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超级英雄”:孙中山是如何成为“中国国父”的?

文化   2025-01-27 10:01   北京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美国的国父是华盛顿,苏联的国父是列宁,印度的国父是尼赫鲁,土耳其的国父是凯末尔,中国的国父是孙中山。”

那么问题来了,孙中山的“国父”之名究竟从何而来?他能否视为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国父”?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ps:本文也可视为文章理智看待:孙中山算不算是一个好领导?的一个补充)。

1

“国父”之名的源头

实际上,在孙中山于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国民党就不断加强宣传孙中山,旨在扩大他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促进党内对孙中山权威的认同。

比如在5月5日就职当天,广州沿街搭建彩棚并燃放了大量烟花爆竹以示庆祝,超过7万名市民参加了盛大的就职典礼。
电影《非常大总统》中的孙中山形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去世,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撰写挽联或纪念文章,旨在寄托对他的哀思。其中,直呼其为“国父”的主要是普通民众、海外华侨以及部分媒体。
比如《申报》在3月15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吊孙中山先生》的文章,里面如是写到:
有孙中山,然后有中华民国,没有孙中山,未必有中华民国。美国人称缔造美国的华盛顿为国父,那我们对于这中华民国的华盛顿也应当尊一声国父。
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国民党的主要党政机构以及要员们纷纷撰写祭文。其中,不少祭文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国民党中央党部赞誉孙中山是“国之父,人之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暨五院院长赞誉孙中山“弘惟总理兮,先知先觉? 民国之国父兮,人类之导师”。
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赞誉孙中山“惟我国父,宝光汉族,先觉觉后,神州匡复。建国之始,群生望治,如何国父,忽焉永逝。伊我国父,遗世遗教,革主命义,三民是诏。”
总的来说,将孙中山称为“国父”,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其革命成就的高度认同,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须知,中国传统社会崇尚死者为大,通常会将最美好的词汇献给逝者。
老照片中的“奉安大典”影像

2

蒋介石:“国父”的最大拥趸

学界普遍认为,蒋介石是最早将孙中山赞誉为“国父”的国民党领袖之一。

在孙中山去世时,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他,正率领以黄埔军校学员为核心班底的东征军,大举讨伐陈炯明。
3月30日上午,东征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元帅及阵亡将士”大会,蒋介石在主题演讲中指出:
我们孙总理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如今)国父死了,我们应该作如何感想。我们的国父这次晋京,是因为要开国民会议,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使得我们中华民国成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
有学者认为,这是他首次在公开场合称誉孙中山为“国父”。
“东征”陈炯明时期的蒋介石
在1933年的国庆节纪念大会上,蒋介石在演讲中指出:
总理是中国革命的导师,是中华民国的国父,曾经领导一般同志,艰难奋斗,缔造中华民国,所以我们今天纪念国庆的时候,格外要纪念总理,向总理表示敬意。
在1935年孙中山逝世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蒋介石在演讲中指出:
总理就是产生我们中华民国的国父。我们的国父,以四十年不断的艰难奋斗,创造出中华民国,更继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新生命。
在今天看来,蒋介石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将孙中山称为“国父”,一方面表现了对孙中山的敬重、崇奉、爱戴与怀念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自己作为孙中山继承人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老照片中的蒋介石与孙中山

3

正式成为“国父”

进入1935年以后,中日关系的急转直下。再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开始出现了“构建民族英雄”的高潮(拓展阅读:为什么抗战爆发后,成吉思汗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修订版))。

1936年11月12日,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孙中山诞辰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应该将孙中山与美国国父华盛顿一样,作为国父来尊崇与纪念”的提议。只不过,该提议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1939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在重庆举行。

林森不仅联合石瑛、蒋作宾等十二人提出了“拟请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案”,还建议在已有的总理诞辰、总理忌辰、总理遗嘱、总理遗像、总理遗教、总理年谱、总理陵墓、总理故乡等八个尊称前“贯以‘中华民国国父’六字”。

不过,这一提案依然没有进入会议议程。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可能是进入了议程而没有通过。

