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公众号被拉闸以后,感觉流量有点欠火候。所以,还望诸君抽空帮忙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感谢!
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在具体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看似非常简单实则有着深刻内涵的问题——什么是中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出的何尊与内底上所刻的铭文“中国”一词,在历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里面既有中央之城、都城、京师、国之中心、天下之中心等地理涵义,更有着诸如“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文化涵义。
在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主要有“王朝国家”、“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等三种不同的概念,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叙述体系。
按照学界约定俗成的说法,“王朝国家”泛指清朝及其之前的历代中国王朝;今天的中国,则是一个有着明确主权、疆域和人口的多民族(nation)国家(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是谁奠定了中国版图?)。
长城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影响下,王朝国家基本都以中原地区为自己的核心区域,长期呈现着“有疆无界”与疆域“盈缩无常”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当代中国版图之内的古代历史,大部分时期都不是只有一个王朝国家,而是存在至少两个甚至多个王朝政权。比如汉朝时期的匈奴与鲜卑政权,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与辽金西夏等等。
在两强争霸或群雄割据的年代,它们之间争夺的不仅有土地、人口与资源,更重要的是争夺成为“中国正统”的资格。当然,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成为“正统”所要满足的条件是截然不同的。
两汉疆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之后,不仅一直以“西晋王朝的继承者”自居,并试图让新政权跻身“中国正统”的行列当中(拓展阅读:一文综述:什么是“中国”?)。
据《晋书》中的记载,他在建立政权之后,一度担心“吴蜀未平,书轨不一,司马家犹不绝于丹杨,恐后之人将以吾为不应符箓”。
对此,大臣徐光劝慰他说,“魏承汉运,为正朔帝王,刘备虽绍兴巴蜀,亦不可谓汉不灭也。吴虽跨江东,岂有亏魏美?陛下既包括二都(长安和洛阳),为中国帝王。”简单地说,面对石勒不能一统中原的惆怅,大臣徐光以“将二都收入囊中”为论据,安慰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之君”。原因很简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政权即便没有占据整个中原,但它只要据有长安和洛阳二都,统治者就能约定俗成地取得“中国之君”的资格。
石勒(274—333),上党郡武乡县(山西省武乡县)人 ,羯族,后赵开国皇帝当然,在更多的时间段,谁占据了整个中原,谁就自动拥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地位。比如在两宋时期,不仅北宋王朝自称“中国”,辽金两朝也同样以“中国”自居。根据契丹文的文献记录,辽朝的国号有两个,分别是“大中央契丹辽国”与“大中央辽契丹国”。有语言学家认为,这里的“大中央”蕴含着“大中国”之意,比如契丹文字专家刘凤翥就指出,契丹小字中“契丹”,原义很可能就是“中央”。与辽朝一样,金朝也一直以“中国”自居。比如在《金史》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指金朝。实际上,一些南宋知识分子们主动视金朝为“中国”。比如大臣陈亮不仅劝告宋孝宗“勿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国于度外”,并建议南宋应该经略荆襄“以争衡于中国”。显然,这里“中国”指代的就是北方的金朝。
“北宋vs辽”与“南宋vs金”完成了事实大一统的元朝,更是当仁不让地以“中国”自居。比如在忽必烈写给日本的国书中,不仅将包括元朝在内的历代中原王朝统称为“中国”,还将日本和高丽等国视为“外夷”。在定稿于洪武三年(1370)的官修史书《元史》中,作者不仅将元朝视为“中国正统”,还将元朝历史直接追溯到了更为遥远的蒙古帝国时期,将“太祖(成吉思汗)纪”设为卷首。
《元史》内页总而言之,历史上的“中国”具有双重的内涵。一是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二是基于地域空间的角度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王朝、多个国家政权并存的空间复合体。对于历史上什么样的政权才算是中国政权,我国学界有这样一个约定——凡是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权,就算是中国政权。
1933年的民国地图到此为止,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成吉思汗算不算中国人”这一问题了——在1945年之前算,1945年以后就不能算。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成吉思汗生于斡难河上游,1206年在斡难河源头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建国称汗,去世后大概率丧于起辇谷。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地区都在今蒙古国境内。
其次,截至1945年以前,外蒙古在名义上还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之后,国民政府已经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成吉思汗是否是中国人”这一问题,读者朋友们又有着什么样的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推荐阅读:
如果阿难答成为元朝皇帝,中国会不会沦为伊斯兰国家?
大隋唐的怒涛:为什么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彻底摧毁高句丽?
短暂“留学蒙古”的明英宗,究竟有没有得到过蒙古人的“尊崇”?
一文综述:“中华民族”内涵的沧桑演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