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2024年10月,首尔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Byung‐Soo Kim教授团队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neutrophil fate to tune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rapy”的研究论文。
【Background】
1. 心肌梗死(MI)是全球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其致病机理包括:当心肌受损时,细胞释放损伤分子(DAMPs),吸引中性粒细胞到达损伤部位。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ROS),释放促炎性物质、蛋白酶和捕获网(NETs),加剧心肌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过度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还会抑制巨噬细胞由M1向M2的修复性极化,延长炎症,最终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衰退。
2. 目前常通过药物或抗体耗竭中性粒细胞来减少炎症,但效果不理想。原因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似,缺乏特异性靶标,可能引发副作用。
3.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纳米颗粒:他可以只在高ROS环境下释放药物,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防止过度炎症。减少对未活化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无高浓度ROS)的影响,降低副作用。另外,凋亡的中性粒细胞被巨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清除),促使其向M2型极化。
【Material System】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负载环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Roscovitine和酶Catalase。
1. PLGA:作为纳米颗粒的载体,PL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2. Catalase:能够分解活性氧(ROS),尤其是过氧化氢(H₂O₂),生成氧气。这一反应导致纳米颗粒内部压力升高,进而引发纳米颗粒的结构变化或解体。因此实现纳米颗粒在高ROS环境下释放Roscovitine,确保药物只在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中释放。
3. Roscovitine: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环素依赖性激酶活性,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减少炎症反应并防止进一步的组织损伤。
【Material Function】
1. 靶向性:RC NPs被中性粒细胞吸收,随其迁移至心梗部位。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产生H₂O₂,触发Catalase反应生成氧气,使纳米颗粒解体并释放Roscovitine。
2. 促中性粒细胞凋亡:Roscovitine释放后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炎症反应,抑制NETs形成,降低TNF-α等促炎因子的释放。
3. 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凋亡的中性粒细胞被巨噬细胞清除,促使其向M2型极化,修复心脏组织。RC NPs在减少纤维化、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方面优于传统疗法,并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Result & Figure】
一、H2O2响应性 RC NP 的设计和表征
1. RC NPs的物理化学性质:RC NPs的粒径为429.7±72.8nm,PDI为0.058,Zeta电位为-25.5±4.9mV(图2a),通过水-油-水的双乳化法制备,形成均匀的胶囊结构(图2b),并在PBS和血清中稳定7天(图2c)。 2. 药物释放性能:RC NPs在H2O2条件下更快释放Roscovitine(图2f),原因是催化酶作用以及形态变化(图2g)。 3. NPs与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90%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在1小时内摄取RC NPs,摄取通过共聚焦显微镜验证(图2h)。摄取后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没有受影响(图2i)。 4. NPs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影响:RC NPs没有引发中性粒细胞异常激活或诱导NETs生成,SYTOX Green染色结果与PBS处理组相似(图2j)。 5. 药物毒性评估:含有20μM Roscovitine的RC NPs在6小时后保持90%以上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游离药物(图2k)。Figure 2.RC NP 的表征。
二、RC NPs 在体外调节中性粒细胞命运
1. H2O2促发药物释放与凋亡: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H2O2,内部化的RC NPs能够利用H2O2触发Roscovitine释放,从而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TNF-α、pro-MMP-9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分泌(图3a)。 2. 凋亡评估:TUNEL实验显示,RC NPs处理的PMA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凋亡显著增加,而不含催化酶或Roscovitine的NPs(R NPs和C NPs)没有显著诱导凋亡效果(图3b)。 3. 凋亡与NETosis的关系:RC NPs、Free R和Free RC均能增加中性粒细胞凋亡,并抑制NETosis(图3c)。C NPs虽然减少了NETosis,但未能引导凋亡。 4. 炎性因子抑制:RC NPs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MA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TNF-α、pro-MMP-9和弹性蛋白酶的分泌(图3d-f)。Figure 3.体外 RC NP 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命运调节。
三、凋亡中性粒细胞促进巨噬细胞极化
1. 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和巨噬细胞摄取:RC NPs处理的PMA激活中性粒细胞被巨噬细胞摄取(吞噬凋亡细胞)显著增加,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结果验证了这一现象(图4a、4b)。 2. 巨噬细胞抗炎反应:吞噬RC NPs处理的中性粒细胞的巨噬细胞表现出抗炎修复表型,CD80和CD86的表达明显减少(图4c、4d)。此外,iNOS和Nos2的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图4e、4f),TNF-α、IL-12 p40和IL-6的分泌显著减少(图4g、4h、4i)。 3. 修复型巨噬细胞的促进:RC NPs组的巨噬细胞中Mertk mRNA、TGF-β1分泌和CD206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图4j、4k、4l),显示了RC NPs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凋亡促进巨噬细胞向修复型表型转化。Figure 4.RC NP +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巨噬细胞胞吞作用和极化。