老照片中的林森与书法作品
直到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一百四十三次会议才最终通过了林森等人的提案。随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意发表了“关于决议尊称孙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声明。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
5月13日,国民政府首次举行了“国父纪念周”,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陈克文在日记中指出:
总理的称呼,最近改为国父,总理遗嘱,也改为国父遗嘱,向总理遗像默念三分钟也改为国父遗像。这一次的纪念周是“国父”二字第一次的当众正式使用。
至此,孙中山的尊称由“总理”变为“国父”,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
国民党当局发行的宣传材料——“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国父”

4

“国父”之争与“正统辩”

1940年5月2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饬知尊称总理为国父之适用原则》,规定了国父尊称的三个原则:

(一) 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
(二) 本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
(三) 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蒋介石率领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谒陵
1941年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王陆一等人联名提出《为崇敬国父,各省、市、县、乡、镇普遍建筑中山纪念堂,以资永久纪念案》,在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获得通过。
1942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将总理纪念周与国民月会纪念合并,并由行政院发布《国父纪念周暨国民月会合并举行仪式》具体实施办法。
1943年,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常务委员会不仅审议通过了《国父遗像暨主席肖像制作申请审查办法》,就像别样式、制作方式、成本数目、预定售价、发行单位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另外,该“办法”还推荐社会各界使用由世界舆地学社、上海三一画片印刷公司等机构摄制或制作的“国父彩色西装半身像”、“主席彩色军装半身像”与“国父主席合像”等标准照。
宣传画报上的孙中山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于1940年3月的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孙中山的“国父”尊称(拓展阅读身为革命元老的汪精卫,为什么会在职业生涯晚年心甘情愿当汉奸?)。
1941年5月,陈公博、周佛海等十人联名递交了《拟请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案》并附《尊崇中华民国国父致敬办法》。29日,“政治会议委员会议”讨论后予以通过;与此同时,“行政院”颁布了《尊崇中华民国国父致敬办法》。
1942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同时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设为直属管理机构。
坦诚说,以上种种,本质上就是蒋介石及其重庆国民政府与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的“正统之争”。只不过,眼见一群卖国求荣的汉奸居然也要尊奉自己为“国父”,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孙中山有何感想。
前往中山陵参拜的汪精卫亲卫队,拍摄于1940年

5

抗战背景下的“国父宣传”

当然,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广大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民族精神,也对于推动全民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驱除外侮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蒋介石就曾在公开演讲当中指出:
国父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救星,是全体人类的福音。国父的思想与精神唤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鼓舞了我们中国复兴的希望,启示了我们中国国民在现代世界中力求进步的觉悟。国父所倡导的国民革命,正是中国复兴的枢纽,也是人类福祉的基础所在。
1941年2月19日,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与蒋介石关系不睦的桂系将领们也先后发表纪念文章,旨在表达对孙中山的崇仰与尊奉。
比如李宗仁在发表于1940年的《国父精神与抗战建国》中指出:
在七十五年前的今天(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天佑中华,产生了国父做我们先知先觉,同时具有五千年优越历史的中国精神,也就整个寄托在国父的身上,成为继往开来的优越的国父精神。
这种民族至上的自信自力,及奋斗不屈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父精神之一表现。这种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为人民而设”的革命精神,就是我们所谓‘基于理性主义的对内求政治之贤明与民主’的中国精神,也就是国父精神的又一表现。
有了这个代表中国优越精神的国父精神做我们前导,做我们支柱,我们才能够颠覆满清创造民国,才能够打倒北洋军阀,才能够对日全面抗战。
老照片中的李宗仁
抗战结束后,各界“国父崇拜”的氛围更为高涨。1948 年9月16日,内政部公布了《国父遗像张设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张设国父遗像之地,务须光明洁净。
二、张设国父遗像,须择正中适当之地点。
三、凡团体或机关之礼堂、会议厅或其他公共场所,均须张设国父遗像。
四、各种集会会场均须于主席之上方设置国父遗像。
五、国民敬仰国父者,其住宅亦得于厅堂张设国父遗像。
六、张设国父遗像之地点,不得夹设其他污亵物件。
七、非上列地点,一律禁止张设国父遗像。
至此,孙中山国父尊称经过近二十年的酝酿,其名分最终得以确立。
1935年南京首届集体婚礼向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

