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公众号的流量基本恢复正常了,但本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原则,希望诸君抽空帮忙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感谢!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欧美发达国家民众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坦。不仅工作压力没有那么大,子女教育看上去也用不着那么操心,至于娱乐时间更是一抓一大大把,每年动不动就带上一大家人出去全球旅游。
作为对比,中国人确实比欧美国家人民活得更累。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到底有多累?今天简单聊聊这件事儿。按照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再富有的国家,只要在长时期内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不会有显著提升。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出版于1776年的《国富论》一书中指出,尽管(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拥有最肥沃的土地、最精细的耕作、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居民”,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它似乎就开始停滞不前了”。亚当斯密在翻看欧洲旅行家撰写的中国游记时发现,“中国的耕作、勤劳以及人口的稠密状况,几乎跟五百年前马可波罗记述的同类报告没什么两样”。由此他猜测,“中国财富的发展程度,也许早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就已经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顶峰了”。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鉴于此,亚当斯密进一步指出,在发展趋于停滞的大背景下,持续的人口增长只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反作用,“因为在这样的国家,由于工人相互竞争与雇主的利益,工资很快就会下滑至一般人道要求的最低限度”。可即便如此,“中国底层人民的贫困程度,即便是欧洲最穷的国家的底层人民也远比不上”:在中国,耕作者们虽然终日劳动,所得的报酬最多也只够购买少量稻米。至于技工,状况就更加恶劣了。他们携带着器具在街市上不断地东奔西走,靠搜寻甚至是乞求工作来过活,完全不同于那些漫不经心地在自己的工场内等候顾客的欧洲技工。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那么问题来了,清代中国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惨淡现状?对此,亚当斯密给到的解决方案是“改变法制”与“重视对外贸易”:如果中国改变法制,或许它的国民财富还会超过现在的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允许的限度。如果它不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允许(更多)外国船舶驶入其港口,那么它就可以经营那些只有在不同于其现有法制的制度下才能经营的多种交易。倘若中国拒绝改变,只会使这些问题更加恶化。“鸡娃”的焦虑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因为有很多中国人深信,要将来生活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
因此,相当多的中国父母为了子女教育不惜投入,哪怕明知道这种“教育军备竞赛”的投入和“产出”极有可能不成正比。其结果就是,无论父母还是子女个个都苦不堪言,但谁都不敢提前退出。因为通往成功的“坦途”这么一条独木桥,退出的结果只会更糟。
不过话说回来,一方面,教育远不止是“刷题”这么简单;另一方面,即便是纯粹的“刷题”,也要取决于孩子的智力、体力、兴趣、家教乃至家庭财力等诸多情况,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吃得消。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一现象——因为“鸡娃”,很多家长心力交瘁,吐槽被孩子“蠢哭”,“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一些人在学生时代一直成绩拔尖,但面对子女教育却束手无策。一位985博士毕业的妈妈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心态崩溃大哭,直言“不想当他的妈妈”;北大教育学院博导丁延庆曾自嘲“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坦言,“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经超过了70名,但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靠着高考“逆天改命”的父母们,是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爱读书”以及“成绩怎么这么差”这一现实的。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看来,“取得好成绩”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难度”。正如一些高学历家长吐槽的那样,“我觉得我根本没鸡娃啊,但这么简单的问题,他怎么就是不会呢?”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那么问题来了,“鸡娃”真的管用吗?对此,有专家表示:简单粗暴的填鸭、刷题是没用的,真正的关键是孩子自己开窍了,他们自己想学了,才能有本质的改变。问题是很多孩子开窍太迟了,特别是男生,有的直到高三才醒悟过来,但这时候离高考也没剩下多少时间了。当然,从更深层次看,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之所以如此全情投入,其实是接受了一系列预设的信念——阶层流动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受科举制影响的中国人深信教育就是实现这一向上流动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既然如此,教育就是有着巨大回报的,甚至比任何投资都好。但是,在全球经济下行与国际局势日趋动荡的大背景下,光凭教育就能突破阶层吗?恐怕这是个谁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难度与不确定性都是肉眼可见地水涨船高。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必须承认的是,至少截至目前,我国已然是处于全球价值链条中低端的发展中国家,这就使得很多竞争不得不通过压低价格、压缩成本来延续着。
