总统”,都是由台湾人自己选出来的;所有政策的颁布和施行,都是由“自己选出的‘政府’决定的”。
对于这种“政治制度”持,大部分人一直持较为认可的态度。
其次,被压抑和贬低已久的台湾本土文化(比如说台语,台湾史地的学习等)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
比如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台湾史、台湾地理等内容的占比。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在当地“一家独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了“削弱”。
第三,旨在强化台湾人“台湾认同”的叙事方式。
不论是民进党推崇的所谓“台湾四百年史”,还是国民党推崇的所谓“台湾经济奇迹”,都向“一个中国”的理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第四,台湾当代人更热衷于本土文化。
以流行文化领域为例,台湾的年轻一代人,更倾向于关注本土的艺人和影音作品。这种对于台湾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变得“对中国越来越没有感觉”。
航拍澎湖列岛

4

如何解决认同问题?

站在我们的角度,台湾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拼图;但如果站在台湾年轻一代的角度观察,他们并不一定会认可我们的善意。更何况,即便是那些持有“中国认同”的台湾人,也未必都会坚定支持“两岸统一”。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舒缓并解决台湾年轻一代人的“认知差异”?或许,以下几个方法可以进行尝试:
首先,引导台湾年轻一代的双重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国家和民族认同“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是可以改变和引导的。实际上,台湾人“中国认同”和“台湾认同”的颠覆性变化,就是最好的写照。
我们想说的是,“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是可以“共存”的。在台湾中研院的调查问卷中,之所以会设置“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和“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两个选项,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这一道理。
对此,台湾学者张亚中教授认为,“两岸可以先保留对自己的认同,也开始强化对整个中国的认同,也就是‘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认同”。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是符合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两岸青年是未来各自政体的主人翁,也是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角。既然知道双方不同政体是最大的问题,那么彼此都应让自己的脑袋更灵活、新鲜,发挥更大的创意,最终实现有效解决问题。
高雄港城风光
其次,促进双方青年群体的深度交流。
台湾青年个性鲜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了解大陆。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两岸青年体验式交流,向赴大陆的台湾青年展现大陆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及高效实惠惠台政策、公平宽松的创业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等。
除此之外,官方可以鼓励两岸青年通过参加论坛、发布会、知识竞赛、学术研讨会、青年峰会和节日特别活动等方式开展接触,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切身了解大陆的政治环境、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知晓大陆的真实情况,消除认知偏见。
第三,构建“中立”的“两岸信息共享平台”。
两岸在教育体系、日常生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长期隔阂,使得台湾青年普遍缺乏客观的大陆认知。他们往往只能通过岛内媒体来主观构建大陆形象,难免会有误解或偏见。
我们应该着重拓展民间对台宣传渠道,尤其将大陆涉台政策的优点说清楚、讲明白、讲具体,打造更高精度的对台宣传模式,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双方可尝试扩大两岸新闻媒体交流量,提升两岸新闻交流的合作层次,构建“两岸新闻共同市场”。
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岸信息共享平台”在促进两岸青年相互认知、培养青年情感认同感、弥合分歧以及提供舆论支持等方面,能够发挥出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台湾风景
第四,共同缔造两岸年轻人的“生活共同体”。
两岸年轻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将会形成为基于共同的历史、传统、信仰、风俗而形成的一种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认一致的人际关系。
双方可以在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一起实现”更为理想的生活方式。
简单地说,大陆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制作视频,绘制图表,记录文字等形式,详细解读最新的台胞优惠政策。
对接台湾本地青年常用的Line、Dcard、Yahoo等社交软件,让岛内年轻群体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大陆惠台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举措。Bilibili已有超300名台湾UP主,他们分享自身在大陆生活体验,将真实的大陆展现给台湾民众,成为一座座“桥梁”,拉近了两岸的距离。
台北101大楼

5

尾声

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一直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双方需要携手努力冲破重重障碍,为年轻人提供和创造交流、沟通、理解和融合的条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彼此共同生活的美好记忆和经验。

我们有理由相信,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们,完全可以做到在彼此交往和共同生活中,通过情感相同、利益相关、相互分享等形式,增进对祖国的认同感,携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推荐阅读:

一文概述:乾隆为什么要彻底摧毁准噶尔汗国?

残阳如血,举全国之力的大明精锐为何溃败于萨尔浒?(增补版)

理智看待:回鹘真的一直都是大唐帝国的“好外甥”吗?(增补版)

曾为大清领土的海参崴,为什么如今已毫无“中国痕迹”了?

理智看待:哈萨克斯坦究竟是不是金帐汗国的“真正后裔”?

一文概述:为什么满清能够轻松入关并占据北京?

简单聊聊:《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

满洲的致胜之道:他们为何能够迅速荡平中原?

在当下,男女真的“平等”吗?

杉山正明锐评:元朝为什么会覆灭?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
大汗的怒涛:为什么忽必烈要两次讨伐日本?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古代中国之文献史料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蒙古灭南宋”
杉山正明锐评:蒙古再造“大中国”?
理智讨论:当代日本人是如何“再造历史”的?(增补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内涵的沧桑演变(增补版)
一文综述:什么是“中国”?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国人“全民反华”?
理智讨论: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女性印象”究竟有多差?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