6

对“国父”的质疑

进入1948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几乎处在崩溃边缘(拓展阅读:老蒋的复盘:为什么国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泻千里、大败亏输?)。对此,蒋介石在该年2月一度痛心疾首地表示:

我们革命的工作,不但苟且因循,而且毫无进展。由于党的错误,一般社会人士抨击本党,不遗余力,甚至把本党同志视为国家与民族的罪人。”
伴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的动摇,孙中山的“国父”的尊称也开始遭受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不小质疑。
电影《开国大典》中的蒋介石
以海外华人为主要发行对象的《中美周报》主编吴敬敷,因为在撰写社评时一直将孙中山赞誉为为“国父”,以至于遭到了部分读者的批评。
比如读者关泽就指出:
先生屡称孙文为国父,弟殊不解。我知美国称华盛顿为国父,系因其无子,国人哀之,故称他为父,为开国先锋也。但孙文已有子有孙,何以亦称他为国父?
若曰他是开国元勋,弟知武昌起义时,他仍在海外演说,要打倒满清。若先生必曰他是元勋,敢问法国之开国元勋,法国人亦称他为国父乎? 以先生之大才,何患不能行其道,何必于国民党暗送秋波?
面对质疑,吴敬敷在回信中指出:
泰西各邦,凡有大功于国家而为人民所敬爱感戴者,尊称之为“国父”。美国人称华盛顿为“国父”,正所以表示敬爱感戴,并非“哀其无子”。
吾人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只是表示“敬爱感戴”而已,绝非对国民党暗送秋波,因孙中山并非国民党所私有,而其对国家之功绩,则史家早有公论也。
1946年5月5日,蒋介石与宋美龄拜谒中山陵
这段材料足以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力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民众对孙中山的评价的降低。
同时,这也阐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国民党将孙中山尊为“国父”的举措,似乎并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

7

尾声:能否被视为“中国国父”

总而言之,将孙中山赞誉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开创者”,并不会引发太大的争议。具体而言:
  • 尊称孙中山为“先生”或“中山先生”,已经得到了党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可;

  • 尊称孙中山为“总理“,只是得到国民党内部的一致认可,并未得到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同;

  • 尊称孙中山为“国父”,也只是得到了国民党内部的普遍认可,但同样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在今天看来,国民党赋予孙中山“国父”的尊称,似乎是在刻意效仿美国、土耳其等近代民族国家称呼其开创者为“国父”。
但现实情况是,这在很大程度地保留着古代帝王乃至民间传统会党的蛛丝马迹。更何况,孙中山尚且还带着“革命尚未成功”的巨大遗憾,很难毫无争议地取得“国父”的尊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截至今天,台湾方面尊崇孙中山为“国父”、“伟大的革命导师”;而大陆方面主要敬之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孙中山不仅已经成为了凝聚海内外华人共同奋斗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一面旗帜,还将会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象征符号而世代流传下来。

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
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
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ps:本文应该是龙年的最后一篇推送了,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发大财”吼吼吼吼~~~

推荐阅读:

他山之石:如何评价“三年困难时期”?

一文概述:为什么赫鲁晓夫要大力推动农业改革?

简单聊聊: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

一文概述:鸦片何以“占领”清代中国?

晚清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五胡乱华”的?

“黄金家族”的正统都在内蒙古,外蒙古是“黄金家族”的奴隶?

天气越冷,武德越高?

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是一个过早的“征服王朝“?

【旧文回顾】剧变1978:为什么邓小平要坚定支持“改革开放”?

喋血1862:为什么会爆发同治“陕甘民变”?

老蒋的复盘:为什么国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泻千里、大败亏输?

读书笔记: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局限性

不可思议的历史:为什么这些知名学者,一再拒绝大明王朝的召唤?

简单聊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

旧文重发: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无法成功挽救苏联?(修订版)

简单聊聊: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这么累?

为什么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理智看待:唐朝到底是不是“汉族国家”?

理智看待:“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的?

金帐汗国的历史,算不算是中国历史?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种文字?(增补版)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