因此,中国商品对物美价廉的追求经常是极致的。这种“卷”不仅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也有中国内部的;不仅是企业之间的,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以瑞幸、库迪为代表的国内咖啡要卖得足够便宜,才能与星巴克等国际品牌展开竞争;中国制造的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等高单价产品。几乎都是从廉价起步的;拼多多一开始主打的是所谓的“低端市场”,一度把京东、天猫等传统电商打得找不到北。一言概之,很多中国制造业唯有通过内卷,才能具备占据市场主动的竞争力,但这也会让员工更加辛苦。
所谓“仅退款”业务,就是拼多多的“杰作”不过话说回来,当经济扩张不足致使营销与就业竞争压力陡增时,劳动者不仅几乎没有什么议价权,还要为保住饭碗努力表现。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进步,宏观意义就是要逐步把中国往全球价值链更高的方向推,把“向下卷”逐渐调整为“向上卷”,旨在让中国的打工人们过得不至于那么辛苦。坦诚说,这些年的努力是有成效的,靠技术和创新赢得竞争的企业不断增多,但全面改观需要时间。其结果就是,民营企业的劳资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形势并不乐观,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企业的困难有相当一部分会转嫁到员工身上,员工的境遇会更多一些艰难。但问题是,双方的纠纷究竟该如何妥善解决?坦诚说,至少我给不出什么合理的规划和建议。众所周知,在所谓的经济停滞期或下行期,求职者数量通常会远超社会的有效需求量,而就业机会往往也会大幅减少。其结果就是,一方面,求职者不得不通过激烈竞争来获得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们会刻意压低工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就会出现一大批失业者。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即使大多数人愿意忍受这种远低于心理预期的工作环境与薪资水平,依然还会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就拿当下形势看,一个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那么大多会找一份低于心理预期的工作作为保底。如此下去,对于学历相对较低的求职者而言,在他所面对的竞争者当中包括了不少比他学历更高的人,他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召开于今年5月的上海高职高专院校联合招聘会现场对于这些暂时或可能长期失业的人而言,大多有两条路可以选,一种就是回家“躺平”,另一种就是“想方设法搞点不可言说的勾当”。一旦社会局势出现了些许的风吹草动,后者给到的反馈,往往是最为极端且负面的。由此可见,“优厚的劳动报酬才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征兆”: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增进,那么国民的劳动报酬一定优厚;如果一国停滞不前,那么贫穷劳动者就无法维持生计;当社会急速退步时,数量不容小觑的返贫的劳动者们将会成为最不安定的社会因素。当然,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最为棘手的课题之一无疑是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
社会分配的恶化,不仅是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更是财富分配过程中的公正原则的丢失。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弱势群体越来越与经济高增长无缘,这样的状况继续下去必将导致社会分裂。实际上,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累”的核心原因之一——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累,也是精神和信仰层面的累。
电视剧《凡人歌》剧照中国固然需要市场经济,但绝不能重走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逐渐丢弃的完全自由放任、实行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原始资本主义。因此,市场化改革必须深化,首当其冲就是要与社会公正同行,不能以目标的正当性为过程的非公正性做辩护,不能将改革变成权力和资本掠夺社会财富的饕餮盛宴,致使国民的贫富状况进一步恶化(拓展阅读:为什么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吸纳优秀文明成果的包容性,有不断改革的能力和自我调适的空间。不过话说回来,未来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另外,我的喜马拉雅频道正式上线了!欢迎诸君收听、点赞和订阅哈。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这边可以同步一下。推荐阅读:
为什么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理智看待:唐朝到底是不是“汉族国家”?
理智看待:“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的?
金帐汗国的历史,算不算是中国历史?
理智讨论:为什么蒙古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种文字?(增补版)
历史上的蒙古帝国,真的只是“文明毁灭者”吗?
一文概述:如何评价“苏联笑话”?
“世界王子”的远征:旭烈兀是如何摧毁阿拉伯帝国的?
成吉思汗算不算是中国人?
如果阿难答成为元朝皇帝,中国会不会沦为伊斯兰国家?
大隋唐的怒涛:为什么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彻底摧毁高句丽?
短暂“留学蒙古”的明英宗,究竟有没有得到过蒙古人的“尊崇”?
一文综述:“中华民族”内涵的沧桑演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