四、RC NP 体内的生物分布
1. RC NPs在中性粒细胞中的高摄取:静脉注射RC NPs后,BALB/c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摄取率在10分钟和30分钟时超过55%,并且始终高于单核细胞(图5a, 补充图6a)。30分钟后,循环中的RC NP+细胞中有47%以上是中性粒细胞(图5b, 补充图6b, 7)。 2. 药物在体内的短半衰期:24小时和72小时后,RC NP+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归因于它们在体内的短半衰期。RC NPs的荧光信号也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并持续减少到72小时(图5c)。 3. 心脏中的药物积累:MI(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中RC NPs积累水平是对照组(假手术)大鼠的3倍,同时RC NPs也在肝脏、脾脏和肺部积累(图5d, 5e)。 4. 心脏中的细胞组成差异:流式细胞术显示,MI大鼠心脏中的RC NP+细胞中有35.1%是中性粒细胞,而假手术组只有5.4%(图5f, 补充图8)。此外,MI大鼠心脏中13.4%的RC NP+细胞是单核细胞,而假手术组为7.7%。Figure 5.RC NP 的生物分布。
五、RC NPs 调节 MI 后免疫细胞动态
1. RC NPs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MI后24小时,RC NPs显著增加了心脏中TUNEL+(凋亡标志物)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并减少了CitH3+(NETosis标志物)中性粒细胞的比例,表明RC NPs将中性粒细胞从NETosis引导至凋亡(图6a, 6b)。 2. 巨噬细胞表型转变:RC NPs治疗使心脏中iNOS+(M1型标志物)巨噬细胞比例减少,而CD206+和Arg1+(M2型标志物)巨噬细胞比例增加(图6c, 6d)。流式细胞术还显示,RC NPs显著降低了M1型巨噬细胞(CD80+、CD86+)的比例(图6e)。 3. 长期效果:MI后5天,RC NPs处理的心脏中M1型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总白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补充图11a–e)。 4. NETs和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降低:RC NPs治疗使MI大鼠血清中与NETs相关的蛋白S100A9和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LL-37水平降低(图6f, 6g)。Figure 6.MI 后 RC NP 介导的免疫细胞动力学调节。
六、RC NP 可以保护 MI 后的心脏功能
1. 减少心脏纤维化和保护心肌:RC NPs处理显著减少心脏纤维化面积,同时保护了心肌组织(图7b)。TUNEL分析显示,RC NPs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凋亡,显著减少了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和心内皮细胞死亡(图7c, d)。 2. 增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存活:RC NPs治疗在MI后4周内显著增加了心肌cTnT+面积和CD31+内皮细胞密度(图7e, f)。 3. 改善心脏功能:超声心动图显示,RC NPs治疗后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在MI后1周内显著保留(图8c, d),同时左心室内径和心脏壁厚度等参数也得到了保护(图8e–g)。PV环显示,RC NPs治疗显著提高了心脏输出量和每搏量(图8i, j),改善了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图8k–n),并减少了心脏重构(图8o)。 4. 相比Free R组的优势:尽管Free R治疗在减少纤维化、增加心肌面积和改善心脏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RC NPs通过优先诱导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凋亡,表现出更高的治疗效果,且有助于巨噬细胞的重编程(图6)。Figure 7.RC NP 可减轻 MI 后的不良重塑。
Figure 8.MI 后 RC NP 介导的心脏功能保存。
七、多形核细胞耗竭降低了 RC NP 的功效
1. 中性粒细胞去除实验:使用抗PMN抗血清去除中性粒细胞,RC NP组与中性粒细胞去除的RC NP组进行了对比。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图9a, 9b)。
2. 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的变化:RC NP处理的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显著高于去除中性粒细胞的RC NP组(图9c, 9d)。表明中性粒细胞在RC NP治疗效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LVIDs的差异:虽然RC NP组和去除中性粒细胞的RC NP组在LVIDs(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上差异不显著,但RC NP组的LVIDs在MI后4周内显著低于PBS组,而中性粒细胞去除的RC NP组只在MI后一周内显著低于PBS组(图9e)。
4. LVIDd的变化:RC NP组和去除中性粒细胞的RC NP组在LVID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上无显著差异(图9f)。
Figure 9.多形核细胞耗尽后 RC NP 的功效降低。
八、RC NP 的生物相容性
1. 对循环中性粒细胞的影响:RC NPs未影响MI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图10a, 补充图14a, b),表明RC NPs不会引起全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避免了可能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感染风险。 2. 心脏中性粒细胞减少:MI后第3天,RC NPs显著减少了心脏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可能与其心脏保护作用有关(图10b)。 3. 对其他器官的长期影响:RC NPs主要积累于肝脏和脾脏,但未引发明显的细胞周期停滞或凋亡,且未显著改变凋亡调控蛋白Bax、Bcl2和Bclxl的mRNA表达(图10c, 10d, 补充图15)。组织学分析也显示RC NPs未在主要器官中引起可见的毒性(图10e)。 4. 血液化学指标和LDH水平:除显著降低了MI后第3天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表明组织损伤减少)外,RC NPs对血液化学指标无显著影响(补充图14, 16)。Figure 10.RC NP 的毒性评估。
【Reference】
Kim C, Kim H, Sim WS, et al.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neutrophil fate to tune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rapy. Nat Commun. 2024;15(1):8481. Published 2024 Oct 1. doi:10.1038/s41467-024-52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