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举全国之力的大明精锐为何溃败于萨尔浒?(增补版)

文化   2024-11-28 09:00   北京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统一了关外女真诸部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今辽宁新宾自立为汗,建国“大金”,史称后金。两年后,他“告天”誓师并宣读了与明朝结有“七大恨”的檄文,正式向明朝宣战。

对于这位“老罕王”而言,他的巅峰之作无疑是萨尔浒之战。对于这一战,乾隆在《太祖皇帝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中曾表示,此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那么问题来了,尽遣主力的明朝军队,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落下了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萨尔浒之战主题绘作

1

天朝的怒涛

起兵反明的努尔哈赤,将自己的首个攻取目标锁定在了抚顺城。他的军队一路所向披靡,先后扫荡了抚顺以及周边的五百多个屯堡,掳掠人畜三十余万,马九千余匹,战甲七千余副。

相传,因为战利品太多,后金官兵们分了五天还没有分完。不得已,努尔哈赤只得下令,将战利品带回家后再分配。
不久,努尔哈赤又将进攻目标指向了清河,即今辽宁本溪县北的清河城。据史料记载,这场攻城战极其惨烈。
后金军队“环城强攻,凡八进八退,自晨至暮,战死数千人”。夜幕降临后,各军以板车为掩护挖城墙,使得城东北角塌落,旋即“叠尸登城”。守将邹储贤“焚衙署妻孥”,亲自加入战阵,城内明军官兵6400多人以及500多户居民奋起巷战,无一人投降。尽管明军官兵勇气可嘉,但难逃失败命运,最终全军覆没。
清河城之战主题绘作
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不仅命令军队大肆屠城,还将清河城墙全部拆毁,并将沿三岔堡(今辽宁铁岭东南三岔子)至孤山堡(今辽宁凤城县东北孤山屯)一带的民房、谷物等尽数焚烧,清河一带五六十里以内“人烟断绝”。
值得一提的是,清河城之战结束后,努尔哈赤特意派了一名被割去双耳的汉人俘虏,给万历皇帝送去了一封语气极为傲慢的书信。他在信中表示:
如果你认为我起兵没有道理,我们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十天或者半个月,你率兵和我决战;如果你认为我有道理,那就赔偿我黄金和锦缎,算是我们双方讲和。
这封信是否真的传到了万历那里,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位长期居于紫禁城的宫殿深处,以懈怠荒淫著称的皇帝,对努尔哈赤的挑衅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调兵遣将,犁庭扫穴!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1)决战前的准备
在今天看来,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对于“彻底消灭努尔哈赤”一事,展现出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
任命原辽东巡抚杨镐为辽东经略,赐尚方宝剑,坐镇沈阳,全权指挥这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任命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为辽东总兵官,谕令杜松、刘綎等人“星驰出关,以备调遣”;在广宁开设辽东饷司,管理东征粮饷,增加海道,运输粮料。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以吝啬著称的万历居然亲自下诏,宣称“凡是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万两,升都指挥;擒斩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除此之外,擒斩努尔哈赤其余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故宫博物院
不过话说回来,要想一举击败努尔哈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辽东守军合计超过了6万人,与后金军队的总数几乎不相上下。但是,在刨除驻防于各大小城堡的驻军后,能够直接投入作战的只有2万余人而已。再加上辽东守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单兵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与如狼似虎的八旗铁骑相提并论。
