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朱秀华:家 信
文摘
文化
2024-10-25 08:01
河北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给自己的家人写一封信应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家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儿,因为父母亲都不识字。 1959年父亲跟随几个同乡从安徽老家辗转来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包头,在包钢找了一份工作,这一来就是几十年也是一辈子。过去没有通讯条件,平时父亲跟家里往来的唯一途径就是书信,可对于不识字的父母来讲,这无疑就是一道最大的难题。自打来到包头父亲就给爷爷奶奶寄钱,除了平时给二老寄去一些零用钱之外,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必要提前写信寄钱回家,从未间断过,直到2009年爷爷奶奶相继过世,整整50年。 那时候,父亲工资不高,全家五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父亲最早在包钢原料处当装卸工,每天卸矿石,一个月也就二十几块钱,除去全家的生活费也所剩无几,余下点零钱父亲就攒起来给爷爷奶奶寄去,从十元、二十元,到三十元。后来,弟弟妹妹大点了,母亲也找了一份临时工作。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父亲给老家寄钱的次数和金额也不断提高。再后来爷爷奶奶来信说,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姑姑叔叔们也经常给钱够用了,让父亲不要再寄钱了。父亲坚决地说,那不行,自己不能在老人身边伺候,只能寄点钱表份孝心,也是一份安心,只要老人在世就不能间断。 王叔是父亲的同乡,也是跟父亲一块来包钢工作的。我们在包头也没有什么亲戚,两家就当亲戚相互走动,遇到什么大事小情父母总要把王叔请来商量,王叔一家就成了我们在包头最亲的人。最关键的是王叔有文化,在老家时念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字,父亲与老家来往的书信都由王叔代写,只要是老家来信父亲就小心地收好等王叔来。王叔在地质勘探队工作,经常到矿山勘探,并且一去就要好久才能回来。王叔每次回来都抽空来我家,每次来都给我们小孩子带点水果和糖果什么好吃的,遇到有信就念给父亲听,还详细讲解信的内容。王叔给父亲念信时逐字逐句念得很清楚也很认真,语调平缓柔和。而这时的父亲也早早准备好信纸、信封、钢笔,还有汇款单,桌子上从不忘放一瓶墨水,等着王叔写回信。王叔也总是先跟父亲商量好回信的内容和汇款的钱数,方才动笔。 这样的场景在柔柔的灯光下显得那么的温馨,每每想起来心里便是满满的温情。就这样,只要一有信来,不光是父亲,我们全都盼着王叔早点来。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父亲就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多认字,学好了给爷爷奶奶写信寄钱。记得我上二年级就开始给爷爷奶奶写信了,刚开始只能写短短的几句话,信的格式还是模仿王叔的样子写的,先写称呼“爷爷奶奶您们好”,然后就问父亲还写什么啊?父亲说,再写近来爷爷奶奶身体好吗?紧接着就是:春节快到了爸爸给爷爷奶奶寄去20元钱,买点好吃的;然后就是结尾:我们全家都很好,请爷爷奶奶放心,勿念!最后写上落款和日期。“勿念”这个词,也是常听王叔念给父亲听,我学来的。但是信封和汇款单我就写不了了,好多字还不认识呢,只能等王叔来。王叔来了,先是看了我写的信,又仔细向我说了写信的格式和要领,开头怎么写、中间部分怎么写,结尾都应该写点啥,我频频点头默默地记在心里。王叔又帮我写好了信封,每次都多写几个让我留着备用。 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能很顺利地写信了,还能在信里添加一些自己的语言和心情表达,信也越写越长了,有不会写的字我就查字典。后来父亲就让我念信给他听,我也先是自己看,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用拼音标好,一字一句念得磕磕巴巴,每次念信都感觉不轻松。原来老家的来信,一直都是爷爷在县邮局请代写书信的老先生写的,字迹潦草不说还夹杂着一些繁体字很难辨认,其间还有一些文言文,比如:吾儿、吾孙儿等等。时间长了我也适应了老先生的写信方式,还从中认识了一些常用的繁体字,不仅掌握了书信的语言,写信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信封和汇款单也能自己写了。每一次给父亲念完信或是写完回信,心里总是很快乐,感觉自己为父亲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 自从来到包头,父亲只回过三次老家。第一次是我刚刚记事,父母带着我和一岁多的弟弟回去看望爷爷奶奶,一路上我晕火车不吃不喝两天两夜,吐得死去活来。到了老家弟弟又水土不服浑身起疹子、拉肚子,没住几天就匆匆回来了;第二次是爷爷病重父亲回去看望,假期不多也没住几日,父亲回来没多久爷爷就去世了,事后二叔来信告诉了父亲;最后一次是奶奶过世弟弟陪父亲回去安葬,那时虽然父亲已经退休了,可弟弟只请了一周的假,父亲年岁大了又不能把他一个人留下。因此,几十年来父亲都是靠书信与家人联系的。 中学毕业那年,我独自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跟爷爷聊天时说到了写信的事情,爷爷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黑色的手提包,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里面都是我写给爷爷奶奶的信,一封不少,每封信都干净如新,没有一点褶皱,上面的邮票也完好无损。我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铺了满满一床。爷爷说想我们的时候,就拿出这些信看看。 奶奶去世那年春节,父亲对我说:“今年不用写信寄钱了,心里空落落的,钱不寄了父母没了,父母没了家就没了。以前每到春节还有个写信寄钱的地方,总感觉还有个家在,心里就踏实。”我听后瞬间泪流满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也许就是人生最大的伤痛。 时光匆匆地流逝,几十年过去了,写信似乎也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时手机电话都很方便,可我总是感觉发信息打电话之后都不能完全表达情感,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静下心来给女儿写封信,跟女儿谈谈心,说说知心话;女儿也很喜欢我同她相互通信,有什么开心或是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写信告诉我,把我当成知心朋友一样,这种暖暖的书信交流很是让我享受。有一封信,女儿加了一个标题在学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在同学中还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父母这一生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珍贵的财产,但我们从父母身上受到了百善孝为先的熏陶。每到节假日或闲暇时间,我和弟弟妹妹都会相约去父母家里陪父母说说家常话,做顿可口的饭菜,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现在父母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这样的天伦之乐对于他们来讲尤为珍贵。父母在家就在,家永远是儿女们避风的温暖港湾。朱秀华,笔名淡若幽兰,热爱文学,内蒙古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昆区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诗词学会会员。多年来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周 璇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