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线粒体损伤修复机制

学术   2024-11-05 18:57   新疆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对细胞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然而其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损伤,幸运的是,细胞拥有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线粒体损伤修复机制。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

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线粒体合并为一个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多种蛋白质介导,其中主要的融合蛋白包括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和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

Mfn1和Mfn2定位在线粒体外膜,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将相邻线粒体的外膜连接在一起。OPA1则位于线粒体内膜,负责内膜的融合。当线粒体受到轻微损伤时,融合机制会被激活,通过融合使线粒体的内容物混合,实现线粒体间物质和DNA的交换。

融合后的线粒体可以共享正常的成分,稀释损伤带来的不良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线粒体的某部分内膜因氧化应激受损,通过与健康线粒体融合,可以获得正常内膜的补充,恢复内膜的完整性,从而保障线粒体呼吸链的正常功能。

同时,融合还可以使受损线粒体中的突变线粒体DNA(mtDNA)与正常mtDNA混合,通过遗传互补来修复mtDNA的缺陷。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分裂是线粒体融合的逆过程,由动力相关蛋白1(Drp1)等蛋白质调控。Drp1在细胞内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当收到分裂信号时,Drp1会被招募到线粒体表面,形成环状结构并逐渐收缩,将线粒体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线粒体。分裂信号通常由细胞内的能量需求、氧化应激、mtDNA损伤等多种因素触发。

当线粒体损伤较为严重,无法通过融合修复时,分裂机制发挥作用。通过分裂,受损部分可以与健康部分分离,被隔离的受损线粒体随后可通过自噬途径被清除,保留健康的线粒体继续发挥功能。

例如,当线粒体遭受严重的氧化损伤,导致内膜嵴结构破坏、呼吸链功能紊乱时,分裂可以将受损的区域分割出来,防止损伤的扩散。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过程,专门针对线粒体进行清除。当线粒体出现损伤、功能障碍或积累过多的活性氧(ROS)时,细胞内的自噬机制会被激活。

首先,受损线粒体被一种称为自噬受体的蛋白质标记,常见的自噬受体包括PINK1和Parkin。PIN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正常情况下会被转运到线粒体内部并被降解,但当线粒体膜电位受损时,PINK1会在线粒体外膜上积累,并招募Parkin。

Parkin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它会将泛素分子连接到受损线粒体的外膜蛋白上,形成泛素链。泛素化的线粒体随后被自噬体识别并包裹,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将线粒体降解。

通过清除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线粒体自噬可以维持细胞内线粒体的质量和功能。这对于预防受损线粒体引发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不良后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衰老或疾病状态下,细胞内可能存在大量产生过多ROS的线粒体,线粒体自噬能够及时清除这些“问题线粒体”,减少ROS对细胞的损伤,同时也避免了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

  线粒体DNA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BER):

mtDNA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结构,容易受到ROS等因素的损伤,产生碱基损伤。BER是修复mtDNA碱基损伤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BER过程中,DNA糖基化酶首先识别并切除受损的碱基,产生一个无嘌呤或无嘧啶(AP)位点。然后,AP内切酶在AP位点切割DNA链,形成一个缺口。

接着,DNA聚合酶利用未受损的互补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碱基来填补缺口,最后由DNA连接酶将缺口连接起来,完成修复过程。

光复活修复(PR):当mtDNA受到紫外线等因素导致嘧啶二聚体形成时,PR可发挥修复作用。在PR中,光复活酶识别并结合到嘧啶二聚体上,利用光能将二聚体分解,恢复DNA的正常结构。

不过,PR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作用相对有限,因为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光复活酶活性较低且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当mtDNA发生双链断裂时,重组修复机制启动。由于mtDNA是环状结构,重组修复可以利用同源的mtDNA序列作为模板进行修复。

首先,断裂的mtDNA末端被核酸酶处理,使其具有合适的末端结构,以便与同源序列进行配对。然后,通过DNA重组酶的作用,将断裂的mtDNA与同源模板进行重组,以填补断裂处的缺失部分,恢复mtDNA的完整性。

这种修复方式需要有完整的同源mtDNA作为模板,在细胞内mtDNA存在多个拷贝的情况下,为修复提供了一定的资源。

  线粒体蛋白质量控制

分子伴侣协助的蛋白质折叠与修复

线粒体中存在多种分子伴侣蛋白,如热休克蛋白60(HSP60)和热休克蛋白10(HSP10)。

这些分子伴侣蛋白在新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后发挥重要作用。HSP60和HSP10形成一个大型的复合物,新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进入这个复合物后,HSP60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协助蛋白质进行正确的折叠,使其形成具有正常功能的三维结构。如果蛋白质在折叠过程中出现错误,分子伴侣会尝试对其进行重新折叠,以纠正错误。

当线粒体蛋白因氧化应激或其他损伤因素导致结构改变时,分子伴侣蛋白也能识别并结合这些受损蛋白,尝试对其进行修复。例如,当线粒体呼吸链中的蛋白质因ROS攻击而变性时,分子伴侣蛋白可以结合到这些蛋白质上,通过促进其重新折叠来恢复功能。

泛素 - 蛋白酶体系统对蛋白质的降解

对于无法修复的受损线粒体蛋白,细胞通过泛素 - 蛋白酶体系统进行清除。首先,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协同作用,将泛素分子连接到受损蛋白上,形成多聚泛素链。

这种多聚泛素链作为一种标记,被蛋白酶体识别。蛋白酶体是一种大型的蛋白质复合物,具有多个活性位点,它可以识别并降解带有多聚泛素链标记的受损蛋白,从而维持线粒体中蛋白质的质量。

细胞通过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线粒体自噬、线粒体DNA修复和线粒体蛋白质量控制等多种机制,从多个层面应对线粒体损伤,确保线粒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细胞的生存和正常运转。这些机制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线粒体损伤修复体系。

推荐阅读:

神奇:线粒体与“阳气”之间的相似性

找到了,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一文了解:如何改善线粒体健康

关注:线粒体10 大热门研究方向及进展

线粒体,在健康、疾病和衰老中的作用

创伤精准修复
本公众号主要围绕创伤修复为中心,介绍最新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推动我国创伤修复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