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公众号的流量基本恢复正常了,但本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原则,希望诸君抽空帮忙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感谢!
文案参考自萧冬连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有少部分改动。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到达主要目的地深圳。一落地,他就急切想看看深圳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
邓小平乘车观光市容,上53层国贸大厦俯瞰,看了口岸、港口和科技公司。看到马路宽阔,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处充满现代化的气息,邓小平十分高兴。1月23日,邓小平一行抵达珠海,在此逗留了一周,对珠海的发展也很欣慰。他后来说的:“8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在深圳和珠海,邓小平一边参观市容,一边与省市负责人交谈,敦促他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更大一些,发展更快一些。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然而,针对当前“左”倾回潮的形势,邓小平不能不做出回应。他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髓,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强调坚持党的基本思路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讲这个话,斩钉截铁。显然不只是从中国自己的经验出发,而是看到了世界大势,包括对刚刚发生的“苏东剧变”的思考。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有过长时间的思考。邓小平曾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意并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而是要抛弃从苏联接受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意识到,中国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1985年,邓讲得更加明白,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更坚定了邓小平的这个观点。他把社会主义稳固的首要条件归结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发展的唯一之道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开放的制度。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能认为这段话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完整定义,事实上他始终回避做这种定义,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说不清楚。引人注意的是,在这段话中并没有突出强调所有制问题,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吗?邓小平回应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承包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好多东西都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的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富裕,他是把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置于一条时间轴上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他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不过在当时,如何避免两极分化不是他所担忧的,他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不绝对对立,有许多相通的东西。有些东西如计划、市场、股票、债券等,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他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比资本主义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改善民生,任何办法都可以试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实质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是要进行一项从未有人做过的试验,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或者说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结合。他相信这条路必定走得通,而且唯有走这条路才能扭转社会主义的颓势。他说,“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总结1989年以来的这场围绕国家姓“社”还是姓“资”的大争论,可以看出争论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如何避免苏联东欧那样的结局在中国重演。然而,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党内传统力量认为,国内政治动荡以及苏东剧变,其经济根源都是市场化改革。因此,必须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斗争,扭转市场化改革趋势,限制私人经济发展,收缩对外开放,强化国家计划。邓小平坚决否定了这种结论,他强调指出,1989年以后中国政局所以能够稳住,关键在于中国实行了10年改革开放,经济上了几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指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如果改革停滞、开放收缩、经济滑坡,那就会出大问题。然而,邓小平对80年代改革有没有遗憾?答案显然是肯定的。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其弟弟邓垦有过一次谈话,他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他不无忧虑地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另外,我的喜马拉雅频道正式上线了!欢迎诸君收听、点赞和订阅哈。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这边可以同步一下。推荐阅读:
旧文重发: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无法成功挽救苏联?(修订版)
简单聊聊: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这么累?
为什么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理智看待:唐朝到底是不是“汉族国家”?
理智看待:“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的?
金帐汗国的历史,算不算是中国历史?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种文字?(增补版)
历史上的蒙古帝国,真的只是“文明毁灭者”吗?
一文概述:如何评价“苏联笑话”?
“世界王子”的远征:旭烈兀是如何摧毁阿拉伯帝国的?
成吉思汗算不算是中国人?
如果阿难答成为元朝皇帝,中国会不会沦为伊斯兰国家?
大隋唐的怒涛:为什么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彻底摧毁高句丽?
短暂“留学蒙古”的明英宗,究竟有没有得到过蒙古人的“尊崇”?
一文综述:“中华民族”内涵的沧桑演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