于是,明廷在旅顺等地派驻舟师,与镇江(辽宁丹东)、宽甸兵会合,还调集了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官兵星夜驰援,并咨文朝鲜,合力征讨。
与此同时,筹措粮饷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鉴于当时的国库比较空虚,而万历又不想动用自己的小金库,因此明廷不得不再度加征辽饷。除贵州外,万历四十六年(1618)每亩增加三厘五毫,计增200多万两。
用发展的眼光看,明廷多次加派辽饷的举措,使得数量庞大的农民彻底失去了土地,他们要么沦为佃户或奴仆,要么沦为流民或饥民,极大加剧了中原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际上,明末各地之所以会频繁爆发大规模的民变,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2)“将熊熊一窝”
坐镇中军的杨镐,制定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总方针。坦诚说,这一作战方案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简单地说,这种战术通常都是在本方兵力占绝对一定优势的情况下使用。特点是大迂回,大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歼灭战,战果普遍较大。实际上,一百多年前的“成化犁庭”,采用的就是这种“分兵合击,聚而歼之”的战术。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分兵合击”战术,对最高统帅的指挥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他要对本方兵力的部署和调配、行军路线的规划、作战日程以及后勤给养的计算乃至主战场的自然条件、道路状况、敌情等诸多因素,都需要有全盘考量。
嘉靖初期的明朝军队,战斗力就已经不太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杨镐具有这样的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杨镐是万历八年(1580)进士,做过知县和御史,是个如假包换的文官,因为会讨好上级,因而得到一些重臣的信任,委他以重任。
实际上,这位仁兄根本就不懂兵法,因此战绩也极为惨淡。因为他在岛山之战(1598)中贻误战机,致使明军先胜后败,阵亡两万余人,“辎重多丧失”,以至于“举朝嗟恨”。
更令人发指的是,大败亏输的他居然朝廷奏捷报,声称明军只损失了一百多人。事态败露后,一度遭到了多位重臣的弹劾,但在首辅赵志皋的保举下顺利逃过一劫。
万历三十八年(1610),杨镐起复为辽东巡抚,但很快被弹劾下野。但在后金攻克抚顺后,明廷居然又想到了这样一位战绩惨淡的草包书生,让他指挥这场事关国家兴亡的大决战。说句不太客气地话,努尔哈赤想输都难。
电视剧《努尔哈赤》中的杨镐
3)不祥的出征
在杨镐的统筹安排下,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等四位总兵分别率领四路大军合计12万人,决定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分道出师。后因天降大雪,行军困难,遂将出发时间调整为二十五日,“约三月初一日齐出边境”,围攻赫图阿拉。
在大军正式开拔之前,杜松表示现在大雪封路,请求延期发兵;刘綎也说自己对地形还不是十分熟悉,还是暂缓发兵为上。
坦诚说,这些人的建议是很有道理的。一方面,辽东冬季寒冷,而明军中的很多官兵都是从关内和南方调来的,本身就不适应这种极寒天气;另一方面,明军棉衣准备不足,相当一部分士兵衣着极为单薄,全军的战斗力再度被削弱了不少。
不过,身为最高指挥官的杨镐居然愤怒地表示,“国家养士,正为今日,若复临机推阻,有军法从事耳!”为了严肃军纪,他特意将尚方宝剑挂于军门,用以警告还想劝说延期出兵者,并在辽阳演武场将逃将白云龙枭首示众。
电视剧《努尔哈赤》中的杨镐与明军官兵
讽刺的是,在誓师大会的祃(mà)祭(古代军祭的一种)仪式上,因为屠牛刀不够锋利,使得“三割而始断”;刘綎的义子刘招孙在教场上驰马试槊时,甚至出现了“木柄蠹朽,槊头堕地”的尴尬场面。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过努尔哈赤的虎狼之师呢?
更为愚蠢的是,杨镐特意遣使携书信威吓努尔哈赤,不仅夸大其词地宣称明朝集结了47万大军前去来讨,还如实告知了自己的发兵日期。这就意味着,不仅明军的具体部署和行程表被努尔哈赤全部掌握,还给了他充分的时间来准备作战方案。
在经过一系列的斟酌后,努尔哈赤决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将自己麾下的六万八旗精锐兵合一处,逐路击破明军。
电视剧《努尔哈赤》中的努尔哈赤

2

决战萨尔浒

按照杨镐的计划,西路军从沈阳出发,经抚顺进攻赫图阿拉;北路军从开原出发,向南进攻赫图阿拉;东路军从宽甸出发,向西进攻赫图阿拉;南路军将从清河出发,向北进攻赫图阿拉。

