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整个华人世界评选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支持孙中山的拥趸不在少数。原因很简单,“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还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以至于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华人尊称其为“国父”。
从革命运动的经验而言,似乎没有人可以胜过孙中山。因此在同盟会内部,他一直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他的挚友、日籍同盟会成员宫崎滔天一度发出了“革命成功的话,先生(孙中山)要当皇帝吗?”的感慨。“中国同盟会”成立也正因如此,深受英雄史观影响的孙中山,不仅一直以“中国救星”自居,还以独断专行著称。其直接结果就是,同盟会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组织”。资料显示,从1905年8月宣告成立开始,截至1912年8月7日被宋教仁改组为国民党,居然先后分裂为了四块。1910年2月,陶成章联合章太炎等人在东京重建光复会,同盟会一分为二;同年,孙中山将东南亚与美国等地的海外同盟会组织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同盟会一分为三;1911年夏,宋教仁等人在上海组建“中部同盟会”,至此,同盟会一分为四,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由此可见,至少基于维护革命组织稳定和发展的层面看,身为领袖人物的孙中山似乎与“卓越”相距甚远。《走向共和》中的孙中山学界普遍认为,同盟会内部爆发的第一次大冲突,发生于1907年2月底。
当时,孙中山与黄兴二人就同盟会会旗的图式问题产生了激烈争执。孙中山坚持使用由同乡陆皓东设计的兴中会会旗“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使用带有“平均地权”内涵的“井字旗”。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准确性,黄兴当众指出,“青天白日旗以日为表,是在效法日本,必须将之毁弃”。此话一出,令孙中山大为光火,他言辞激烈地表示,“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不过话说回来,黄兴的态度同样坚决,甚至一度提出要脱离同盟会。只不过在宫崎滔天等人的耐心劝解下,纷争最终以“黄兴为顾全大局,屈从先生(孙中山)”收场。值得一提的是,亲眼目睹了二人争执的宋教仁,已经对孙中山的独断专行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不满与抵触情绪。在他看来,孙中山待人做事“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近于专制跋扈”,未能脱离专制帝王的传统。鉴于此,自己“不如另外早自为计,以免烧炭党人之讥”。3月,他主动辞去了代理庶务干事一职。《走向共和》里二人争执的场景几乎在同一时间,清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日本政府逮捕并引渡孙中山。在经过反复讨论后,日本当局决定驱逐孙中山出境,但同时赠送其路费合计七千元。除此之外,东京股票商人铃木久五郎也主动“捐赠”了一万元。收到赠款的孙中山,给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拨款两千元作为维持费用,拿出一千元来召开了告别会,剩下的一万四千元则被其尽数带走。值得一提的是,同盟会成员们尽管都知道铃木久五郎捐款了一万元,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日本政府也有赠款。另外,身为《民报》主笔之一的章太炎坚持认为,“一万元应该全部留下”。3月4日,孙中山携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离日赴港,远赴南洋“继续革命”。不久,他主动接受日本政府赠款一事迅速流传出来。得知此事后,章太炎大为光火。他不仅愤怒地扯下了挂在民报社的孙中山照片,还愤怒地在上面写下了“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撤去”等句。在他看来,孙中山临行之前,应该主动向日本政府示威,不能像“丧家犬”一般灰溜溜地离去。框内人士分别是孙中山、胡汉民和汪精卫(站立者),前排中间之人是章太炎不久,越想越气的章太炎,不仅公开要求孙中山辞去同盟会总理一职,转由黄兴接任;还印刷了大量批评孙中山的宣传册,在东南亚各地散发。尽管宫崎滔天等人努力居中调解,但并未取得什么效果。黄兴获悉此事后,第一时间致信时任同盟会庶务干事刘揆一,主动为孙中山辩护。他在信中坦言,“孙总理德高望重,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误会而倾心拥护,且免陷兴于不义”。黄兴的来信固然终止了这场风波,但同盟会内部已经出现了几乎不可修复的裂痕。比如在同年8月,各地哥老会、孝义会、三合会、三点会首领以及部分同盟会会员,在东京另立了新的革命组织——共进会。在清政府的交涉下,1908年10月,《民报》正式停刊。不久,章太炎主动致函孙中山,请求资金支持。彼时人在越南,正在筹划起义的孙中山,手头的经费早已捉襟见肘,根本无力顾及《民报》,因此没有立即回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备受“冷落”的《民报》主笔们的意志逐渐消沉了下来,尤其是章太炎一度当众宣布辞职,声言“从此再不过问《民报》一切事务”。就在这一期间,光复会出身的同盟会成员陶成章抵达南洋,为在长江中部策动起义募集资金,但进展并不顺利。不得已,他致函孙中山,“请求拨三千元,以作《人民报》经费”。但是,“先生无款可拨,只得将自用手表等物变卖,给陶以支持”。后来,“陶又要求筹五万元回浙江办事,先生不能办到,但允写信其赴各处筹措。”遭遇了各种不顺的陶成章,心态逐渐失衡不的他开始大肆攻击孙中山,声称他“将各地捐款攫为己有,用于起义经费仅一千余元“。在1909年9至10月间,他以“川广湘鄂江浙闽七省同志”的名义,起草了所谓《孙文罪状》,不仅给孙中山扣上了“谎骗营私”“残贼同志”“蒙蔽同志”“败坏全体名誉”的帽子,还宣称他“在汇丰银行内存有20万巨款,协助孙眉(孙中山胞兄)在九龙造屋”,最终发出了“开除孙文总理之名,发表罪状,遍告海内外”的“倡议”。不久,他亲赴东京,要求同盟会本部开会讨论这篇《孙文罪状》,但遭到了黄兴的严词拒绝。很快,章太炎也加入到了“声讨孙中山”的行列当中,这就使得同盟会的内部矛盾被公之于众,引发舆论大哗。与此同时,黄兴决定公布章太炎于1907年底致刘师培夫妇的5封信,同时宣称“章太炎已经沦为了清政府的侦探”。实际上,5封信的实际收信人并不是刘师培夫妇,而是晚清大员张之洞。据史料记载,章太炎写信的目的是为了借钱,但借钱的具体原因,他并未在信中予以详细说明。黄兴的文章发表后,许多不明真相的革命党人坚定认为,“章太炎是清政府的侦探,同盟会的奸细”。比如有人在香港《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称他是“满洲鹰犬”,“是中国革命党之罪人,《民报》之罪人”。于是,不仅章太炎本人的革命经历被全盘否定,就连《民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眼见分道扬镳已经不可避免,陶成章就对章太炎说,“既然与孙逸仙难与图事,曷分设光复会?”于是,二人决定脱离同盟会,重建光复会。1910年2月,光复会在东京宣告重新成立。章太炎担任会长,陶成章担任副会长。当然,实权一直操控在陶成章手中。陶成章的本意,是借章太炎的影响力联络各方,方便招兵买马。一旦光复会稳定后,就让他担任教育会会长一职。须知,光复会是中国同盟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几乎占有三分之一的江山。而光复会的重建,无疑标志着同盟会的公开分裂。光复会“誓言”但需要指出的是,真正动摇同盟会根基的争论,实际上是“革命根据地”的选择问题。
