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类器官芯片(Organoid-on-a-chip)共培养实验方案Protocol

学术   2024-11-04 22:51   新疆  

在类器官芯片(Organoid-on-a-chip)或串联共培养系统上进行微生物共培养,是一种前沿的实验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物体内微环境,观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或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类培养系统更加接近生理状态,能够提供传统培养模式难以实现的动态流体环境和微结构。

01

材料与设备        


1. 类器官芯片系统

微流控芯片:一个用于细胞和微生物共培养的多腔体芯片,带有流体通道、栓塞部件等(例如Future Mind、Bruina等 公司的芯片)。

泵系统:用于维持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流动,提供持续的营养物质和废物清除(例如蠕动泵或压力驱动的泵系统)。

类器官或细胞系:来源于患者或实验模型的类器官(例如肠道、肺等)或宿主细胞系(例如Caco-2肠上皮细胞、A549肺上皮细胞)。

微生物菌株:目标微生物菌株,需经过预培养,如肠道共生菌(大肠杆菌)、病原菌(沙门氏菌)等。

2. 介质和培养基

细胞培养基:适合类器官或细胞生长的培养基(例如DMEM、高糖培养基等)。

微生物培养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例如LB培养基、MRS培养基等)。可以混合或分层提供给不同腔体。

缓冲液:如PBS,用于洗涤和去除未结合的细胞或菌体。

3. 实验设备

培养箱:37°C,5% CO₂。

显微镜:用于实时观察细胞和微生物在芯片上的状态。

流体控制系统:如压力泵、流速调节器等。

无菌操作台:用于无菌操作。

02

实验步骤       

1. 准备类器官芯片

芯片预处理

•将芯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预处理,根据芯片设计,可能需要在表面涂覆细胞外基质(如Matrigel、胶原蛋白等),以帮助类器官或细胞贴壁和生长。

•在芯片中注入培养基,并使用流体泵或重力流动系统,确保培养腔体内介质循环良好。

细胞或类器官接种

•将类器官或细胞悬浮在合适的培养基中,然后通过无菌注射器或移液器将其注入芯片的细胞培养腔中。

•静置数小时或过夜,等待细胞贴壁或类器官在腔内结构中稳定生长。


2. 微生物接种与共培养

微生物预培养

•根据实验目标,先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标微生物,达到对数生长期(例如OD600 0.4-0.6),确保微生物活力。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培养基,部分实验需要将微生物与宿主细胞分离培养,或者在流动环境下接触。

微生物接种

•将微生物悬液注入芯片的微生物培养腔。根据设计,微生物可以直接接触类器官,或者通过半透膜与宿主细胞间接接触。

•如果是串联培养系统,可先将微生物注入一个独立腔体,再通过流体连接该腔体与类器官腔体,实现动态共培养。

控制流体流动

•设定流速:通过泵系统,调节芯片中的流体速度,常见流速范围为0.1-10 µL/min。流速应根据细胞类型和微生物生长特性调节,避免过快冲走微生物或细胞。

•确保各培养腔体间的流体相互作用能够模拟生理环境,保持营养供应及废物清除。


3. 培养与监测

培养条件

•将芯片置于37°C,5% CO₂培养箱中,持续培养数小时至数天,具体时间根据实验需求。

•定期更换或补充培养基,保持良好的营养供应,尤其在长时间培养时,确保没有酸化或营养耗尽的情况。

实时监测

•使用显微镜(如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实时监测类器官或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和侵染情况。

•可使用微型传感器监测培养环境中的pH、氧气浓度等变化。


4. 数据采集与分析

1.形态学观察

通过显微镜定期拍摄类器官或细胞形态,观察微生物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例如细胞凋亡、屏障功能改变等)。

2.生物标志物检测

可以通过取样(例如芯片中的流出液)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分析:

qPCR或RT-PCR:分析宿主细胞或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变化。

ELISA:检测炎症因子或代谢产物。

流式细胞术:分析类器官或宿主细胞的存活率或凋亡情况。

3.代谢物分析

取流出液样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技术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浓度及其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5. 终止实验与芯片清理

1.终止培养

实验结束后,停止泵流,取出芯片中的残留培养基和微生物悬液,固定细胞和微生物用于后续分析(如免疫染色或扫描电镜观察)。

2.芯片清理与重复使用

大部分微流控芯片是一次性使用,但若芯片支持多次使用,需使用合适的清洗溶液(如酶解液、去污剂)清理芯片中的残留物,并彻底消毒。

03

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类器官芯片对污染非常敏感,所有操作应严格在无菌环境中进行。

2. 芯片材料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材料的芯片,部分芯片对某些细胞或微生物可能有吸附或毒性效应,实验前应做验证。

3. 流体控制:流速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共培养的效果。建议根据不同细胞和微生物的特性,进行预实验调整合适流速。

4. 平衡共培养条件:宿主细胞和微生物可能对培养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培养基选择和营养供给方面,需要合理设计。


⚠️请注意,以上步骤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和实验目的进行调整。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行多次优化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仅供学习参考。



创伤精准修复
本公众号主要围绕创伤修复为中心,介绍最新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推动我国创伤修复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