1)“戴罪立功”的惨烈代价
西路军是四路大军的精锐之一,官兵合计2万(一说6万)余人,山海总兵官杜松担任主将,麾下还有总兵王宣和赵梦麟二人。实际上,这支军队也是最先与努尔哈赤军队交手的明军,地点就在萨尔浒山。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他在镇守陕西时,“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畏之,呼为杜太师而不名”。不过话说回来,在他的身上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气量狭小、容易激动。
几年前,明军曾在辽东战场上吃了一次败仗。身为主将的他不仅焚毁了所有甲胄器仗,还扬言自杀谢罪,以至于落下了被勒令还乡的下场。此次被重新起用,他随身携带了刑具枷锁,声称“吾必生致之,勿令诸将分功也。”
由此可见,怀着“戴罪立功”想法的杜松成为了明军上下最想击败并生擒努尔哈赤的将领。其结果就是,他统率的西路军在二十九日夜就出抚顺关,迅速前进,一天之内急行军百余里,直抵浑河河畔。
杜松画像
杜松见浑河水浅尚未淹过马腹,因此执意渡河。对此,同为总兵的赵梦麟提出了驻营休整的提议,但被他严词拒绝。不仅如此,酒意正浓的他敞胸露怀,裸骑径渡。众将请他披甲,杜松笑道:“入阵披坚,非夫也。吾结发从军,今老矣,不知甲重几许!”
只是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努尔哈赤早已派人在浑河上游筑坝蓄水。见杜松正亲自率军渡河,他命人扒开大坝,致使河水陡涨,兵士们减员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所部参将龚念遂的辎重营因为渡河困难,落在了主力后面。
三月初一,杜松的大军抵达萨尔浒(今抚顺冬大伙房水库附近)山口。在满语中,“萨尔浒”有“木橱”的意思,形容山上森林茂盛。萨尔浒山处在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带,距离赫图阿拉不到百里。杜松希望自己的大军能够速战速决,进而直捣赫图阿拉。
今天的萨尔浒风景区
但需要指出的是,要想追求速胜,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具备碾压般的优势。显然,好大喜功的他对此一无所知,他实在是太小看努尔哈赤的军队了。
当时的后金军队,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八旗编制统一了军事力量,分长甲骑兵、短甲弓箭手和重装步兵三个兵种。
正式作战时,以步骑混编,正面冲杀的战术为主。战斗时,穿戴重甲的步骑兵冲锋在前,穿短甲的弓箭手在后掩护,最精锐的禁卫骑兵“巴牙喇”作为总预备队,随时接应。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的重装部队不仅配备头盔、面具、护肩、护臂、护心镜,还专门制造了保护胁部的“护腋”,防护非常严密,一些战马也披上了重铠。反观明军官兵,除了胸背披甲之外,其他部位并无保护,因此常被后金弓箭手“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更何况,杜松现在面对的正是努尔哈赤亲率的四万大军,在人数上也不占优势。
萨尔浒景区内的努尔哈赤雕像
杜松的军队过河后不久,先头部队就遭到了伏击,后军也受到了截击,兵伤马毙,锐气大挫。不得已,他只能命主力驻扎于萨尔浒附近,自率万人进攻吉林崖。
努尔哈赤见杜松的军队孤军深入,兵力分散,决定亲率左翼四旗和右翼二旗合计4万余人,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明军的萨尔浒大营发起了进攻,派遣另外二旗的部队去牵制吉林崖的杜松大营。
明军立营结阵,放火铳,发巨炮,炸弹爆发,血肉横飞;后金军队仰面扣射,万矢如雨;铁甲骑军,奋力冲击,一鼓攻克了萨尔浒明军大营。
在得知萨尔浒的败报之后,杜松所在的吉林崖大营军心动摇。与此同时,后金军攻打萨尔浒的六旗兵与部署在吉林崖的两旗兵汇聚一起,八旗合力,攻打杜松军。后者亲率明军将士“奋战数十余阵,欲图聚占山头,以高临下,不意树林复起伏兵,对垒鏖战,天时昏暮,彼此混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逐渐演变为了单方面的屠杀。总兵杜松在身中十几箭后落马而死,王宣和赵梦麟二人也相继战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散落的军器和尸体冲入浑河,就像解冻的冰块一样奔腾翻转,顺流直下。
萨尔浒之战态势
2)迅速崩盘的北路军
与西路军一样,由总兵马林担任主将的北路军,也是此次作战的主力之一,官兵合计2万余人,另有叶赫兵2000余人,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马林的父亲马芳是当时的名将之一,但他本人一直以“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著称,绝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将。实际上,他之所以能担任总兵一职,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
三月初二,马林率军抵至位于萨尔浒西北三十余里的富勒哈山的尚间崖。在得到杜松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他不敢贸然前进,旋即将部队一分为二,亲率主力驻防于尚间崖,命部将潘宗颜驻防于斐芬山,又令龚念遂率领的西路军辎重营留驻于斡浑鄂谟,三个营构成一个品字形。
北路战场地图(来自网络)
为了保存实力,马林命令环营挖掘三层壕沟,壕沟之内的骑兵下马步战,火器部队列于壕外,摆出了一个可以连射火器的阵形。但是,由于这种阵形缺乏有效的阻拦,很容易被后金骑兵突破。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一千精骑,向龚念遂的发起了进攻。面对对方潮水一般的进攻,这支辎重部队迅速崩溃并全军覆没。当天中午,努尔哈赤率军赶到尚间崖。