孙中山坚持认为,革命应该以两广为核心;但主要活跃于长江流域的原华兴会和光复会成员们坚持认为,革命应该以长江流域为核心,以武汉三镇为发起点。第一,两广过于靠近中国南部,即使在这里建立了独立政权,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第二,两广接近香港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一旦境内爆发冲突,容易成为遭受侵略的借口。比如陶成章就曾指出:“于东边防火,西边填砂,只是有害无益;在边境地方起兵,仅是损失兵力、浪费资金罢了,其祸甚大。”坦诚说,这种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反对孙中山独断专行的意味。可即便如此,孙中山一直不为所动。资料显示,从同盟会成立的1905年开始,他先后在两广地区发动了八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影视作品中的青年汪精卫在汪精卫被捕入狱的两个月后,宋教仁召集同盟会骨干在寓所寒香园开会,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一为中央革命运动,推倒政府,使全国瓦解,此为上策。然同志都在南方,北京无从着手,此非可易言者;一在长江流域同时大举,隔断南北,使两方交通断绝,制政府命脉,此为中策,然此等大举,布置不易;一在边省起事,徐图中原,然前此用之失败,斯为下策。尽管宋教仁坦诚中策“布置不易”,但也坚定指出,“则新军如为用,财政有人接济,中策自属可行”。对此,绝大多数与会人员表达了高度赞同。1911年4月,筹备了足足半年之久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再次以失败告终。尽管孙中山后来在《建国方略》中认为,“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但现实情况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给革命党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就连黄兴本人也一度陷入到了怀疑人生的境地。黄花岗起义主题油画,最前面的正是黄兴最终,一直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的同盟会会员们决定另起炉灶。1911年7月,宋教仁联合谭人凤等人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计划在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策动较大规模的反清起义。需要指出的是,“中部总会”虽然冠以同盟会的名义,但公开对外宣称“总理暂虚不设,留以待贤豪”。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接受孙中山的直接领导。经过讨论,宋教仁被推举为“中部总会”的总务干事。会议结束后,在宋教仁的授意下,谭人凤亲赴湖北,顺利将武汉的两大革命组织共进会与文学社合并改组为“中部同盟会湖北分会”,同时将反清起义提上了日程。至于坐镇上海的宋教仁,不仅以撰写文章的方式声援四川保路运动,还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以及江浙地区同时起事的战略方案。不久,湖北的革命党人派遣代表抵达上海,邀请宋教仁前去武汉领导起义。不过,宋教仁尚未出发,武昌起义就在10月10日爆发了。由于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都不在,所以新军协统领黎元洪被推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宝座。但实事求是地说,武昌起义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是宋教仁领导的同盟会“中部总会”积极运作的结果。老照片中的湖北军政府资料显示,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在九大核心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当中,只有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与教育总长蔡元培三人是同盟会会员。
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溥仪的名义颁布了三份退位诏书,这就意味着,清朝的统治正式告一段落。次日,孙中山主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他一直将所有精力放在了“兴办实业”上面。8月,在宋教仁的组织下,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等革命组织被统一合并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其中,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宋教仁担任代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孙中山认为“宋案”是袁世凯所为,并依次为契机,在同年7月发动了旨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但很快便以失败告终,只得再度流亡日本。11月4日,袁世凯下令将国民党强行解散。“宋教仁遇刺”主题作品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布建立“中华革命党”,同时通过了《中华革命党总章》《中华革命党宣言》《革命方略》和《誓约》等文件。基于克服组织涣散、意见分歧、步骤凌乱等弊病的需要,党章不仅规定“总理有权处理党内一切事务”,还要求党员“须对总理宣誓并按指模,绝对服从命令”,同时将党员按入党先后分为首义、协助和普通三种,不同级别的党员享有不同等级的政治权利。以上种种,固然确立了孙中山的绝对权威,但也引发了一些革命党人的强烈不满。比如黄兴不仅拒绝加入,还在一个月后远赴美国,暂时与孙中山分道扬镳;人在法国的汪精卫一度痛心疾首地表示,“读其党纲,如读彼等死刑之宣告。彼等死矣,无可再生,不须更为之一计将来,但痛恨既往之逐臭而已。”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尽管在许多省内建立了支部机构,但并未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再加上组织脱离群众,缺乏必要的物质与人力支持,使得他们在广东、山东、湖南等地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收场。《走向共和》里与孙中山争吵的黄兴1917年8月,旨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爆发了。尽管孙中山被推举为“军政府大元帅”,但不仅没有什么实权,还屡遭桂滇两省军阀的轻视和排挤。次年5月,他主动提出辞呈。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几乎在同一时间,主要活跃于福建南部的广东籍军事将领陈炯明,打出“粤人治粤”旗号大举进攻广州。在驱逐了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后,主动向孙中山发出了邀请,后者欣然前往。在1918—1920年间,他对以往的革命经验了进行总结,完成了《建国方略》的撰写,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在彻底击败了陆荣廷之后,他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大举北伐。但是,身为广东最高军政长官的陈炯明,不仅尝试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还试图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由此可见,二人的“建国思路”是截然不同的。伴随着二人分歧的愈演愈烈,陈炯明决定“先下手为强”。1921年12月,他公布了以自治为中心的广东省宪法草案。不过话说回来,孙中山不仅对此不以为然,还强令广东军政府兴兵北伐。于是,自觉“忍无可忍”的陈炯明于次年6月发兵炮击“总统府”。不得已,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逃至上海。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炯明形象当然,陈炯明的造反在维持了半年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多股军事势力对广州发起了围攻。
1923年3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10月,他聘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为顾问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同时开启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不仅对“三民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阐释,还通过了新的党纲和党章。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1924 年,孙中山(左二)在广东韶关鲍罗廷(左一)及其他苏联顾问1924年10月,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不仅欣然接受了邀请,还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等意见。12月底,他扶病到达北京。遗憾的是,他在次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在去世前夕,他总结了自己40年的革命经验,不仅得出了“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结论,同时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1929年,他的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孙中山去世后,不仅成为了各界公认的政治偶像,还顺理成章地成为国民党的政治符号。抗战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民党人认为,应该将孙中山塑造为全体国民的精神领袖。1939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联合石瑛等12人提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次年3月,中执会批准该提案,同时公开发表了《关于尊称孙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之声明》,并“函由国民政府通令全国一体遵行”。至此,孙中山的“国父”之名,在法律层面被正式确定了下来。蒋介石率领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祭拜中山陵截至今天,台湾方面尊崇孙中山为“国父”、“伟大的革命导师”,大陆方面主要敬之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不管怎么说,孙中山不仅已经成为了凝聚海内外华人共同奋斗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一面旗帜,还将会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象征符号而世代流传下来。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推荐阅读:
他山之石:如何评价“三年困难时期”?
一文概述:为什么赫鲁晓夫要大力推动农业改革?
简单聊聊: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
一文概述:鸦片何以“占领”清代中国?
晚清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五胡乱华”的?
“黄金家族”的正统都在内蒙古,外蒙古是“黄金家族”的奴隶?
天气越冷,武德越高?
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是一个过早的“征服王朝“?
【旧文回顾】剧变1978:为什么邓小平要坚定支持“改革开放”?
喋血1862:为什么会爆发同治“陕甘民变”?
老蒋的复盘:为什么国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泻千里、大败亏输?
读书笔记: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局限性
不可思议的历史:为什么这些知名学者,一再拒绝大明王朝的召唤?
简单聊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
旧文重发: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无法成功挽救苏联?(修订版)
简单聊聊: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这么累?
为什么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理智看待:唐朝到底是不是“汉族国家”?
理智看待:“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的?
金帐汗国的历史,算不算是中国历史?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种文字?(增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