努尔哈赤原本打算“先据山巅,向下冲击”,但很快发现驻防于尚间崖的明军阵形不整,于是立断命令6万大军全线出击,向马林的中军大帐发起了全线冲击。面对后金大军潮水一般的进攻,明军阵脚大乱。一些人打算发鸟枪、放巨炮,但是“火未及用,刃已加颈”。
眼见形势不妙,身为最高统帅的马林居然带着几个随从溜之大吉了。很快,群龙无首的明军迅速崩溃。据《明史》记载,明军“死者遍山谷间,血流尚间崖下,河水为之尽赤”,他的两个儿子马燃和马熠也都死于乱军之中。
明军的神机营
现在,驻防于斐芬山的潘宗颜部,成了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个目标。
这支配有战车的部队,用人力、畜力牵引的独轮或双轮木板车,围成临时防御阵地,在车上搭起厚木板作为胸墙,士兵在简易掩体后面施放火器。但是,这些战车的机动性和防御能力极为薄弱,且所配备的火器多以粗劣短小的三眼铳和小型佛郎机为主,射程近火力弱。
为了能够一击制胜,后金军驱赶的大量马匹冲入明军阵地,用以冲散对方的防御阵地。很快,明军阵地陷入混乱,火器再也无法造成持续杀伤。后金骑兵大肆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潘宗颜中箭身死,“骨糜肢烂,惨不忍睹”,这支军队也全军覆没。
前来助阵的叶赫部援军,惊闻明军战败,仓皇撤退。至此,同为主力的北路军全线崩溃了。
明军的战车部队
3)不受“待见”的东路军
东路军的主将是总兵刘綎,会同朝鲜都元帅姜弘立统率13000人,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
值得一提的是,以嗜酒著称的刘綎,是与杜松齐名的明军猛将之一,“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还曾“命取板扉,以墨笔错落乱点,袖箭掷之,皆中墨处。又出战马数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却,喷鸣跳跃,作临阵势,见者称叹”。
与前面两路大军相比,东路军人数最少,武器装备很差,还没有火炮支援。究其原因,居然是因为他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曾与杨镐存在过节,以至于在本次出征时被杨镐刻意算计了一把。
因为山路崎岖,天气恶劣,行动困难,他的大军未能按期抵达赫图阿拉。尽管如此,这支部队并未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因为绝大多数居于行军途中的老百姓都逃之夭夭了。
因此,东路军在沿途攻占了不少山寨,同时将俘虏的瘸子、瞎子等尽数杀死,士气倒也不错。
刘綎画像
因为消息闭塞,他根本不知道西路军与北路军已经全军覆没,依然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到了三月初一,他是军队已经深入敌境三百多里。两天后,抵至距赫图阿拉约七十里的阿布达里冈,即今桓仁满族自治县老道沟岭。
三月初四日,努尔哈赤派汉人奸细装扮成杜松军的士兵,骗刘綎说,杜大帅请您与他会合。刘綎不解地表示,我们同为大帅,他给我传令,难道我是他的副手吗?那人说,我们主帅因为事情紧急才这样做。刘綎便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发信炮呢?那人说,边塞之地点烽堠不便,不如骑快马更快捷些。
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见对方已经中计,努尔哈赤密令以刚缴获的杜松军大炮燃炮“传报”。刘綎的军队在阿布达里冈山谷的行进途中,“遥闻大炮三声,隐隐发于东北”,以为杜松大军已到。于是,刘綎唯恐杜松独得头功,急命火速进军。
阿布达里冈一带,重峦叠嶂,隘路险夷,马不能成列,兵不能成伍。刘綎令兵马单列急进,很快进入到了后金大军的包围圈。面对对方的四面出击,明军阵脚大乱。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綎犹鏖战不已。自巳至酉,内外断绝。綎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手歼数十人而死”,他的义子刘招孙“负綎尸,手挟刃”,最终力竭而死。
刘綎战死
刘綎死后,他所率领的数千浙兵败屯山上,据当时的目击者记载,“胡数百骑,驰突而上,浙兵崩溃,须臾间,厮杀无余。目睹之惨,不可胜言。”这些手执竹矛、身披藤甲自南方步兵,惨遭后金铁骑屠戮,“所经僵尸如麻,数十里不绝。”
在彻底击溃了刘綎的主力部队后,后金移师进击其余部与朝鲜兵。姜弘立所率领的近万名朝鲜官兵,在三月初四抵达阿布达里冈附近的富察之野(今桓仁满族自治县富沙河铧尖子镇至二户来镇一带)后,下令军队安营。
几乎在同一时间,后金贝勒代善统领数万骑兵拍马赶到。在一举击溃了担任朝鲜监军的乔一琦所部后,直插朝鲜军营帐。早就无心恋战的朝鲜人,欲走则归路断绝,欲战则士心崩溃,无奈偃旗息鼓,主动求降。
三月初五,朝鲜都元帅姜弘立投降。在投降之前,他们将乔一琦及其随从之兵驱赶下山。走投无路的乔一琦在留下了一封遗书后,投崖而死。至此,东路大军全军覆没。
主动投降的朝鲜官兵
4)未战先怯的南路军
南路军主将为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官兵2万余人。与父亲截然不同,此君一直以胆小怯弱,贪生怕死“著称”,因此他的军队出师最晚,行动也极其缓慢。
在得知杜松、马林、刘綎等人相继被击败的消息后,杨镐急檄李如柏回师。接到杨镐的檄令后,李如柏不仅急命回军,还沿途大肆掳掠。后金武理堪率哨兵20人,虚张声势,鼓噪下击,轻松斩杀了明军40余人,获马50余匹。
与此同时,因为奔走相践,又死伤了千余人。李如柏逃回清河后,遭遇到了一众大臣的论劾,“如柏惧,遂自裁。”
此时的明军,已经无心恋战

3

尾声

明朝倾全国之力,筹划近一年多时间的征辽之战,竟以一种瞠目结舌的方式草草收场。

萨尔浒大战结束后,明朝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其中,明军的文武将吏死亡310余员,军丁死亡45870余人,阵失马、骡、驼合计28600余头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仓库里的武器,有十分之七都消耗在了这里。

战事失利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庙堂内外,朝野上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顺天府米价立即陡涨。作为对比,得胜的后金军乘势攻占了开原和铁岭,并征服了素来关系不睦的叶赫部,将其酋长金台吉、布扬古等人尽数诛杀。
从这以后,明朝和后金互换了位置,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国家,可能会侥幸打赢一场战争,但不可能打赢每一场战争。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拓展阅读:理智看待:“明清易代”,究竟是“人祸”还是“天命”?)。

大家呆着没事儿
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小红书哈
现在已经满100人了
争取破1000啊!

另外,我的喜马拉雅频道正式上线了!欢迎诸君收听、点赞和订阅哈。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这边可以同步一下。

推荐阅读:

理智看待:回鹘真的一直都是大唐帝国的“好外甥”吗?(增补版)

曾为大清领土的海参崴,为什么如今已毫无“中国痕迹”了?

理智看待:哈萨克斯坦究竟是不是金帐汗国的“真正后裔”?

一文概述:为什么满清能够轻松入关并占据北京?

简单聊聊:《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

满洲的致胜之道:他们为何能够迅速荡平中原?

在当下,男女真的“平等”吗?

杉山正明锐评:元朝为什么会覆灭?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
大汗的怒涛:为什么忽必烈要两次讨伐日本?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古代中国之文献史料
他山之石:杉山正明锐评“蒙古灭南宋”
杉山正明锐评:蒙古再造“大中国”?
理智讨论:当代日本人是如何“再造历史”的?(增补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内涵的沧桑演变(增补版)
一文综述:什么是“中国”?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国人“全民反华”?
理智讨论: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女性印象”究竟有多差?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